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4-2 17:16:00
|
只看该作者
“分米、毫米的认识”是丈量单元的第一、二课时。在第二册的时候,同学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毫米的认识,首先让同学估一估,再动手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同学在丈量中发现不是整厘米数,怎么办呢?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引出毫米,使同学知道毫米发生的实际意义。
一毫米到底有多长?如何让同学建立1毫米的长度单位?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观察
毫米是同学现在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同学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每人的同学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对于毫米的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说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我就直接让同学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学习。首先引导同学观察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一厘米,然后找一找1毫米是从哪里到哪里,1毫米和1厘米是什么关系?再借助多媒体把1厘米长度放大,使同学能清晰地观察到:1厘米被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通过数一数得出1 cm =10 mm,形成毫米的概念。
2、用手比划
同学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同学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观察,还需要用手比划。让同学仔细观察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同桌互相检查。通过动手比划,加深同学对毫米的印象。
3、找一找、量一量
同学脑中1毫米的表象是否已经正确建立了呢?我让同学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教师课前有意识地准备了一些物品,如一分硬币,电话卡等,假如同学讲到,就让同学再进行实际观察,并用尺量一量,进行确认。假如没讲到,就让同学看一看,估一估,再量一量,比一比谁估得最准。
4、量一量、数一数
让同学猜一猜1毫米厚的纸大约是几张。有的说三张,有的说5张,有的说10张等等。到底谁猜得对呢?让同学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一毫米。再用尺量一量,验证是不是一毫米。再进行调整。最后数一数1毫米厚的纸有多少张。通过猜一猜、量一量、数一数等操作活动,使同学进一步加深对毫米的概念的认识。
教学分米的认识主要也是通过动手操作来使同学建立分米的概念。首先让同学量课桌的长和宽,但不是用尺子量,而是用老师为他们准备的纸条量。教师为每个小小组准备了两条18厘米的和3条10厘米的纸条,分小组进行丈量活动。完成任务后汇报丈量结果,并比较两种丈量方法,哪一种更方便。大家一致认为用10厘米的纸条量更好,因为“10、20、30……”这样10厘米10厘米地数比较方便。通过操作活动,大家觉得量课桌、黑板等的长度需要以10厘米长为一个丈量单位,“你们能给这么长的距离取个名字吗?”这样就自然引入了“分米”的教学。
然后通过估一估,再通过动手进行实际的丈量和触摸,体验和感受1分米的长度。接下来设计的找物体的环节就是让同学根据所体验、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运用,把课本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更直接的体验1分米。同学对毫米、分米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就让同学估一估水彩笔、钢笔、铅笔盒、新华字典等的长度,再通过实际丈量进行修正,使同学在不时尝试不时修正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