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316|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新课标版二年级下册《统计》课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17: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小朋友们喜欢的“你喜欢哪个课外活动?”引入,新颖、有趣,使同学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要想知道喜欢哪个活动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同学的内在知识抵触,诱发了同学探索的热情,使同学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同学充沛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将过去的老师讲变为同学自身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同学自主探索的精神。通过同学之间交流调查方法,使同学体会到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性,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合作要求和注意事项,为后面的调查做好了准备。
在小组合作调查中,教师不停地巡视、指导,与同学一同投入到调查之中,尤其关注需要协助的小组,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促进了同学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同时,也使同学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从活动中体会到胜利感。使同学认识到统计的结果和调查的人数必需一致。
在汇报的过程中,不只使同学明确了各组采用的方法,而且各组之间取长补短,更完善了自身的想法,也使同学体会到了胜利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同学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本课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喜欢哪个活动的同学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同学自身,真正体现了“同学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但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上课灵活应变的能力还不够,以和引导同学的语言都还很不到位,评价同学时缺乏发明性语言。在活动课的开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学到知识是我这节课该认真考虑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同学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17:40:00 | 只看该作者

《统计》是《课程规范》确定的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在第一学段要求“同学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同学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因此在一年级下册《统计》这节课中,我力图体现《数学课程规范》关于统计的要求,通过创设一些富有生活情趣、操作性较强的活动,让同学在活动中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个过程,学会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价值。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进而培养同学的统计意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感受和体会:
一、发明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课程规范》中指出: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同学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有利于同学进行活动的内容。本节课教材提供的是让同学对26盆花进行统计,由于花的盆数较多,而且花的颜色也不鲜艳,不利于调动同学的积极性,为了让小朋友们能够很好地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新知,我根据小朋友们的认知水平和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把教材内容作了调整。我选择了同学喜欢的玩具作为活动内容,由于画面生动、形象、有趣,出现的玩具数量恰当,更主要的是像奥特曼、福娃等这些玩具比较接近同学的生活,而且我又创设了一个领同学“逛蓝猫玩具店”的情境,这样就很快地调动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统计的过程,感受统计的作用。
《数学课程规范》指出:教师应激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向同学提供充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协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了更好地让同学经历统计的过程,感受统计的作用。我先组织同学调查全班同学最喜欢的玩具,指导同学使用适当的方法(如画对号、画正字等)收集数据,通过实例,使同学认识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同学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与同伴交流自身的想法。最后能根据统计的结果作出判断和决策,即玩具店的老板应该多进什么玩具,少进什么玩具。使同学初步了解了统计的意义与必要性。再如在练习时,我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蓝猫玩具店的老板为了感谢大家的帮助,想在你们过生日的时候分别赠给每人一份精美的礼物,但是不知道每个月该准备多少份礼物。他该怎么办呢?同学通过考虑马上想到应该调查一下班级每个月过生日的有多少人。同学经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以和填表回答问题等,使同学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尊重同学的个体选择,促进同学发展。
