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雪》公开课教案十例(推荐)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19:00 | 只看该作者

《雪》公开课教案八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2、通过比较,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鲁迅不屈的精神。
  3、通过仿写,内化情感,引导同学坚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
  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鲁迅不屈的精神。
【教学难点】
  江南的雪对孤独感的烘托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当我凝望着他/悲哀化为力量/懦弱亦变得坚强
            
                  ── 江天《鲁迅赞·有一个人》
  
  屏幕上有一小节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好吗?(同学齐读)
  
  这是马来西亚诗人江天的诗《鲁迅赞·有一个人》中的一小节,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也许,读了鲁迅的《雪》之后,我们能找到答案。
二、掌握文章内容,欣赏美的雪景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诗,请静静地默读一遍课文,然后用横线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同学回答,交叉朗读。
三、分析文章写法,感受美的精神
  1、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其实可以发现文中描绘了江南和朔方两种不同的雪。但是,鲁迅当时正住在北京,他所看到的只是朔方的雪,那他为什么又要花大量的笔墨描绘江南的雪呢?
   
   ⑴ 对故乡美好快乐生活的怀念。
     (同学假如不提到也无所谓,不刻意引导)
 
   ⑵ 烘托朔方的雪的孤独处境,烘托朔方雪的战斗精神。
     (假如出不来,就让女生读前三段,男生读后三段,考虑:南北两种雪有什么不同?例如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自身的特点。)
    
    A、烘托朔方的雪的孤独处境
      江南的雪所处的环境是美丽热闹,充溢生机的。有色彩艳丽的花草、有嗡嗡的蜜蜂,有快乐的小朋友们甚至还有谁家的大人,他们陪伴着他,嬉戏、玩耍。
      朔方的雪则是孤独寂寞的,所处的环境是冷清的,死寂的。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决不粘连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
      江南的雪越是快乐热闹,就越烘托出朔方雪的孤独寂寞。
    B、烘托朔方的雪的抗争精神
      同样是在晴天之下,江南的雪变成不知道算什么,朔方的雪却蓬勃奋飞,灿灿生光,而且使得整个太空也旋转而且升腾。面对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它无所畏惧,毫不妥协。虽然孤独,但战斗不止。这种精神是作者所要赞美的。
  2、是啊,正是在这鲜明的对比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朔方的雪的赞美和讴歌,但是,作者的创作目的仅仅是赞美雪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写作本文时作者自身的处境。
    本文写于五四退潮时期: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历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的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鲁迅《〈自选集〉自序》,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大家还记不记得《风筝》,它就写于《雪》之后的一个星期,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文章最后的几句话: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掌握的悲痛。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风筝》,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那种寒威和冷气使鲁迅觉得非常的──孤独。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雪的孤独其实正是鲁迅的孤独,而且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刻。那么,鲁迅在孤独中沉沦了吗?没有,他要向朔方的雪一样,即使在致命的晴天之下,只要有旋风,就蓬勃的奋飞,而且使得整个太空也旋转而且升腾。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三段,来感受鲁迅高昂不屈的战斗精神。
    (齐读)
    为什么说雪是雨的精魂?
    因为雪是雨经历了严寒之后变成的,是死掉的雨,但它的精神是不会死的,他的不屈的抗争的灵魂会永远闪耀在天际。
四、模仿诗歌写作,走向美的人生
  这就是朔方的雪,是抗争的的精神,是不屈的灵魂,这也是鲁迅,是鲁迅的内心独白,是鲁迅的人生选择,他要像这朔方的雪一样,在晴天之下灿灿的生光,而且使太空也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闪烁出出一个绚烂辉煌的世界。
  那么,当我们再来读江天的这首诗时,我们是否会油然而生一种类似的感受呢?请模仿这一节诗,写下你此刻内心最深的感受。
  “有一个人/当我凝望着他/悲哀化为力量/懦弱亦变得坚强”
  有一个人/当我凝望着他/
  同学仿写,请一两位读一读。(如痛苦化为斗志,胆怯也变得勇敢)
  说的真好,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痛苦打击时,想想鲁迅,也许又会得到前行的力量。那么,在今天课的最后,让我们再来读一段江天的诗,希望对我们今后的人生会有协助。
  (齐读)
  读点鲁迅/你的生活/ 将充溢活力/读点鲁迅/你的生命/ 将感到空虚/读点鲁迅/你将坦荡荡地/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 江天 《民族魂鲁迅·读点鲁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19:00 | 只看该作者

《雪》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巧:
    
   ⑴ 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掌握其音、形、义。
   ⑵ 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
  2、过程与方法:
   ⑴ 引导同学通过诵读感知内容,感受本文语言的清新美与含蕴美。
   ⑵ 在比较中,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⑶ 理解本文几个含蕴深刻的语句,进而掌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玩强斗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同学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
    诵读全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
  
  2、难点:
    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厚的语言。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
  2、搜集回顾鲁迅先生生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示同学背诵有关“雪”的古诗词名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苙翁,独钓寒江雪”),教师简评入课:“雪”,洁白的自然之物,是纯真与刚毅的象征,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竞相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
二、正课
  1、文学常识了解:
    同学根据课前预习简介鲁迅和其作品。教师适当补充。
  2、文体知识简介散文诗(借助多媒体字幕):
    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和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终究是诗(只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较为短小,具有诗的文笔等。
  3、初读感知:
   ⑴ 听读:
     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用心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展现画面,同时感受散文诗这种文体独具特点 。
     (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读一遍)
   ⑵ 展示听读收获:
    A、听读中感受到的画面(生自由谈)。
      明确:滋润美艳生机盎然的江南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的朔方雪……
    B、听读中感受到的语言特点。
      明确:语言清丽流畅,扑实真切,洒脱灵活,又不失严谨……
   ⑶ 感读:
     感读是一种文字与心灵初撞的过程,需视之以目,感之以心,动之以情,发之于口,请同学们在刚才听读感悟的基础上,直面课文,通过直观的文字去查找同学初读感知的画面,同时注意预习时了解的字词在文中的运用。
  4、层次疏理内容概括:
   ⑴ 根据听读和感读到的画面,给文章分层,并简括层意:
     明确:全文分两个局部
     第一局部(1~3)段:写江南的雪,
     第二局部(4~6)段:写朔方的雪。
   ⑵ 合作探究:
     同桌交流概括两幅图的特点:
     明确:江南雪,滋润美艳,生机盎然。朔方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
  5、美读品味:
    精力专注,走入散文诗的意境,体悟诗中良好的情韵,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提示朗读要求:
   ⑴ 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⑵ 进入情境,读出特点。
    同学自由地大声动情朗诵。
  6、展读评价:
    找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全文或某一段落)师生评价。
    评价参照:
   ⑴ 发音准确,节奏合理。
   ⑵ 读出诗意,感情充分。
   ⑶ “江南雪”语调要温润,赞美的,充溢向往的。
     “朔方雪”要用孤独不屈充溢战斗性的语调。
三、小结
  在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两幅各具特点的图景,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朔方雪的蓬勃奋飞,让我们领略雪这一纯真自然之物的独特风采,另外散文诗灵活的形式,优美的语言,也让我们陶醉。所以同学们课下加强朗诵,将自身喜欢的段落摘抄下来,并有感情地背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5: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