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575|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参考资料(精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藤野先生》参考资料一
【鲁迅对藤野的思念】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身,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在借此探听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
               (摘自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自己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假如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自己也该多么喜欢啊!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恒三郎说)40年前,也就是鲁迅逝世的那一年,有一位记者拿来了一张鲁迅逝世时的照片给我叔父严九郎看。这时,我叔父才知道鲁迅逝世的消息,当时,严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张照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写了“谨忆周树人君”,由此可见,藤野严九郎对鲁迅的敬慕之情多么深切!
     (摘自《心随东棹忆华年》,1976年11月7日《人民日报》)
【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与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优秀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
                     (摘自《中国现代文学手册》)
【主题思想和其表示方法(颜雄)】
  关于《藤野先生》的主题思想,近年来在教学和研究中论争颇为热烈。有说主要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演变为线索,爱国主义好比一条红线贯穿全篇,主题不在写藤野先生;有说主题思想即是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表示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次要的;有的将此二者等同一律,认为主题思想既是歌颂藤野,又是记叙自身的爱国主义思想历程的。
  任何作品的主题,都是和题材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寓于一定的题材之中的。《藤野先生》的题材,总起来说,就是作者留学仙台期间的生活片断,包括:初到仙台的生活状况;与藤野先生相识和先生协助自身修改讲义的情形;学习期间两件难忘的事:试卷风波和“电影”事件,还有“惜别”等等。结论得从对作品的具体分析中引出来。且让我们沿着作者的思路,看看文章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吧。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樱花烂熳的上野公园里,看到的是一群胸无救国之志、反以标志着民族压迫和封建统治的“辫子”为荣、浑浑噩噩的“大清”牌纨绔子弟的丑恶扮演,留同学会馆的门房,原本值得去买几本书的,却也被他们弄得一团糟!鲁迅抱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渡海而来,没料到东京竟也像南京那样乌烟瘴气。失望、痛苦、厌恶、忿怼和急切地要求学到身手以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种种萃于一身的复杂心绪,都容纳在这感触良多的一句话里面了。远大的志向与灰色的环境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不得不离此他去了。所以,“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跟令人生厌的东京告别,一到仙台,颇受了“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还有教职员为食宿操心;当然,更使他高兴的,是从此“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了。就在这时,鲁迅认识了解剖学教授藤野严九郎先生。
  以上,写的是与藤野相识之前,自身的生活环境与思想状况。接着,便转入记叙的重点:直接写藤野了。
  作者通过初见时藤野的相貌、衣着、声调,尤其是为“我”添改笔记、修正血管画图和鼓励“我”大胆解剖尸体等真切感人的细节描写,正面赞颂了藤野先生朴实厚道、待人以诚、忠于学术、潜心研究等优秀品质和个性特征。藤野对“我”的关怀,表示出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和循循善诱的教师的特点,与前面所写的以“物以希为贵”为动身点的职员们,形成一种对照。这之后,具体地叙写了仙台经历中两件终生难忘的事件:试卷的风波和电影的教训。这两件事可以说是“交叉”的;但绝非与写藤野“无关”。这里用受了狭隘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毒害和嫉妒心很重的局部日本青年,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心胸广阔的品德,通过对比,藤野的形象显得更高大了。时事影片事件的侮辱和刺激,从此“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毅然决然弃医从文,这样自然只好与藤野先生“惜别”了。“惜别”这个细节,写得格外婉切动人,同学的“慰安他的谎话”和先生的凄然的叹息,以和接受邀约,赠送相片与临别叮嘱等等,有限的文辞之中蕴含着无限的深情!离开仙台之后,仍然没有离开写藤野先生,不过改变了角度:写先生对“我”的影响,写“我”对先生的眷念,写“我”从先生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汲取的“勇气”和力量。──总之,写了埋藏在“我”心中的“永久的纪念”。
