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787|回复: 10

《那树》公开课教案和设计思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 2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树》公开课教案一
【公开课教案思路】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和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考虑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身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同学感知老树形象,掌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妙,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同学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 了解王鼎钧和其散文创作成绩。
   ⑶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掌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⑵ 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同学的散文鉴赏能力。
   ⑶ 揣测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3、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掌握树的价值、品格和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示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测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掌握树的生命历程;感知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飞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资料助读
  1、关于作者:
    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2、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疏通无阻。
  2、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范读课文,教师提醒同学注意掌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豪放。
  3、同学大声读课文,入境。
  4、同学用自身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他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发展让路的主旨。
    生2:本文写了一棵老树绿着生,生为人类、生为大地而最终绿着死的悲剧生涯,揭示了人类文明造成的灾害,表示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
    生3:本文写了一棵老树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和考虑──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教师总结:三位同学的看法各不相同,到底孰是孰非,让我们探究一番再作决断。
四、理清思路,掌握文意
  1、同学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局部。
    第一局部(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局部(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局部(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身的情感。
    教师总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浯言标志。如第6段开头有一“但是”转折,标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如第9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标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沛借助这些浯言标志(路标)。方可快速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掌握文章。
五、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1、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局部,讨论分析概括树的特征。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主,另一个小组补充或评价。
    效果展示:
    第一局部,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大树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香,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是,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第二局部: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示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第三局部,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惨绝人寰,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教师总结:那树经久经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示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示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身面临杀戮时自身也要维护自身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平安撤离,表示一种爱心。
  2、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测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同学品味、辨析。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敬重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绝人寰,作者心中的痛苦、悲痛、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六、安排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示手法。
  2、揣测关键语句,考虑:大树身遭屠戮的悲剧根源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测语句,体味人们对老树的态度,理解课文的主旨;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联系实际,关注“绿色”,总结升华;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悟读语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示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
  1、揣测下列语句,
    理解其深层含意。
    多媒体显示:
  ⑴ 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根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示了作者什么思想?)
  ⑵ 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原本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示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同学仔细揣测,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
   ⑴ “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缓慢,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凄惨命运。
   ⑵ 上面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2、理解课文的主旨。
    提问: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同学考虑,重提前面三位同学的三种不同看法,讨论辨析。
    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考虑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二、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
  1、教师创设谈话氛围,围绕“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效果展示:
    主题富于时代性。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发展与环保。如何正确处置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只能用进一步的文明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工业文明给古老文明和保守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应该警醒。
    手法独特,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拟人修辞格的运用,笔触细腻,感情凝重。文章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假如造化有知。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与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写景状物生动活泼。如“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奇特,以动写静;如“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如“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写出了“刽子手”“月黑杀人夜”恣肆杀戮的丑态,似乎也象征着灾难的魔影;如“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创设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悲剧色彩。
三、联系实际,对照反思
  提问:关注你身边的绿色,你生活的周围有类似的现象吗?请以“绿色”为话题,说一段话。
  同学自由发言。
  示例:童年,是绿色的。穿行于浓阴之下,阵阵清风沁人心脾。在浓阴下无忧无虑嬉戏的日子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后来,为了拓宽马路。树被砍了,只剩下低矮的树桩。仿佛在讪笑人类的无知,蔑视人类的愚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树》公开课教案十
【教学构想】
  这篇散文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性和很高的艺术性,值得认真揣测和品味,然而由于笔者能力所限,不能挖掘其万一,只能根据同学的实际能力和自身的感受,准备学习一点皮毛而已,感到不胜惶恐。
  本课的教学,笔者认为,一方面要把它当作语文教材来学习,要很好地掌握文章涉和的基础知识,例如字词的识记与运用,篇章的结构与布置,语言的生动与抒情等等,应该让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所收获,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要把本文当作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教科书来学习。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到底该怎样与发展极缓的自然相处呢?在自然面前,人类有时是劫掠者,有时又是自然的奴仆,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带来同学的深刻的思索,这对于我们国家的的经济建设,环境维护,坚持生态平衡,是大有裨益的。另外,还可以提高同学的审美情趣、情感价值等。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设计,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品味文中极富表示力的词语。
  2、情感目标:
    整体掌握课文内容,揣测语言,体味关键语句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3、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掌握树的价值、品格和命运。
  2、关键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
  2、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课时布置】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同学:
    预习课文,掌握生字,扫除阅读障碍。
  2、教师:
    做好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两幅漫画导入。
  在地球村,自然万物都有生存的权利,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许多动、植物消失了,甚至遭到人类的无情的摧残和杀戮。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事情啊!人类的这种行为将给自身带来怎样的结果呢?许多事实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那树》一文,让我们来进一步的研讨和认识这个问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一排雄伟的大树和标题。)
二、检查预习
  在此之前,我们已要求大家预习课文,下面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展示生字生词:生字注音。
三、整体感知
  1、请两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并考虑:大树的生命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在三个阶段中,大树的外貌特点和自然环境有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讨论后明确:按时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和现在的大树。早期的大树是自然之树,近期的大树是临死之树,现在大树是悲壮之树。
  2、文中记叙了大树的那些事迹,从中可以看出大树具有那些高贵的品质?
