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藤野先生》公开课教案和说课设计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30:00 | 只看该作者

《藤野先生》公开课教案十
【教学设想】
  在学习时,要注意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体会文章中浓厚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脉络分明、记叙有序的写作特点。在教学上,要引导同学多朗读,多感悟,多讨论。
【课时布置】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背诵《赠从弟》
二、释题和写作背景
  1、同学速读课文注释①,了解文章的出处和藤野先生。
  2、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自己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作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同学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和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身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自己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同学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
  要求:
  1、标注出难字难词。
  2、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局部的大意。
  同学默读后,讨论明确:
  1、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绯(fēi)红:鲜红。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瞥(pīe)见:很快地看一下。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2、文章变换的地点有三个:
   ⑴ “我”在东京;
   ⑵ “我”在仙台;
   ⑶ “我”离开仙台后。
  3、全文共有38段,划分时可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
    第二局部(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局部,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三局部(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和先生的高尚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第一局部
  1、同学自由朗读第一局部内容。
  2、考虑:
   ⑴ 请标出最能表示清国留同学丑态的词语和句子。
   ⑵ 对于这些清国留同学,“我”是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标明了“我”的态度?
   ⑶ 从“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此处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同学考虑后明确:在文章的第一局部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同学的不男不女、不三不四的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同学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同学“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同学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同学”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这一局部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同学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第三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的内容,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局部
  1、这一局部内容较多,请同学先默读课文,然后考虑:这一局部可以分为几层?
    讨论后明确: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第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和相处的故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第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第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2、提问: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明确:“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土客死的地方。这两处作者牢记不忘,表示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3、提问: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4、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
   ⑴ 大概物以稀为贵罢。
   ⑵ 我在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⑶ 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平稳了。
     请体会一下: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明确: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括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示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5、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第6~23段:
    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示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同学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的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示了人物品质的特点,让同学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假如前一环节(即填空)解决得比较好,则此处只要稍做归纳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同学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实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6、同学阅读第二局部第三层次内容,要求同学考虑:这一层次中写了几件事情?
    明确:写了两件事情,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
  7、指名同学分别复述这两件事的基本内容。
    考虑:这两件事情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同学讨论后明确: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痛,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和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可以引导同学诵读文章第31段,进一步体会作者所受到的刺激。
  8、教师补充讲述,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精神。
    具体解释请参看课文有关注释。教师引导同学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身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9、阅读第32~35段。引导同学想像作者与藤野先生分别时的情景。
第四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局部
  1、齐声朗读课文第三局部。
  2、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有怕敢写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同学讨论后明确: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身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3、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同学讨论后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敬重、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综合评价
  1、同学迅速默读全文,考虑: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资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2、总体认识藤野先生的主要特征:
    要求同学再次结合课文第6~23段进行分析概括。总体性格请参看前面的分析。
  3、再次感受藤野先生的主要事迹:
    可以引导同学精读藤野先生事迹中的某一个片段,深入理解。如精读“订正讲义”一事,教师可以引导性地提出以下问题:① “大约是星期六”和“第二三天便还我’’当中交代了时间,有什么作用?② 鲁迅看了订正后的讲义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③ 冒号后并举的学科名有什么用意?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培养同学推敲词句内涵的能力,领会词语或者句子中所蕴涵的深刻意义。对于同学的回答,不强求一致,只要合理即可,主要掌握同学的思维是否活跃,答案是否合理。
三、课文学习总结
  这篇文章虽然主要是歌颂藤野先生,怀念藤野先生,但字字句句都倾诉着鲁迅先生爱国的心声,处处散发出鲁迅先生强烈的无法抑制的爱国激情。全文组织严密,脉络分明,选用了典型事例,运用了白描、对比、映衬等方法刻画人物,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四、安排作业
【课后记】
  同学对课文的独立理解还不够透彻,主要是对历史和背景的不了解,人物的刻划同学理解的比较透彻。自主力好!要发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31:00 | 只看该作者

《藤野先生》说课设计
【说教材】
  1、对课文的理解: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身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写此文抒发自身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自己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教学目标:
   ⑴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品味富有表示力的语言,叙事能与抒情有机结合,能抓住主要特征写人。
   ⑵ 过程与方法目标:
     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培养默读的技能。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拓展视野,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脉络。
   ⑶ 情感与价值目标:
     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同学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其中掌握内容和主题,学习记叙文中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示人物的高尚品质的写作方法,感受藤野形象是学习重点。
    对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的理解掌握鲁迅思想生长的脉络是教学难点。
【说教法学法】
  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因此教师必需引导同学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迅和文中鲁迅的时代处境,在新课程规范中也提出要“充沛激发同学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采用资料搜集法、交流讨论法,激励同学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拓深文章的内容。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为让同学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规范上提出的“同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十分重视引导同学敢于发表自身的见解,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加强同学学习过程中的思辨色彩,要让同学。所以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同学在整体掌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仿写法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整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大理念,特别是融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来,大容量,课堂建构的高、精、深也成了一种趋向。因此我采取了拓展迁移式、质疑深入式、比较赏析式的教学思路,布置了三课时分层推进。
 