  可见,全文实如标题所示,自始至终是写藤野先生的。歌颂和怀念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是全篇的中心内容。全文依照与藤野相交的经过记叙,自然地形成三大局部:结识藤野之前的情况,结识藤野之后的种种,与藤野惜别以后的怀念。文章是顺着到仙台之前、到仙台之后、离别仙台之后的时间次序记叙的。
  然而,这篇作品在思想的容量上,比上面说的要丰富得多,它的主题思想也不止于对藤野个人的赞颂和怀念。假如我们进一步思索一下:藤野先生为什么能如此关怀保护一个中国同学?是什么力量决定了鲁迅与藤野之间如此深厚的情谊?形成这种情谊的根基是什么?为什么鲁迅对藤野先生特别感激在心?我以为这是作品所告诉我们的更为深刻的内容,是作品的主题开掘得更深之所在,自然也就成为我们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更需探究的地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23:00 | 只看该作者

作者在严谨的结构和精练的文字里,偶或直接点明,更多是委婉透露:藤野对鲁迅这个异域同学的特殊关怀和精心培育,是基于对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情和尊重,或者无妨说,是鲁迅的救国救民的志向吸引了、感动了藤野先生。这在文章直接记叙藤野的那些细节里虽未大事铺陈,可是,这个唯一的中国留同学发愤图强的精神,表示在学习上的不用说了,就是生活上,比方睡觉不畏蚊虫叮咬、吃饭能喝下难以下咽的芋梗汤的艰苦生活,作为老师的藤野,即便未曾目睹,也不会从不耳闻。事实上,鲁迅逝世之后,藤野回忆起当年的同学时,就有这样的印象:尽管他身在异乡,却不以为苦。可见他是看到了这个青年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的志气的。透过一些细节的含蓄的描写,我们不是可以窥见藤野的思想了么?文章在记叙了与藤野的交往以后,更有一段明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思想动机的话,便是:“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段精彩的议论是全篇的画龙点睛之笔。作品的主题思想当然是通过全篇的叙述、描写和议论各个方面表示出来的,并不只仅表示在这段议论里;但是这里的议论却是主题的升华,它将前面对于藤野先生品德的赞颂,作了更深入的开掘。作为学者的藤野,他的目光望着世界范围内的医学,自身希望能为新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故说“大而言之”)。“为学术”是他的全部思想行为的准则。他是从“为学术”的总目标动身来“为中国”的──“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在他身上,“为中国”与“为学术”是一致的。这正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同学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的伟大“性格”的最集中的表示。而鲁迅去仙台学医,想用医学来“为中国”图富强,所以,“为中国”与“为学术”也是一致的。总之,“为中国”与“为学术”,既是藤野保护鲁迅的动身点,也是他们师生之间发生友谊的基础。这六个字实在把藤野的思想品德和性格特点上升到更高的境界了。藤野先生“最使我感激”的,说到底,正是感激他的“为中国”“为学术”的高尚思想和品德。尽管先生善良的愿望只是出于科学救国论,而鲁迅所持有的这种救国论在仙台已经被无情的实际所击碎,因而弃医从文,他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尽管藤野对于鲁迅中途停学改变志愿并不很理解,但是,对于一位善良正直的日本学者来说,能如此同情和尊重一个“弱国”同学的志向,并且持着同情的态度,实在是非常可贵的了。
  如上所述,一面是爱国主义的志向和志向,一面是对于这种爱国主义的同情与尊重。爱中国、“为中国”是沟通两颗心的渠道,是维系两人友情的纽带,是作品的内在线索(或者说主心骨)。全篇的基本内容是记叙作者与藤野的师生情谊,赞颂藤野的高尚品德,作为贯穿全篇的内在线索则是爱国主义──说完整些,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藤野对它的尊重。二者是明与暗,外在与内在的关系,如此看来,写爱国主义精神与写藤野的品质,非但不相对立,而且是相得益彰的了。这正是理解主题思想的关键。
  总之,鲁迅这篇关于留日生活的“回忆的记事”,以记叙藤野先生为中心内容,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内在线索,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表示、正面记叙与反面烘托,深情地赞颂了藤野先生正直高尚的思想品德、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特别是“为学术”“为中国”的伟大精神,以和他对作者自身的深刻影响。这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朴实无华的,它不依靠惊人的题材、离奇的故事和俏丽的语言,却开掘了如此深刻的主题。古人优秀论文有言:“惟造平淡难。”《藤野先生》可谓范例。                     (摘自《〈藤野先生〉三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23:00 | 只看该作者