《数学课程规范》中指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同学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身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能尊重同学的个体选择。如允许他们用自身喜欢的图形符号来进行记录,进行有个性的探究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同学的问题意识,每次统计数据之后,我都让同学自身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所得到的数据,并让他们根据这些数据来提出问题。这样就比较开放,同学的思维就不会被某个框子所框住,而有自身的表达方式,有自身想提的问题。从而促进了同学的个性发展。
总之在本节课中,我能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培养同学的统计观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我觉得还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如在同学完成统计图时,由于统计的随机性,我没能很好地反馈 、评价;再如整理数据时,我能让同学选择自身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但是我觉得应该让同学比较出各种算法的优劣,并从中优化出最佳的统计方法。这样做不只尊重同学的想法,而且有利于全体同学的主动参与,不对方法进行优化,我们的学习就不会有收获,不会有所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17:40:00 | 只看该作者

这节课是《统计》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结束后,我就觉得上的特别的不理想。其中有好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同学会看表、会填表。所以首先应该让同学学会看表,着重就是表头里,它里面分了三栏,这个内容要重点讲一下。我却忽略了,没有把重点突出讲,使得重点不重,详略不当。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高潮局部,而课堂教学也应该是这样的。接着,填表又该如何填。讲结束后应该和时的巩固,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可以指着表中的某个数字,让同学说出它表示的意思;也可以擦去某个数字,让同学在来填,等等。但是由于上课时因为环节布置不够合理导致没有时间练习达不到巩固的效果。
再从新课程规范的要求来说,首先,整节课虽然进行了多次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但是在现在看来,小组合作的效果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原因之一是我忽视了二年级同学的分析能力较弱,设计的问题有些深,而由于时间的关系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还有就是同学讨论时我没有和时的协助提示。三是课件的展示较混乱,使同学的思路受到了混淆,导致目的不明确。
其次,课堂中的互动也比较少。主要表示在教师单向“动”得多,师生群体之间“动”得少。记得曾经有个老师这样说过:现在的年轻教师上课时往往习惯自身讲个不停,没有顾和到同学的主体性。而年长的教师却能够做到放手让同学自主的去学。其实,真正有效的互动应该建立在同学发生互动需求的基础上,是一种思维的碰撞,是情感的沟通和经验的提升。同学在互动中不但能够获得知识、提高技能,而且在互动中还能不时生成智慧、提升人格。
我在课堂上的灵活性还不够,这方面要加强练习。这次课,我觉得上的比较的枯燥,同学们也都失去了兴趣。所以在课堂上同学们就显得注意力不够集中,假如我能够和时的调整,,也许结果就不一样了。
知道了这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我想下次这节课一定会上的比这次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17:40:00 | 只看该作者

在教学《统计》中,我采用了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实践方式,收到了不同的效果。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谈一点自身的体会: 一、情境地不同,吸引力不同   课本上的情境地是统计课本,但集体在统计的情况生活中几乎是没有的。第一次上这节课时,正巧学校马上要召开运动会,我想不如创设运动会买T恤衫的情境。同学下了课问我:吴老师,为什么开运动会就要买T恤衫呢?的确,由于一年级的同学根本没有参与过运动会,对运动会一无所知,这个情境并不是同学所熟悉的,于是第二次上这节课时,我又创设了一个情境:夏天到了,今年暑假,学校要组织小朋友们参与夏令营活动,想给小朋友们每人买一件漂亮的T恤衫,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小朋友们,你们最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因为同学通过电视等渠道,对夏令营有所感知,他们都乐于参与夏令营,可以玩,还可以学到知识,所以同学表示出的热情相当高。可见,创设的情境越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越有吸引力。 二、方法不同,经历过程不同   第一次上课,我想让同学全员参与到统计过程中去让每一个同学都经历调查的过程。所以一开始,我把问题提出来,让同学想方法统计全班喜欢四种颜色T恤衫的情况。同学想了好多方法,然后,我让同学每人设计出一张表格,离开坐位进行调查。这种,课堂上同学自由调查:请问你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课堂气氛挺好,很活跃,我觉得自身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但是课下考虑:同学虽然每人都经历了统计的过程,但是他们50多人都用同一种方法进行调查;一个一个地问。由于统计对象、范围不同,因而难免遗漏、重复,根本无法得到统一的结果,统计结果也难以说明问题。而同学想到的很多方法难以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无法体验胜利,也不得取得统一的意见。能不能让同学既经历统计的过程,又新生同学思维的多样性,使同学都有胜利的体验呢?于是,我把离开坐位调查这一环节改为:把全班同学分为6个小组,在独立考虑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小组内确定调查方法,喜欢哪一种方法就用哪一种。经过分组调查,同学投入到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中,结果确实令我惊讶。   他们第一小组的方法各有不同,充沛地体现了小组分工合作的意识。在中心发言人的组织下,记录员如实地记录了统计结果,课堂活而不乱,每一个成员都表示出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各抒已见。这一方法,使我体会到:合理分工、方法得当,是组织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 三、实践方式不同,锻炼能力不同   同学已经初步学会了调查的方法,我又创高了一个孔校长想知道全校2070名同学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多的情境。   同学们的想法出其不意,又在情理之中。但能不能让同学真正在一种具体情境地下去做一次统计呢?上这节课时,正好市骨干教师到我们学校听课,台下有几十名老师,正好给了同学一次实践统计的机会。接着我指出:以后我们在调查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查,这样,同学既经历了统计的过程,又体验了统计的意义。   同学通过对小组统计和对听课教师进行统计实践和帮孔校长想统计方法,亲身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获得了不同的学习体验。同学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收获是不同的。教师经过两次统计教学,收获也是不同的。由此我想到,教师应变“孝中学”,为“学中教”,真正处置好教与学的关系,让同学学会考虑、学会合作的同时,不时获得胜利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17:40:00 | 只看该作者