    四人一小组合作讨论后明确:大树有着坚韧顽强、无私奉献、豁达宽容、富有爱心的高尚品质。
    (过渡:这样一棵高尚而伟大的树,为什么会被屠杀呢?直接原因是什么?是醉汉驾车出事而连累了大树。那么假如没有这件事发生,大树是否就可以躲过被屠杀的命运呢?不能。这样看来,大树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人类文明的发展。)
四、研读赏析
  1、找出文中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看看那些词语用得好?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
    同学同桌间互相交流后明确:“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人类文明飞速发展,而自然界的生命却生长缓慢,自然界的各种物种在人类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和谐。这一段话也暗示着古树的凄惨命运。
  2、找出文中伐木工人砍伐大树的语句,并体味其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明确:“于是这一天来了……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表示了作者的愤恨之情。
  3、作者写了蚂蚁搬家一事有什么用意?那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此你有什么感触?
    讨论后明确:动物都充溢爱心,反衬出人类的无情。表达了作者的愤恨、悲痛之情……(鼓励同学各抒己见。)
五、拓展延伸
  1、蚂蚁在离开大树时都“依依不舍”,想象一下,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
    (论交流明确,鼓励同学各抒己见。)
  2、大自然在人类面前有时是弱者,有时又疯狂地报仇人类,那么人类文明与自然该怎样和谐发展呢?请谈一下你的认识。
    (交流认识,畅所欲言。)
六、课堂小结
  为什么作者要关心一棵树的命运呢?因为关心树木就是关心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家,关心地球就是关心我们自身。为了人类的幸福希望人类能关心自然,维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七、安排作业
  请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如何和谐相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树》公开课教案九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同学对文本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生命和人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
  2、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学设想】
  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和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一起发展等问题的深层考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导语: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着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有那么一棵树,他又经历着怎样的命运呢?让我们一起来关注那树的命运。
二、赏析文章
  1、每个都会有自身的容貌特征、个性、经历,每个事物也会有它自身的独特之处。我们先来看看文中那树有哪些特点?(同学齐读第1~3段)
    提示:很久很久(破败荒凉,远离现代文明。)
    坚固稳定(虽老但生命力旺盛,甚至被奉为神灵,人们敬畏老树。)
  2、那确是一棵老树,他又为人类做了些什么呢?(功用)
    提示:给行人纳凉,给鸟栖身之所,给小朋友们带来欢乐,又给情侣以温馨的感觉。
    用一个词概括──荫庇。
  3、而就是那株世世代代持久地造福于人类的老树又遭遇了什么样的命运,作者给予老树和人类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被伐(用电锯、利斧和美制十字镐等现代化的工具,还将断根闷死在层层石子柏油之下。)
    作者的感情:对树──同情、怜悯、敬重等。对人──愤恨之情溢于言表。(此处让同学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赏析品味,读出其中的感情。)
  4、设想老树不被醉汉撞上,是否能幸免于难?(同学稍加考虑就能回答──不能。因为此事只是老树被伐的偶然因素)为什么?
    提示同学自读文章第5~8自然段。进一步挖掘老树惨遭屠杀的必定因素(根本原因)。
    同学根据文章有关语句讨论回答。可分为客观原因(人类的急功近利和对老树的漠视);视主观原因(树没有脚,他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为人类无私奉献是他的职责) 。
    同学自由朗读第8段,体会老树的情怀,引起同学对老树命运的共鸣。
  5、教师小结:
    老树面对人类的屠杀,老树无语,上帝也缄默,老树终究没有“死复绿”。设想一下,当我们的大陆都被混凝土包裹的时候,人类还会有朋友吗?