 阅读鲁迅
阅读鲁迅,似乎过时;又似乎时髦。
  我记得自身最初接触鲁迅,是初中时候。当时没有课本,用的是找来的零散文章,还是油墨打印的,散发着一股浓重的油墨味道。其中有两篇,印象很深,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篇《战士与苍蝇》。前篇凭“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这样怪异的句子钻心入肺,后者则单看题目就让人不得要领。总之觉得这鲁老先生,离我们很远,极其遥远。可望不可和。或者,竟连望都不可望。虽然也有热闹的百草园增添依稀情趣,终究生冷异常,终究没有静心去读的心思。
  以后有了课本,便陆续见到了诸如《故乡》、《一件小事》、《藤野先生》、《孔乙己》、《祝福》这样的篇目。和至到高中,鲁迅作品俨然已经成为每册语文课本里最重要的局部,当然包括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在鲁迅作品中,此篇是我最珍爱的,属于读不够的那种。我们的语文老师林柏华,是以一口纯粹北京话来教学这篇文章的,在教学过程中,她流下了眼泪。
  离开学校后,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鲁迅作品渐渐以客观、自然、本性的面孔,进入我的生活。断断续续,没有间断。慢慢觉得,其实,我所读的,并不只仅是那些文字。
  但是经常防止不了贴标签似的去读。每逢这种时候,我就索性丢开。这不是自身本意。
  诚如人们所说,鲁迅的作品是常读常新的,鲁迅作品包括其自己的魅力永远停留在我们心间,鲁迅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是的,鲁迅是永远的鲁迅。但是也是平常的鲁迅。惟其如此,我们才干客观公正,去感知鲁老先生那颗心。朴直善良的心。
  一方面,我以为,我们阅读鲁迅,就是需要以一颗平常心,去读。不要夹杂什么政治的、社会的因素。你心态越是平静,所得就越是惊喜。
  另一方面,在读鲁迅的时候,需要结合时代来读。要寻求鲁迅精神与当代精神的对话关系。我们的时代,需要从鲁迅那里汲取许多营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鲁迅。不只仅是文学的、文化的鲁迅。
  好像矛盾。
  其实,不矛盾。需要掌握尺度。
  曾经,鲁迅不是鲁迅。鲁迅成为工具。或者如今,鲁迅仍然是某些人的工具。我相信,这是一种悲痛。
  忽然想起一颗尘埃先生提到读鲁迅时讲的话:
  说鲁迅,离不开“良知”二字,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的精神是平民化的精神,是所有的人都应该仰视的。但在鲁迅的身上更多的是给知识分子留下了值得考虑的问题,什么是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精神,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个被称为知识分子或者自以为知识分子的人都应该看看他的作品,那短短的杂文,甚至是一两句话已经远远超出了现在的每部煌煌巨著。
  这两天,又以他的杂文为伴了。虽然鲁迅所生存的年代距离我们有些年头了,可是,明明,我会在他的字里行间,近距离地触摸到他的热度、他的良知。他的那种心灵深处的东西,我看着很亲切。这是一个多么睿智的老人;这是一个多么理性的老人;这是一个多么热情的老人;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老人。
  呵呵,一个有意思的老人。可以做朋友的老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23:00 | 只看该作者

鲁迅笔名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阿张、周樟寿、豫山、周树人,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来访,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鲁迅7岁进私塾就以此为名。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便请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
  周椒生自己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文言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
  许寿裳曾对此作过解释:“(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23:00 | 只看该作者