第一课时
  要求同学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掌握字词、理清课文脉络,掌握文章的写作线索之一──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1、听读课文圈点出需要积累的词语,解决生字词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请同学根据提前从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资料,从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文学贡献三个方面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每组派一个代表选择一个方面谈谈对鲁迅的认识,从而引导同学理解鲁迅的爱国思想,理解鲁迅留学日本是为了寻求救国之路。
  3、让同学默读全文,圈点出文章变换的几个地点,层次依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划分文章的段落,将课件中的空缺处填写完整:
   ⑴ 在__________,表达对__________的厌恶;
   ⑵ 在__________,回忆与__________的交往;
   ⑶ 在__________,表达对藤野先生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在资料交流讨论环节中,可以培养同学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通过圈点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从而明确全文是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第二课时
  布置了拓展延伸──质疑发明──比较赏析的教学环节。利用文章多层面的内容,通过拓展延伸,掌握对文章感情线索──鲁迅的爱国之情的理解,并在拓展延伸的阅读中提高同学的思维层次与质量,鼓励同学的独立思辨能力的发展,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同时能提高同学的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导入
  打开自制教学软件《藤野先生》封面,在乐曲的伴奏下介绍参读资料: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此诗译成文言诗: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丘比特的神箭,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导入环节引导同学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同学对鲁迅爱国之情的钦佩感慨,营造一种激昂的课堂教学气氛。
二、拓展延伸
  1、读:
    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局部,圈点出描写“清国留同学”外貌的词语,标注出他们在日本东京做的事情是什么。
  2、说:
    教师利用课件介绍我国的“辫子文化”,让同学迅速默读一篇文章──鲁迅《头发的故事》(节选),然后讨论“清国留同学”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
    补充课外阅读资料,拓宽阅读视野培养同学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让同学独立理解这些“清国留同学”的实质是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这个环节充沛体现了新课程规范上提出的“同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理念。
    同时老师引导同学体会到鲁迅白描手法刻画灵魂的高超艺术功力,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同学”的外貌,与其说是写外貌,不如说是画灵魂──他以简洁而又朴素的语言表示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之效。使同学的艺术认识能力有所提高。让同学感受到鲁迅抱有满腔的爱国热情。
  3、说:老师提出话题:“假如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_______________”让同学充沛讨论发言。
    例如:假如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不会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假如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不会厌恶“清国留同学”不学无术,就不会对东京充溢失望之情,就不会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就不会弃医从文……
    这一个话题可以激活同学所有的思维,设置了一座同学与文本、同学与作者对话的桥梁,在这种逆向分析中,同学独立自主的了解了行文的严谨结构,加深了对作品主题的深入理解,体会到作品的感情线索是鲁迅的爱国之情。
三、质疑发明
  1、速读全文,参照参考资料填表说明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示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序号事例思想品质
1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对同学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实
4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2、质疑:
    让同学讨论:这个答案正确吗?同学先是认为正确。我提供下列名言,启发他们质疑: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出息。
      陆九渊: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然后启发指导质疑,鼓励发明:
   ⑴ 典型事例是四个吗?
   ⑵ 藤野先生的品质仅仅是“认真负责”、“严格要求”之类吗?
   ⑶ 藤野先生是否对每个同学都如此“认真负责”?
   ⑷ 仅仅说说藤野先生“不怀民族偏见”准确吗?
    通过阅读参读资料二──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华东师大教授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章《离乡者的悲痛》(节选)以和参读资料之三──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可以得出结论了──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轻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这,是比“认真负责”之类更难能可贵、也更使鲁迅感激和终生怀念的品质。“认真负责”之类,失之肤浅。因此,方才的表格应改成:
序号事例
思想品质
浅层的深层的
1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轻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
2纠正解剖图对同学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实
4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5惜别友好与尊重
    新课程规范第一句话就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这要求语文教学也要把培养发明精神和发明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而发明,往往始于一个“疑”字。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培养同学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引导同学质疑和发明。完成学习本文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示人物的高尚品质的写作方法,感受藤野形象的学习重点。
四、比较赏析
  通过课件展示让同学从两个角度比较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
  1、藤野先生与其他关心鲁迅先生的教职员的比较:
    正衬藤野先生的品质。这些人关心鲁迅,只是“物以稀为贵”,不是尊重。
  2、藤野先生与“爱国青年”的比较:
    反衬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
  在比较分析中,引导同学理解鲁迅离开仙台的原因──因为爱国的热情,所以鲁迅要寻求别样的道路来改变国民的精神面貌。
  这个教学环节是利用文章多层面的对比,通过反复的比较赏析,掌握文章特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完成教学难点──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掌握鲁迅思想生长的脉络。
五、总结归纳
  本文以作者与的交往叙事线索,以作者的爱国之情为感情线索,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表示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
第三课时
  分析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的语言,感受鲁迅的爱国之情。
  齐声朗读文章的第三局部,感受作者对的赞颂和思念之情。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在东京   失望厌恶
 