三、讨论启发
  同学发表自身的观点,教师用大屏幕出示有关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树》公开课教案八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整体感知,能概括那树的故事。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想。
  3、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抵触
【教学重点】
  1、概括故事,品味语言,体会感想。
  2、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抵触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王鼎钧,1925年生,笔名方以直,山东人,现旅居美国。著有散文集《开放的人生》《海水天涯中国人》《左心房漩涡》《昨天的云》等15种和小说、评论多种。
二、积累词语
  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倒坍(tān) 荫庇(yìn bì) 默契(qì) 佝偻(gōu lóu)
    虬须(qiú) 引颈受戮(lù) 周道如砥(dǐ)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虬须 引颈受戮 周道如砥
三、整体感知
  1、请你概括那树的故事。
  2、请你用“那是一棵  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那树的品质和特点。
四、品读课文
  1、用直线划出表示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
  2、用波浪线划出表示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想像蚂蚁与那树告别时,会互相倾诉些什么?
五、反思与交流
  1、假如你是交通专家,你会如何处置那树?
  2、《那树》仅仅讲了一棵树吗?
    树是象征──是人类的古老文明与保守文化。
    写一棵树的一生是作者对现代文明畸形发展,从而导致文明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从而激发我们探索人类的出路。
六、作业
  请以“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抵触” 为话题,写一篇练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树》公开课教案七
【教学设想】
  我以为,本课教学应该分为两个维度:一、文本维度: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引导同学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二、同学纬度:教师应该尊重同学的个性特征和独特体验,引导同学以自身独特的视角去解读、品味、理解,不求面面俱到,惟愿有所感悟。
  总的目标不外是:给同学今后的散文阅读打开一扇窗。
  具体过程有三:掌握内容、品读赏析、漫谈感受。
【教学目标】
  1、通过词句的品析,感受“那树”的形象,掌握树的命运。
  2、通过文章主旨的比较,读出自身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旅居美国的著名散文作家王鼎钧的《那树》。一看这个题目,同学们的脑海里会发生怎样的问题?
  ……
  其实刚才大家的问题主要可以归为三类:
  1、那是一棵怎样的树?
  2、那树的命运如何?
  3、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树?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就来研讨这三个问题。先请大家根据自身预习时的初读感悟,说说那是怎样的一棵树?
二、分析
  1、那是一棵怎样的树?
    古老──三句“它就立在那里了”组成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古老的气势。
    坚固──任你台风肆虐,我自岿然不动。多么坚固呀,坚固得就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善良──物尚如此,人何以堪哪?
    茂盛──抓住了树的实质。
    重点突破:
   ⑴ ⑸文中说到不论是早期,还是后来,那树有一点一直没变,那是什么?
   ⑵ 请大家速读课文,圈画出描写那树叶子以和它的绿的语句。同时想一想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写出那树的绿。这种方式可以是一种修辞,一个词语等。
     那树有一点佝(gōu)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烘托,绿得更深沉。
     尽管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那树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
   ⑶ 同学齐读。读出那树的生命力,旺盛的生命力。
  2、那树的命运如何?
   ⑴ “绿着生,绿着死”这句话在文中是谁说的?上帝为什么还要说“死复绿”?
   ⑵ 可现在那树的命运结局是怎样的?人们为什么要屠杀?他们又是怎样屠杀的?
     (深夜砍杀、惨绝人寰)
   ⑶ 对于那树,人们仅仅只是把它砍掉,进行屠杀吗?那些刽子手还作了些什么?
     (深夜挖根、毁尸灭迹)
   ⑷ 假如那树有灵,面对人类的无情杀戮,它会在上帝面前如何控诉?请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述一下。
     出示资料;
那树的控诉
      上帝啊,人类的福音书丢了。
      他们是无常,他们太无情。
      他们到了该忏悔的时候了。
      我不奢求他们的顶礼膜拜
      也不奢求他们对我的过度依恋。
      我只渴望他们不要过多的侵占
      ──侵占我的家园,赶走我的蚂蚁。
      我只渴望他们在砍我的时候
      轻一点,就轻一点。
      ──更不要把我的根也一并闷死。
      上帝啊,人类的福音书丢了。
      我只担心:我死后,
      你该怎么办?
3、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树?