朝花夕拾之简介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收入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共10篇。其中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以《旧事重提》为总题。1927年7月,鲁迅添写《小引》和《后记》,将它们结集出版,改名为《朝花夕拾》。第一版由北京未名社1928年9月出版,为鲁迅自身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1932年9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都是鲁迅回忆往事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鲁迅的生长道路。它们文笔优美,感情深沉,都是散文中的佳品。除了选入课本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和山海经》等作品,还有《范爱农》、《无常》等名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24:00 | 只看该作者

鲁迅留日背景 、心态《藤野先生》 主题
 最近看到新教材第六册的目录,又有《藤野先生》一课。几个刊物的编辑老师希望我写一点“指要”之类的文章,于是欣然从命。
 
(一)
  多年来多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用书”都认为,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学严格要求”、“热情诚实”、“求实精神”、“严谨治学”、“不怀民族偏见”等,《藤野先生》的主题,也就是赞扬他这些精神,同时抒发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抒发爱国主义感情当然是正确的,但以上对藤野先生的品质的概括,我认为不准确,把主题定为赞扬藤野先生这些精神,当然也就不准确了。
  藤野先生是鲁迅终生感激和怀念的老师。他不但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表示怀念,还一直在家里挂着他的照片。1934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来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选哪些篇目,鲁迅表示: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还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藤野先生。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得知没有打听到,于是叹息:“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可见对藤野先生感情之深。他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如此感激,如此高度评价藤野先生呢?我想,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似乎在鲁迅眼里不能称为“伟大”,也不会令他终生怀念和感激。况且,“认真负责”之类的说法也经不起推敲。
  ──藤野先生是否对每个同学都如此“认真负责”?不是,只是对鲁迅一人,为此还引起了“爱国青年”的不满和怀疑。
  ──虽然日自己在历史上曾多次侵略我国,从民族感情上说有许多让我们讨厌和憎恨的东西,但不可否认,他们的“认真负责”是世界公认的,这已经成为大和民族的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保守。这个民族的人几乎个个是工作狂,比藤野先生更“认真负责”、更“严格要求”、更“严谨治学”的还大有人在。相比之下,藤野先生单就这一点来说决不是最优秀的,可鲁迅为什么不说他人“伟大”却单单这样评价藤野先生呢?其中一定另有原因。
  那么,藤野先生“伟大”的品质究竟是什么,进而《藤野先生》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知道,阅读一篇作品,不应当简单地根据其事件、情节来概括人物性格和作品的主题,而应当将人物性格、作品主题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和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倾向联系起来,全面考虑。所以,要弄清藤野先生的“伟大”之处和《藤野先生》的主题,还需要先弄清鲁迅留日的时代背景和他当时的心态。
(二)
  原本,鲁迅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家庭环境。他的祖父周福清出身翰林,在北京当内阁中书。周家大门上悬着一块横匾,上书两个大字:“翰林”,显示着家族地位的显赫。假如去绍兴旅游,至今我们还可以在鲁迅祖居感受到这种气派。但是,从鲁迅十三岁那年开始,他的家庭遭受了两次重大的的打击。先是祖父因科考舞弊案入狱,从此,家境急剧衰败。第二年,父亲周伯宜突然吐血,重病不起。鲁迅是长子、长孙,从此,他过早地挑起了一局部家庭重担,“经常奔波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不久,父亲病逝,留下寡妻和他们兄妹四人(有一个妹妹后来夭折)。那一年,鲁迅十五岁。
  从此,他感受到人世间的种种歧视与冷遇。
  一是当铺、药铺的冷眼和轻蔑;二是路旁闲人的指点和讥笑;三是几个“名医”,其实是庸医医术上的糊弄、药引上的刁难和费用上的狮口大开。更让人生气的是本家亲戚的“变脸”和欺侮。本家各房聚议分家时,竟公然欺负,要将坏房子分给他们。从《琐记》(见《朝花夕拾》)可知,“衍太太”之流对小鲁迅不无恶意的流言,也在院中传达开来。他和弟弟们到外婆家避难,大舅父家的人竟称他们是“乞食者”。这些,本也是惯常现象,中国向来不乏势利小人。只是少年鲁迅比一般小朋友过早地感受到这一点,他幼小而敏感的心灵打下了过深的烙印。这使他后来的作品中也多反映对社会阴暗的感受。