在一年级教材已经布置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同学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因此,我在二年级上册的这节统计课上,首先以让同学齐动手操作、与教师一起合作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为回顾旧知识的主要学习方式,做到与新知识的衔接。随之,引用兔博士的话“还可以用下面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导入新知识。在新授知识时我采用的是悬念式,即“你知道条形统计图是什么样子的吗?”来激发起小朋友们的好奇心。随即我出示一张未完成的条形统计图的课件,再由大家一起合作,齐心协力完成它,并让同学观察两个统计图,让他们自身发现异同,进一步深化知识。接着做课本的练习,以检测巩固。最后布置立一个课下调查活动,统计我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
考虑小朋友们的心理特点,我将教材作了小小的改动,将教材中调查的内容改成了调查我班同学最喜欢的颜色。我想进行与他们自身有关的学习活动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首先我以课件的形式出示了一张绚丽多彩的彩虹图片来激发起小朋友们兴趣,并导入到课题。“彩虹的七种颜色中一定有你们最喜欢的对不对?”“想不想知道咱班到底有多少人和你喜欢同一种颜色?”这样一来小朋友们的热情高了。为了让小朋友的热情坚持住,我又采取了用“贴橡皮泥”的方法来计数,具体做法如下: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我呢,非常喜欢紫色,我就把紫色的橡皮泥粘在黑板写有‘紫’的地方,非常简单吧!”为了让小朋友人人参与,但又为防止课堂纪律乱,我又采取分行的形式。通过小朋友们课堂上的表示,发现小朋友确实愿意接受又乐于接受。
授课的大局部形式都是教师与同学共动,一起合作,小朋友们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体验到了合作的力量。具体细节:在填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同学报数我在电脑前操作。这样做的同时也可以让同学更具体更直接的看到图表的制作过程,使同学在“润物细无声”下将知识内化。但也有同学独自完成的学习活动,如:自身动手完成象形统计图以和课本的练一练,可以让同学感到自身也能行。
同时我又布置了拓展延伸局部,让同学动脑想一想:用统计都可以调查(最想调查)什么?他们的想法可能很幼稚但仍需鼓励,并鼓励他们将自身的想法在课下实施。我的用意是让他们懂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最后又通过渗透人文性的知识“多吃蔬菜多健康”让同学在课下搞一个小小的实践调查活动,统计西红柿、黄瓜、土豆、青菜、豆角5种蔬菜中我班同学最喜欢吃什么。并且这项调查又可以解决小朋友小不会制作图表的问题,因为学具袋中已为小朋友准备好了。
在实际教学中也有很大的缺乏,如:由于某些原因,没能充沛的让小朋友说说通过观看这个条形统计图你知道的什么,尤其是对条形统计图的横纵坐标轴分析得不够透彻。在下一节课中我会重点和同学们分析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17:40:00 | 只看该作者

《统计》课后反思
评价一堂课,最重要的是看同学在课堂上是否自始至终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学习的情绪是不是达到了兴奋点,是不是获得了主动发展。基于这样的观点,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我试着在促进同学主动发展方面做了一点尝试。
1、 创设故事情境,让同学乐于参与《规范》指出:“同学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实际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同学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和交流。”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从内容到方法要更贴近儿童,尽可能顺应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要不时地触发他们的兴趣点,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课一开始,我就通过事先设计好的一个事例,让同学能从生活中的事例,感知东西要分门别类的放好了,这样才不会出错,其目的也是为了使同学发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正所谓“未登殿堂,先入佳境”。再用计算机向同学出现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画面,这幅画面既富有实际生活的气息,又充溢了童话的色彩,一下子就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仔细观察,操场上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参与了哪两项活动?”从而迅速把同学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接着就是要让同学通过帮小动物们“发运动服”、“订午餐”等一连串的问题,发生按不同的规范分类统计的意识。
2、引导同学经历统计过程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在掌握简单的分类统计方法上,而是着眼于让同学感受统计问题的发生,体验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通过同学自主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这种需要很自然地转化为同学经历统计过程的内在动力。
其次,我又试着在教学的布置上做了一点尝试。
授课的大局部形式是教师与同学共动。
具体细节:在填统计表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同学报数我在电脑前操作。我的想法是:这样做,可以让同学更具体更直接的看到图表的制作过程,使同学在”润物细无声“下将知识内化。但也有让同学独自完成的学习活动,如:同学自身动手完课本第95页上的“想想做做”的第2题。我的目的是:让同学感到自身也能行,感到只有“动手又动脑,才干有发明。”。