    尽管那树曾经给人们带来过希望和舒适,尽管那树在临死前还提醒蚂蚁们早点搬家,但它还是被无情地砍杀了,甚至宰草除根,几千条断根被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读到这里,我们也只能如作者一样,繁重地喊一声“啊”。
   ⑴ 下面请大家听老师读一下课文第八自然段,同时考虑一个问题,作者既然表达了对那树的深切同情,为什么文章的标题是《那树》而不是读起来比较亲切的《这树》或者《老树》?
   ⑵ 那树,那一棵茂盛的,一直绿着的树永远的消失了,消失了……灰飞烟灭中请大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树?也许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因为……
     同学考虑,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教师印证。
     出示资料:
读者不只是作者创作动机的最初激发者,而且是创作最终的完成者。文学作品不是作者创作的一座永久性的纪念碑,而是一部乐曲,一首乐章;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由不同层次的读者来演奏,会发生不同的音乐。
        ──朱光潜《美学文集》
  我常说,文章自身有它自已的命,它跟谁有缘,跟谁没缘,缘深缘浅,缘聚缘散,有我们不知道的定数……那就更不用说文章的主题了……
        ──王鼎钧《四千字·五十年》
  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作者深重的考虑和感慨,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人教社《教师用书》那树
  庇荫人类、护卫大地,可其后却被人类基于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尽的下场,外表看来固然是老树一生实际的写照,但响应到人类社会,老树的坚固稳定,何尝不是保守文化根深叶茂的表征?奈何时移事迁,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保守文化亦难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
        ──台湾《国文教学手册》
  我们要像敬畏自身的生命意志那样敬畏像那树一样所有的生命意志,满怀同情地对待生存于自身之外的所有生命意志。一个人,只有当他把所有的生命都视为神圣的,把植物和动物视为他的同胞,并尽其所能去协助所有需要协助的生命的时候,他才是道德的。
        ──姚寒逸
  王鼎钧就像深秋原野一棵怒爪攫空的老树,离开大陆固然身不由己,活在孤岛更是生不逢时,七跌八撞,体无完肤,所以寡合,于是出走,终于旅美。“人言落日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万里外寂寞乡落日楼头孤鸿声里更加想念他的杨柳依依桃花灼灼的中国,禁不住寄那树长叹:啊,“故乡要你离它越远它才越真实,你闭目不看才最清楚!”
        ──舒 婷
三、结语
  聆听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感受了他人振聋发聩的理解,我也想说说自身的感悟。其实,在阅读《那树》的过程中,文中反复出现,以致结尾被活活闷死的根总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引我深思:这根,仅仅只是那树的根吗?仅仅只是普通的可以砍伐殆尽的根吗?那是人性之根呢,是人性真善美的根呢!

刘飞耀
          从诗经论语里爬过
          从唐诗宋词里爬过
          你枯槁的形象如同母亲的手
          紧紧抓住这历经沧桑的土地
          岁月的长河边
          你曾是那历史长堤的奠基石
          滚烫的血液里
          你是奔腾不息周而复始的梦
          可是钢筋水泥砌就的丛林中
          你却慢慢被物欲的利爪嚼碎
          只能在深深的地底下
          闷闷地喊一声──
          把根留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树》公开课教案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探究文章各局部的内涵。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同学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⑵ 培养同学搜集信息、处置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同学意识到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存。
【教学过程】
  1、(播放VCD碟,欣赏歌曲《好大一棵树》)正如歌中所唱的,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茂盛繁密。树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的绿荫、心神的抚慰。但在疾速飞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它倒下了……这节课我们一起关注台湾作家王鼎钧笔下一棵树的命运,看看那树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考虑。
  2、(出示教学目标)谁能给大家朗读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明确了本节课的目标后,请三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你们想听哪些同学的朗读?
  4、欣赏完课文,你有哪些感悟?
    (设计意图:对课文整体感知。)
  5、作者以第三人称叙述了大树的故事,依照时间的顺序可将全文划分为三个局部。其实刚才三位同学读的就是这三个局部,同学考虑一下,课文是依照哪几个不同的时间来写的?
  6、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局部,探究课文的内容,也就是考虑作者是如何刻画这棵树的?围绕树都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探究各局部的内容,培养同学的探究能力。)
  7、归纳得很准确。总之,大树的状貌非凡,代表田园风光,大树讲人情、通人性、不利己、只利人,默默的庇护人类,可人类又是如何回报树的呢?
  8、由这局部我们可以看出大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品性。而大树最终的命运又如何呢?
