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精编)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16: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 积累文中的生词。
   ⑵ 了解巴金的生平、创作情况和本文的创作背景。
   ⑶ 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思想,学习从司空见惯的事物、现象中发现新的内涵,写出独特的新的感受。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朗读课文通过关键性词语掌握文章的内涵。
   ⑵ 探究《日》中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正确理解作者对月寄予的感情,弄清两篇文章情感上的相通之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课文体悟其中的人生追求,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二、走近作者和作品
  你了解的巴金在全班交流(配课件解说)
三、写作背景(配课件说明)
四、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
  
  2、掌握生字词;
  3、朗读:
    个别同学朗读,全体大声齐读(用普通话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读)
  五、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想一想“日”“飞蛾”“夸父”“月”“嫦娥”等词语的含义。
 
六、美文美读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为什么?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身的生命”?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4、面对皓月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这里所表示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
  5、在《月》中第四段中大段的月下感受与本文有什么关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联系两篇文章,找出贯穿两者之间的思想感情。
 
  7、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说出来和同学分享。
七、体验
  以“追求”为话题,就生活中的某一现象谈看法,或编故事,或谈经历。写一200字左右的片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17:00 | 只看该作者

《短文两篇》公开课教案九
【教学目标】
  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指导思想】
  1、培养同学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沛发挥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
  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和中学习。
  1925年毕业。
  1927年旅居法国。
  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到日本。
  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兴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兴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
  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
  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7年旅居法国期间,创作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
  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时报》连载,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译成20多种文字。
  1934年写了《神》、《鬼》、《人》三部短篇。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译有赫尔岑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1978年底~1986年8月,创作了五卷本散文《随想录》。
  1958年~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
  1994年《巴金全集》26卷全部出版。到1994年6月,共写作并出版了120部著作,还翻译了62部外国作品,出版了54部巴金研究专著。   
  1981年提出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设想。
  1985年3月主持开馆典礼,并把自身珍藏多年的图书、杂志、报纸、手稿、书信、照片、文物捐给了文学馆,共7665件。
  1994年又捐出了1927年他在法国主编的《平等》杂志,23期合订本,是国内孤本;两位著名的无政府主义革命家于1927年6月和7月由美国狱中写给巴金的亲笔信。
  1950年在波兰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和平大会的纪念册,上面有巴金征得的几十位世界名人的签名,是“国宝”级的文物。
  1982年获意大利卡森蒂诺研究院授予的但丁国际奖。
  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84年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85年被授予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和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90年获苏联最高荣誉勋章──苏联人民友谊勋章,同年还获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1993年4月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资深作家敬慰奖”,同年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评委会授予巴金和以巴金为主席的中国作家协会特别奖。
  1994年4月,首届文学界为纪念其90华诞举行了“巴金与二十世纪研讨会”和《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巴金》大型图片展览。
  1998年获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最高奖项──杰出贡献奖。
  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巴金星”。
  夫人:萧珊。原名陈蕴珍。曾就读于上海爱国女中。1944年5月8日结婚,1973年因病在京逝世。
  儿子:李小棠。在上海市政协文史研究室工作;孩子:李小林。《收获》编辑部副主编。
  二、检查预习
  理解生字,请同学注音:旸、姮、皓、浸。
三、朗读课文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个别同学朗读,全体大声齐读。
  三、创写教学
  1、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活动内容:
    请同学们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日的文章”这个句子。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从整体上多角度的理解课文内容。
  2、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请同学们读课文,续写“我从文中发现了……”这个句子:
    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同学自主地探究课文的内涵。
  3、细读课文,发明一个句子请同学们从品析、欣赏、感受等方面入手,就课文内容说一句欣赏的话: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同学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
四、内容探究
  1、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却写这些与日月无关的东西?
  2、作者为什么在《日》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而在《月》中,又提到了冷?
  3、理解光明和寒冷特殊的含义。
  4、在《月》中,第四段大段的月下感受与本文有什么联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联系两篇课文,找出贯穿两者之间的中心思想。
[url=lspjyzxjpzy六十铺中小学教育/thread-207-1-1.html][/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17:00 | 只看该作者

《短文两篇》公开课教案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
【指导思想】
  以同学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研讨,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课时布置】
  1课时。
 
【课前准备】
  1、同学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同学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日月的诗词,各准备一首自身最喜欢的,并作好简要分析;
  3、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写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和“飞蛾扑火”的种种理解等,以便生动形象地引导同学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请把你收集到的你最喜欢的诗词在全班交流。
二、交流古诗词
  分别请3~5名同学诵读他所收集到的诗词,并简述理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点评。
三、初读感知
  1、简介作者和历史背景:
    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背景简介: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2、默读全文:
    要求:同学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身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身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3、朗读:
 
   ⑴ 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日》《月》两短文:
     要求:同学根据自身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读后教师可根据情况范读引导,力求贴近作者当时的感情,以便同学掌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⑵ 同学自读。
   ⑶ 课内朗读交流:
     同学根据自身的理解选择读得最好的短文或段落进行诵读,师生一起点评
   ⑷ 分组朗读全文。
四、研讨交流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同学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教学时主要以同学阐释自身的理解或提问,师生一起分析、研讨为主,允许同学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鉴于同学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有可能较为肤浅,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主要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掌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身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掌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身的生命”作铺垫。
  3、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4、“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掌握:“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实际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身的理想。
  5、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掌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某某人”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沛。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同学形成清晰的思路。)
四、小结
  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五、延伸(课后)
  请根据当地的情况,以日或月为内容,写一篇充溢感情的短文或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日            月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死     不如    生
         轰轰烈烈  ────  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    (对生者的期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23:0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