在仙台   思想改变
回国后   思念感激
【和录】
〖参阅资料一:我国的“辫子文化”〗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家长,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用一根筷子别住;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阿Q就是这样。
头发的故事(节选)
鲁 迅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
  ……
  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微妙,只为他不太便利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
  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身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胜利,这才中止了。
 
〖参阅资料二〗
离乡者的悲痛(节选)
王晓明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轻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发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防止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经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轻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
  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同学,偏偏又是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自己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身的种种乖行,不时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同学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近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一面是日自己的轻蔑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31:00 | 只看该作者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的了,但是,日自己那股轻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论,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同学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他学习成果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协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定灭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自己都这样高傲,鲁迅初到仙台,就有教员热心地张罗食住,任课的教授当中,更有藤野严九郎那样满怀善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学中,也有好几位不满意那些高傲者的粗暴,特别站出来替鲁迅辩护。但是,尽管如此,这些事情仍然给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
    (摘自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华东师大教授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章)
〖参阅资料三〗
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严九郎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自己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31:00 | 只看该作者

《藤野先生》导读设计
一.初读课文
1、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文集《    》。这些散文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试释“朝花夕拾”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散文以深沉的感情,回忆了一九○四年夏末至一九○六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断。全文按按时间的先后和地点的变换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局部。请在文中标出各局部的起止。
  3、第二局部是文章的主体。试把它分层并在文中标出各层起止。
二、研读课文
  1、读1、2、3节课文,考虑并做题:
   ⑴ 按原文填空:
     “……,但花下也缺不了______的‘______’的速成班。也有______辫子;______平的,______帽来,______,宛如______。还要将脖子______。______标致______了。
     “……,但到黄昏,有一间的地板便______要______地响得______,兼以满房______。
   ⑵ 根据所填的字,体会作者用传神之笔稍加勾勒,就活画出了清国留同学们______、______、______的丑态,揭露了其_________________的灵魄。
   ⑶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格,并具体说说修辞的作用。
     ──“顶得同学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修辞格______作用______。
     ──“实在标致极了。”
     修辞格______作用______。
   ⑸ 试写出段落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4、5节课文,考虑并做题:
   ⑴ 文章回忆作者去仙台途中,只记得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地名,联系课下注释,这标明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文章写作者初到仙台医专的一些职员的好奇、优待,对下文写藤野先生和鲁迅的友谊有怎样的作用?写艰苦的生活,与上文写“清国留同学”腐化堕落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文章写生活的艰苦,笔调诙谐幽默,把这些句子标出来并体会这些描写标明了鲁迅怎样的生活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解释词语的含义:
     物以希为贵:
     美其名曰:
     好意难却:
     别寻相宜:
   ⑸ 试写出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7~23节课文,考虑并做题:
   ⑴ 文章先用白描手法,抓特征描写藤野先生的外貌,又从留级生和自身的所见中,补充一些细节,把有关的地方找出来,这些描写,标明藤野先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接下去,文章通过具体事例的记叙,赞颂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重点写了几件事,试概括写出来: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事例表示了藤野先生在教学、治学方面怎样的精神作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试写出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同学热诚相待,可受日本军国主义毒害的青年又怎样呢?读24~31节课文。
   ⑴ 作者在这局部主要追叙了哪两件事?试概括写出: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哪一件事对鲁迅的震动最大?鲁迅的思想因此起了怎样的变化?
   ⑶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身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这些议论表示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应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试写出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32~35节课文:
   ⑴ 文章是怎样写惜别情景的?这些描写表示了他们师生之间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试写出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回顾4~35节内容,试归纳出段落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36节~文末:
   ⑴ 这一局部追叙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把对藤野先生高度评价的语句画出来,细读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读“每当夜间疲倦……的文字”,做题:
    ① 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偷懒:
      良心:
      正人君子:
      深恶痛疾:
    ② “正人君子”的引号有什么作用?如去掉引号,又不改变原意,可以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这几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试归纳出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览全文
  本篇以________的思想为主线,按______的先后和____的变换为顺序来组织资料。首先写“我”去仙台之前(在东京)的______,自然引出仙台之行。接下去写“我”在仙台的______。依次写了去仙台途中的______,初至仙台______。着重追叙了______同时也写了______,这局部追叙既高度赞扬了______;也深沉地写出了我______。最后写“我”离仙台以后(在北京)______,再次抒发了______,进而表达了______。全文脉络清晰,线索分明,内容丰富,而中心明确突出。
  自学考查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 )  ( )  ( )  ( )
    油光可鉴   发髻   驿站   挟着
    ( )  ( ) ( )  ( )
    解剖   寒颤  畸形   瞥见
  2、写作练习:
    用第三人称写一篇短文,叙述鲁迅在仙台的经历,着重叙述他的思想变化。
    题目可《鲁迅先生在仙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22: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