  9、听完以上三名同学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你还有哪些新的感悟?
    (设计意图:再次感悟课文内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0、文章的内容我们探究完了,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11、本文的语言诗情画意、意味深长、值得品味。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言,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12、有人说绿色是属于古人的,只有王安石才会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绿”字而冥思苦想、百般推敲。也有人说绿是属于前人的,只有朱自清才会对眼前诱人心魄的绿油然而生出“掬你入口”的欲望。可惜现在的我们在书中看到绿,眼前却缺少绿了,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灰白。的确坏境维护已成了当今社会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请同学把你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坏境维护的资料展示给大家。
 13、其实我国的有关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弥补措施你了解吗?
 14、老师也准备了一份资料,谁愿意给大家读一下?(多媒体出示资料)
 15、看到这组另人惊心动魄的数字,我想你们还会有好多话要说,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三题,把你要说的话写在日记上。
    (设计意图:迁移训练,培养同学发散思维能力,拓宽同学的视野。)
 16、的确,我们的社会要发展,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存,决不应以牺牲坏境为代价,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一起努力吧。维护好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让我们永远生活在绿色的空间中。
    (设计意图:呼吁同学维护坏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树》公开课教案五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同学对本文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生命和人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
  2、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学设想】
  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和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一起发展等问题的深层考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导语:同学们,人们把地球称为绿色星球,地球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地球上站立着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许多地方的绿色正在逐渐被吞噬……有那么一棵树,它又经历着怎样的命运呢?让我们一起来关注那树的命运。
二、检查预习
  1、生字注音。
  2、解释词语。
三、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抵触。
四、朗读课文,同学考虑(缓慢、繁重)
  1、请你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
  2、请你以“那是一棵      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那树的品质。
五、讨论
  明确: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善良、默默无闻、坚固顽强、非常可怜,为什么?
  师:刚才,谈到大树的品质,树是自然界中的强者,也是人类的朋友,给人类送来绿荫,但人是世界的主宰,所有的生命都要为人类让步,当高楼林立,文明高度发展时,大树成为最大的障碍时,人类宣判了它的死刑,品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并考虑。
六、品味欣赏(讨论)
  1、请用直线划出表示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好?
    明确:哪些事物代表人类文明:柏油路……
    哪些词用的好:一里一里……铺,架,挨。
    为什么好?
    叠词,表示人类文明发展迅速。分析:挨、排排(密、发展迅速)
    朗读时注意什么?(重读)同学齐读练习。
    文明的发展如此迅猛,那树是难逃浩劫了,下面看一看那树的命运。
  2、请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三处。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树的同情、对人的做法憎恶)
    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在作者笔下人类非常残暴,用咬、嚼这些词,对人类恶狠狠的描写之外,作者把伐木工人称为刽子手,而对树充溢无限同情,你怎样体会到的?作者在写树时,只把它当做一棵植物来写吗?读出相关语句(大头颅、踝骨、动脉、静脉)。
    同学练习读──评价。
    读的很有感情,作者的笔下那树也是感情丰富的,它提前通知了寄生蚂蚁使它们逃离灾难,同位合作。准备。
  3、想象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互相倾诉些什么?
    交流同学表达。
  4、这么一棵有灵性的大树,难道就不能与我们人类和平共处吗?死亡、消失是它的唯一结局吗?请大家考虑。
    你是交通专家你将如何处置那棵树?
    改道、移栽、修转盘、建设旅游景区。
    小结:同学们发表了自身的看法,谁是谁非难有定论,确实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抵触作为一个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人类在享受文明带来的种种方便与舒适的同时越来越意识到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它盖起了高楼大厦,却毁掉了莽莽森林,它为我们提供了化工原料和电子产品,却带走了昔日的山清水秀,牛羊遍野”。从在文明与自然之间我们人类该何去何从?