  由于在家乡感受到的是轻蔑、是势利、是冷酷、是欺侮,由于家乡让他憎恶和痛恨,“那么,走罢!……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琐记》)于是鲁迅进了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又到南京矿路学堂。在南京,他读梁启超的《时务报》,读严复的《天演论》,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了解满清政府的落后与腐朽,这时的他又感受到另一种歧视──他爱于课余时间骑马游玩,有一次经过学校和近满族人聚居的旗营,旗营中的满族少年,见他一个汉人竟敢高高地骑马经过营门,便投来石块和辱骂。他大怒,扬鞭追赶那些掷石者,结果摔下马来,跌得头破血流。这种歧视已不同于以前,以前的歧视只是针对他的家庭和个人,现在的歧视则是针对他和他的被统治的民族,使他意识到自身还是满清的奴隶。这件事也给他很大的刺激,20多年后写《杂忆》(见《坟》),在谈复仇问题时还提到过。
  矿路学堂毕业了,既然在国内感觉很气闷,鲁迅便选择了国外留学,于1902年3月东渡日本。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日语,再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但他在日本又继续受到比以前更严重的歧视。对此,华东师范大学王晓明先生在他《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三章《离乡者的悲痛》中这样说: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轻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日本报纸就公然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发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防止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经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
  ……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同学,偏偏又那样不争气,非胆不从日自己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身的种种乖行,不时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同学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上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迸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它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一面是日自己的轻蔑的跟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了,但是,日自己那股蔑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仙台报纸上的辱驾中国人的言论,一点都不比其它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同学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他考试成果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协助,于是托辞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它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定灭亡……”
  比之家乡和南京,这种歧视更让鲁迅无法忍受,因为它针对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个中华民族!这不只伤害他的自尊,还触痛了他爱国主义的感情。
(三)
  患难见真情,患难中也格外珍视真情,一个长期饱受歧视与冷遇的人,假如有谁曾经对他提供过协助,付出过热情与尊重,他一定会倍觉感动,倍加感激,甚至终生不会忘记。感情分外丰富和敏感的鲁迅当然也是这样。所以当年在外婆家,农家小朋友的憨厚热情和纯洁友谊被他写入了《社戏》,还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愚昧、鄙陋、好“切切查查”、让他“憎恶”的阿长,因为给他买来了四本小书,他便写了《阿长与山海经》,称她有“伟大的神力”。在阿长去世三十年之后,他还为他的长妈妈祈祷:“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对藤野先生也是一样。在日本“举国上下都弥漫着的轻视中国人的风气”中,藤野先生不但不歧视他,反而对他这个中国同学特别热情、友好与尊重,这当然会令饱受歧视鲁迅终生怀念与感激。单说藤野先生给他改“讲义”,竟让鲁迅“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今天我们读《藤野先生》中的这段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鲁迅所说的“讲义”,实际上是课堂笔记而不是作业。──别说是高等院校,即使是中小学,教师也没有给同学“添改”课堂笔记的义务。
  2、不是“批改”,不是“修改”,而是“添改”,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
