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0-4-2 17:24:00
|
只看该作者
[评析]
徐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可谓于平实中见新奇,于平淡中见功力。这节课之所以能获得“满堂彩”,笔者认为与教者正确处置四个“结合”是分不开的。
情境创设与复习铺垫的有效结合。新课改提倡情境创设,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让情境为同学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提供支撑,为同学学习数学服务。教者在课堂上出现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和精彩的动画课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导入时,教师不是一味地追求情境的新奇,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为同学找准新知的生长点,创设了大象带来的问题这一简单情境,让同学有效复习旧知。这样的情境少了几许花哨,多了一些平实。
算理直观与算法笼统的有效结合。在教学中,教师采用直观教学的手段,化笼统为具体,调动了同学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了同学的注意力,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乘法竖式的计算步骤时,教师没有一味地去讲计算方法,而是紧紧地联系算理,让同学在直观算理的支撑下学习笼统的算法。通过“刚才有位同学说4乘2等于8,其实就是指哪一局部呀?”“那么计算左边两个筐里的桃就是算什么呢?”这两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同学把视角投向竖式计算的实际情景中:14 × 2,该分两步计算,先算4乘2,就是算了右边两个筐里的8个桃;然后算1个十乘2,就是算了左边两个筐里的桃;最后把20和8加起来。在教师引导下,同学通过联系主题图,很直观、明了地理解了笼统的算理。同学学得很轻松,理解得也比较透彻。
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有效结合。对一个计算问题来说,计算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只要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合理、合乎逻辑,就应加以肯定。教师在教学14 × 2的时候,充沛尊重同学的个性,引导同学调动计算方面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采用适合自身的方式和战略主动寻求问题的解决;再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形成自身的方法,并对自身的算法加以调整和修正,获得胜利的体验。如学习乘法“原始”竖式的计算步骤之后,教师并没有立刻把算式简化,而是顺应同学的思路,应用“原始”方法进行计算,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体会到“比较繁”,进而发生简化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采用简化的方法进行计算便显得水到渠成了。教师很好地处置了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矛盾,使两者得以完美地统一。
同学探究与适时引导的有机结合。同学在探究中,教师不是看客,而是参与者和引导者。本节课中教师注意审时度势,进行必要的引导。例如,在同学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教师没有直接引导出简便写法,而是让同学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适时加以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像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顺应同学思维实际的问题,一步步把同学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比较繁,需要简化。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由繁到简”的竖式,同学对简便写法的印象十分深刻。由于教师组织同学自主探究时,创立了民主开放、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注重了师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沟通和补充,因此达到了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