七、练习
  请以“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抵触”为话题,写一篇练笔,题材不限。
 
八、结语
  我们可以把这节课对文明与自然的考虑写下来,同学们,人类是善于考虑的,充溢智慧的,我希望我们人类能够找到一条万全之策,让人类的文明之花在充溢生机的绿色星球上绚烂开放。
【课后反思】
  通过充沛的备课和制作精美的课件,我信心十足的展示了《那树》的教学过程,讲过课之后,和同事们一起讨论,这时我才发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缺乏,有些是我从来都没有考虑到的。
  有的同事说导语有些短,没有调动同学的情感,不能吸引同学的注意力,紧跟着的字词检查更使同学的注意力松弛;学习目标在大屏幕上展示的时间过短,同学不能认真朗读和考虑,有些流于形式,尤其是第二个目标,在本次教学中并没有真正的实现,课上仅仅局限于同学的几条建议,而是放在了课后的作业中来完成,使这节课不完整。
  有的同事说同学找错字的时间过长,对于同学回答的答案我没有给予明确的肯定或否定,例如“倒霉的一棵树”这不符合答题的要求,这只是提到树的命运而非品质,我应该给出明确的回答;蚂蚁和树告别时的对话,作为蚂蚁一方的同学根本没有同情的感觉,而是定格在扮演,说明同学没有做到人文对话,本节课的教学没有达到感动同学内心世界的效果。
  又有的同事指出“你是交通专家你会如何做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同学只是流于形式,没有一个深入的研讨;课堂气氛不活跃。
  根据同事们提出的意见,我对公开课教案进行了修改,删去啰嗦的内容,加上了必要的环节,进行了第二次试讲。我做的修改有:
  1、同学朗读时,我加强了朗读指导。(缓慢、繁重的语气和重音)
  2、加强同学的小组合作学习。
  3、把语文教学进行延伸,课后作业改在课上来完成,并要求同学联系周边的生活环境来写。
  4、运用优美的语言来调动同学的情感。
  通过改进,第二次讲课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更加完善、流畅。但是,一节课永远也不会十全十美,通过评课讨论,再一次指出了这节课的进步和缺乏:注重同学的朗读,并进行朗读指导;同学合作的环节也渐渐幼稚;同学想像力的培养落实到位;能联系周边环境来谈本文主题,加深了同学的理解;语言上的衔接比上次有了进步。但其中还有许多缺乏要改进:
  例如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应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进行细化点明;同学对作者的感情的理解不够深入,有些武断;学习方式上教师还是居于主体地位,牵着同学走,同学缺少探究精神,自主学习环节欠缺,应该让同学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才是同学想要学习的内容;缺少板书设计,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不能完全摒弃原来的教学手段,而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所以板书必不可少;音乐的选择上有些不妥,在结尾时假如配上《好大一棵树》,相信会使同学在音乐声中引起共鸣。
  我想,假如我把大家提出的建议和自身的教学感受融合到课堂中进行第三次讲课,一定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会真正的走进课文,走进那棵树,走进大自然。
  这次讲课,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一节课,百样讲,但同学的接受效果却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时的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使同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他们想学的,做他们爱做的,使同学对语文学科提高兴趣,每节课、每个人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那么,接下来我就谈谈本次讲课给我的最大启示:
  自从参与工作以来,五年的教同学活并没有使我从内心认识到同学是学习主体的重要性,我一直遗传着我的老师教我学习的方法,并且牢牢记在心中,应用于教学。尽管参与了教改培训,但我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总是我站在讲台上来讲,同学在座位上听,延续那种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由我带着少数优秀同学学习。我就是认为同学把老师说的重点都会背了,考试时就没问题了,而且仅仅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学习,结果是导致很多同学厌学,甚至停学,一局部优秀同学也是学习疲劳,毫无兴趣而言,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更加严厉,那么恶性循环就开始形成了。
  通过这次讲课使我认识到,要想使同学把这一科学好,首先要让同学爱学这一科。能让同学主动的努力的学,我们为什么非要自身生气挨累逼着同学学呢?看来教学方法非变不可。记得以前上课,我问同学问题,同学也不回答,提示了还是不说,最后只能是我一个人唱独角戏,现在想起来,我讲的都不是同学想学的,他们怎能爱听呢?而本次讲课尽管还不幼稚,但同学却明显的有了兴趣,从同学的目光中,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上看,这是以前从未见过的。这就让我深深的感到,假如我再不改变保守的教学思想,不给小朋友充沛展示的空间,迟早有一天我会被赶下这个讲台。所以我打算先从学习的主体性上转变,我要了解同学想学什么,对什么有兴趣,在同学学习方法上也尝试自主探究,让同学自身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老师全权代劳。而关于语文学科的价值,以前我的认识也不太完整,经常忽视情感教育,认为那与考试无关,而通过这次讲《那树》,我看到了同学内心掸去灰尘后的纯洁,我想这颗无邪的童心假如不经常吹到春风,也终会笼上厚厚的灰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22: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