同时又布置了活动和实践作业局部,让同学动脑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进行统计的?我考虑到同学可能一下子发现不了,我就作一些小小的提示:“全班的小朋友,你想怎么分类呢?”,接着课件出示“中国象棋”和“积木”协助他们开动脑筋,他们的想法会可能很幼稚但仍需鼓励,并鼓励他们将自身的想法在课下实施。我的用意是让他们懂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很大的缺乏:如: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探索新知”,我假如这样设计或许会更好些:先让同学自身试着把看到的小动物“数一数记下来”,当同学用以前学的一个统计表来统计自身提出的小狗、小兔、小猴各有几只,跳高、赛跑的动物各有几只时,他们遇到了一个麻烦,那就是由于分类不清,让人很难一下子看明白到底一共有几只小动物(看图数是13只,看统计表算是26只)。这时,同学便对掌握更好的统计方法发生了期待。当同学面临这个新问题时,他们发生了极大的兴趣,思维异常活跃,都纷纷投入到寻找新的统计方法的探究过程中,我想这时的参与将会是更深层次的参与。
运用以前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同学的“记录”显然不够科学,他人不易看懂,感受到了“挫折”,正因为有了这种“挫折”,才激起了他们主动寻求科学的统计方法的积极性。接着,让同学经历了一个从独立考虑到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过程。最后,把分类统计的方法告诉同学。在这样的过程中,更能体现同学始终是在自主探究,对分类统计这一方法的认识不时加深,从而充沛的经历了统计的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17:41:00 | 只看该作者

一开头的引入,课本原来是以布置组织体育活动来创设情景。备课时我考虑再三,觉得还是把它改成选择春游地点更能贴近同学生活。结果,上课时这样的变换确实迅速地把同学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我又精心选择了泉州市区几个优秀景点,将推广泉州旅游业、向同学渗透“泉州美、爱泉州”的意识贯穿其中。此时恰逢春季,师生交流自然,同学争着发表自身的想法,兴致极高,我也乘机掌握住他们情感的方向盘。
同学说得正欢时,我设疑:意见不统一怎么办?我在同学兴致最高的时刻提出问题,主要是想让同学积极考虑,寻求方法,从而初步感知统计的作用。果然不出所料,同学非常活跃。就这样,我将同学引进预先设好的圈套中。之后,我因势发问:统计什么?让同学清楚了统计的对象,为下面统计活动的顺利进行作铺垫,也为教学的铺开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二环节的实践活动,在本节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布置活动的目的有三:第一,同学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有序地进行数据收集,能诱发生生之间的集体观念、互助精神,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良好体验;(在巡视时,我刚开始发现同学比较吵,可是仔细一看,他们各有各忙:数数、填表,互相督促,有的甚至还在维护纪律,都很投入,没有一人是呆坐着的。我没有打扰他们,任由他们自由发挥。)第二,同学通过实践亲身参与了统计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不只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数学学习应当是实际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理念,还为同学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场所,使其获得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第三,这个数学活动的开展,为下一环节提供了素材,实现了各环节间的相互衔接。从课堂现场看来,同学充沛发挥了主体作用,活动有条不紊地展开。
实践活动只是学习的手段,若想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第三环节就是关键了。这时,我请组长汇报统计填表情况的意图是:从同学的收集结果入手,引导同学通过观察、对比来发现、感悟,领会统计时该注意什么。这样一来,不只防止了呆板的死记硬背,还能使同学从实践、思索中获得,认识了自我,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就在这个环节出现的一个小插曲中(组长统计出错,其余同学纠错),我捕获到了同学勇敢、纯洁、互助等闪光点。这一切都在我的意料之外,却也发明了有利于讨论与探究的契机,同学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我掌握住这个难得的充溢矛盾和求知欲望的形势,稍加点拨,使同学在欢笑中领悟,在领悟中得知。
接下来,我向同学渗透懂得赏识他人的同时,以“争当小记者”这个形式掀起另一个高潮。同学们兴致高涨,虽然问题没有击中要害,可从五花八门的问题和答案中也流露出同学在摸索、学习中所体会到的点点滴滴。没人问和教学重点怎么办?咦,老师不是也可以争取一个参与其中的机会吗?我的灵机一动,让同学在意犹未尽之时,自行接纳了多种统计方法。这一层的设计意图很明显,除了借记者采访的形式鼓励同学大胆发问,培养虚心请教、取长补短的学习习惯以外,更主要的是让同学明确统计方法的多样性:可以根据小集体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方法,不用拘泥于一种方法。
第四环节,我与同学一起完成的大条形统计图激发了同学的美感,也增强了实践、探索带来的喜悦情绪,激发了他们学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在这个时候,我让同学提出并解答问题,不只仅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强化;还使其进一步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初步形成统计的意识。就在这样个个击破、层层深入的教学中, “统计”这一概念在同学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
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同学回到课本中,实现了生活与教材的有机结合,使他们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了学习。
回顾整节课,我设计的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既各有自身的偏重点、突破口,又紧密地围绕在“统计”这一教学核心周围,为其服务;而同学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随同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一路走来,思维异常活跃;他们还体验了合作交流,调查实践,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认识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顺利完成了课程规范中对应的教学目标;另外,课堂上各种良好意识的渗透,让同学受益非浅,体验了胜利,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了课改的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02: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