  3、改得十分认真,不是只改一处或几处,而是“从头到末”;“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4、绝不是偶一为之,而是“每一星期”一次,“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5、藤野先生这样做,可没有任何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或其它利益的驱使,相反,还招来了“爱国青年”的不满和怀疑。
  藤野先生还特别理解和尊重鲁迅。解剖实习时,他听说中国人敬重鬼神,怕鲁迅不肯解剖尸体,还特别加以关照。得知鲁迅弃医从文时,藤野先生“脸色仿佛有些悲痛,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为什么“竟没有说”?答案只有一个:他尊重鲁迅的人生选择。后来他把鲁迅请到自身家里,拿出一张照片以为留念,反面写着“惜别”二字(实际是“惜别 藤野 谨呈周君”八个字,见下图,出处同上)。
  纵观鲁迅一生,可以这样说,从1893年祖父因科场舞弊案被捕入狱,到1926年写《藤野先生》,除了初到教育部当佥事那几年,鲁迅实际上一直都并不得意,一直都生活在轻蔑、歧视、势利、冷酷甚至是诬陷和迫害之中(论原因虽然其中也有他性格的因素,但我们今天不讨论这个问题)。从《朝花夕拾》全书、从整部《鲁迅传》和其它资料来看,还不曾有谁像藤野先生这样在那么长的时间内给他以那么热情的关怀和协助,特别是在他留学时候。所以鲁迅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根据鲁迅的性格判断,此话绝非虚言。
  藤野先生在日本并非著名学者,其言其行也许并非楷模,甚至还因学历不达标被仙台医专解聘,此后回家乡开诊所度过并不得意的一生,但是,他在对待鲁迅,其实也是对待中国人的态度上,的的确确难能可贵!须知,那是中国在甲午海战惨败之时,是在日本独霸东亚的野心日渐膨胀,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轻视中国人的风气之时,是在日自己视中国人为“猪头三”、为“下等动物”之时。还要考虑到,时至今日,日本政界和社会还有相当一局部势力仍在歧视中国,歧视中国人。他们至今仍称中国人为“支那人”以示侮辱性。媒体披露过多起中国人在日本遭受侮辱与迫害的事件(包括著名主持人水均益在以“优质服务”著称的日本机场受到无缘无故的侮辱与刁难,在出租车上受到司机的无故辱骂)。倒退一个世纪,藤野先生做到这一点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现在,我们可以归纳藤野先生的品质了,那就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轻视中国人的风气中对中国人的特别热情友好与尊重。我们也可以概括《藤野先生》的主题了,那就是:赞扬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轻视中国人的风气中对中国人的特别热情友好与尊重,同时也抒发自身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24:00 | 只看该作者

(四)  藤野先生在鲁迅逝世后的纪念文章《谨忆周树人君》,可以印证这一观点: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自己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阪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藤野先生对《藤野先生》的理解,应该是有权威性的。这篇文章不只能证明他“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还能让我们知道其中原因──他少年时学习汉文,从小受到中国文化的抚育。
  课文有几项内容,也可以印证以上观点:
  1、本文明线是赞扬藤野先生,暗线是抒发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两条线,相辅相成,互有密切关系。若藤野先生的品质的是“认真负责”之类,与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有什么关系呢?
  2、写“爱国青年”是什么目的?答案:反衬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反衬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所谓“反衬”,是用相反的内容烘托,和“爱国青年”对中国人的歧视、轻视相反的是什么呢?正是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而“认真负责”之类,不能与“爱国青年”相反,也形不成反衬关系。
  3、写其它教职员对鲁迅先生的关心是什么目的?答案:也是烘托藤野先生的品质。但这是“正衬”──这些人对鲁迅的关心,只是“物以稀为贵”,不是尊重,更不是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还有两点须说明。我并不否认藤野先生“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学严格要求”、“热情诚实”、“求实精神”、“严谨治学”、“不怀民族偏见”等等,但是,相比之下,这是次要的,甚至是无足轻重的。还有,说藤野先生“不怀民族偏见”,也并不准确,没有到位。──他只要不象“爱国青年”那样歧视鲁迅,就是“不怀民族偏见”了,而藤野先生非但不歧视,反而比对日本同学更热情友好与尊重。
                          2003年1月1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22: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