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43|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下册《到民间采风去》公开课教案(推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八年级下册《到民间采风去》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下面提供多套公开课教案供您参考!
《到民间采风去》公开课教案一
1、确定研究方向与目标。
  2、研究手段和工具:
    录音、笔录、文献检索、采访专家
  3、制订活动程序:
    搜集民谚──阅读理解──深入研究──撰写优秀论文。
  4、整理有关资料,形成最终结果(或扮演,或编写词典或做报告或写优秀论文)视参与者的喜好和研究结果而定。
【具体过程】
  1、搜集民谚:
    由于民谚来自农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有许多农谚已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随同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被人们淡忘。所以,要想真正地获得第一手资料,要特别关注那些年长的老者。
    为了方便他们采访,我首先给同学们上了一堂文明礼仪课,教会他们如何深入调查,如何文明采访,如何使用采访工具(录音机、照相机等),如何尊重老人等等。为了方便工作,我们还请了地方文史研究人员来指导他们确定采集的地点和采访的对象。
  2、阅读理解:
    要教会同学如何阅读自身搜集来的民间农谚和理优秀论文章,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同学不搞信息封锁,提倡资源共享。通过互相交流,拓展阅读视野。我们给他们耐心讲解农谚的一般特点、阅读的基本方法、怎样进行比较、如何欣赏等等。其中方言的演变是我们研究中的一大难题,因为有些搜集到的民谚由于太久远,现代人已不能准确理解其内在含义了。为此,我们又特地邀请了地方的方言研究专家来协助同学阅读理解。
  3、深入研究:
    在充沛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将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对他们不懂的问题要适时点拨,如农谚的历史演变,农谚的时代性、人民性、地域性等特点。经过讨论研究后,同学们的观点基本一致,便教他们如何去归纳总结自身的观点。同学们又集中在一起画呀,改呀。不久,一张张“观点汇总图”便诞生了。
  4、撰写优秀论文:
    如何将自身的研究效果撰写成文呢?此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于他们的研究效果持欣赏的态度,并对优秀论文写作提出相关要求。当然,我们绝不能以规范的学术优秀论文的规范来衡量它,只要同学在文章中有自身的独特视角、独立考虑和独到见解就行,哪怕是胡思乱想,异想天开(当然没有实践的胡编乱造是不行的)。因为,他们所获得的生活体验和研究经验也许是他们在书本中永远也学不来的。
【和:同学研究性学习效果】
沭阳地方农谚《九九歌》评析
  寒假里我们到民间采风,在几位老人的协助下收集到了我们沭阳的两首农谚──《九九歌》。仔细读来,深感韵味无穷,我们不由为我们先祖们的智慧所惊叹。沭阳虽不是什么人杰地灵的地方,但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祖先们在这块大地上辛勤劳作,发明了绚烂的民族地方文化。我们收集到的这两首《九九歌》,不但对计算气候时令十分方便,而且它通俗形象,内容丰富,涉和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充沛地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透视出沭阳地方文化深刻的内涵。
《九九歌》之一
    一九和二九,满天寒气冷飕飕;三九尖嘴九,滴水变成冻琉琉;
    最冷是四九,冰上行人结队走;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
    六九解冻九,渐渐舒开两只手;屈指数七九,脱下棉衣把路走;
    时节交八九,家家户户犁耙修;张口说九九,牛鞭遍野响不休;
    九九尽了九,冬去春来花草稠。
《九九歌》之二
  扳指数九冷风来,毛衣外套滑雪衫;二九天气变了脸,大衣毛帽不支(顶)寒;
  三九四九冰封河,火炉旁边读报刊;五九禽畜圈里看,牛生新犊鸡下蛋;
  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黄青菜绿茵茵;八九吹面风不寒,收拾农具忙生产;
  数九尽了草木青,红红绿绿新春衫。
  通过阅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两首民谚有如下特点:
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两首农谚每首只有短短九句或七句,但却包括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九九歌》的命名,反映了沭阳人民的文化价值取向。我们中华民族向来以“九”为大,认为“九”是最吉利的数字,如“九九重阳”、“九九归一”、“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等等。名为《九九歌》,第一首歌正好九句,暗合“九”意。由于五六七九天气的变化不太大,所以第二首便合三为一: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黄青菜绿茵茵。读起来更加简洁易懂。
  另外,从一些语句中可以透视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观。我们知道,“红色”是喜庆的象征,“绿色”充溢了生命的活力。红绿相配不只符合大自然的配色规律,而且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充溢智慧的沭阳人民也许早已发现了这一规律,沭阳的俗语中便有“红配绿(方言读lu,入声),看缺乏(看不厌)”的说法。所以第二首谚语便有“红红绿绿新春衫”之说。
二、形象生动的语言
  两首农谚中使用了许多方言俗语,当地人读起来倍感亲切自然,充沛表示了地方语言特有的憨厚和深刻,即便是外地人也能从中品味到其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如“尖嘴九、交、冻琉琉”等词。“尖嘴”在沭阳方言中意为“厉害、刻薄”,如,“这个人尖嘴毛唇的”,在这里充沛表示出天气的干冷无情;“交”在沭阳方言中为“到”意,如“他交新年十八岁了”。“冻琉琉”指冬天雨雪天在屋檐下结挂成的冰柱,在本地还常用来指透明的物体,如称玻璃球为“琉琉球”。
  还有一些表示物象的词语,准确地表示出数九天不同时节人和物的不同表示。有的再现了数九寒冬冰天雪地的酷冷,如:滴水变成冻琉琉。有的写出了寒冬中人们行动的艰难,如:冰上行人结队走。有的写出了春回大地,人间焕发出的新春喜庆气息,如:沿着河岸插杨柳、冬去春来花草稠、数九尽了草木青、红红绿绿新春衫。
  在言语表达中,两首农谚充沛体现了民歌的感情朴素、纯洁、活泼的特点。如有一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二九天气变了脸。写出了二九天气的寒冷无情,变化无常,时而寒风凛冽、寸步难行,时而北风呼啸,滴水成冰。我们也能从中想像出人们在风中缩头拢袖的情景,形象生动,表意深刻。
三、真实独特的感受
  这两首农谚,把人们在不同时节通过各种感官所获得的不同感受描述得淋漓尽致。如通过视觉来写时令景物的变化,如:冬去春来花草稠、韭黄青菜绿茵茵、红红绿绿新春衫、数九尽了草木青;通过触觉来写人对冬季来临的无奈和对春回大地的喜悦:扳指数九冷风来、满天寒气冷飕飕、渐渐舒开两只手、八九吹面风不寒;从听觉上来写入冬后寒流南下,北风呼啸的独特感受:一九和二九,满天寒气冷飕飕;还有写了春回大地,牛鞭不绝于耳的声响:牛鞭遍野响不休。
  这两首谚语,还形象巧妙地通过入冬以后人们随时令而变的所有衣着打扮来表示对冬天的切肤之“感”,如:毛衣外套滑雪衫、大衣毛帽不支寒、脱下棉衣把路走、红红绿绿新春衫。
四、鲜明的时代特征
  尤其让人欣喜的是两首农谚虽同出一地,形式上如出一辙,但内容却有所不同,从中可以透现出民歌的人民性和时代性特点。
  几千年来,农业生产一直是华夏儿女生存发展的根本。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勤劳的农民,最紧要的应该是适时而耕、和时劳作。农事大于一切,所以要“家家户户犁耙修、收拾农具忙生产、牛鞭遍野响不休”。当然也充沛反映了过去人们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从事农业生产仍然要依靠蠢笨的木制农具和工作效率极低的耕牛。而在第二首中,却出现了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现代的时髦名词:毛衣外套滑雪衫、火炉旁边读报刊。这些名词的出现,充沛地表示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前后对比真可谓是沧海桑田,翻天覆地!
五、科学准确的结论
  这两首农谚还形象地揭示了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时节气候的关系,与现代科学家竺可桢的物候学理论研究效果竟不约而同,如: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九九尽了九,冬去春来花草稠。
  农谚中“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之说,这里的“回阳”是有科学依据的。地理学、天文学研究标明,从冬至日也就是开始数九之日始,太阳已从南回归线渐渐向赤道转移。到了五九时节,天气明显变暖,太阳也离人越来越近了,当地的农民的“回阳”之说正与此不约而同。
  从气候、物候和农事活动的实际考察来看,这两首歌不只适用于我们宿迁一带,还大体适应于黄河流域,对于指导农副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有一定的作用。
  “当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温变化、气候寒冷的程度不同,《九九歌》也因地而异。晋冀鲁豫等北方地区流传的是:“一九二九莫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江浙沪等南方地区流传的是:“头九暖,二九寒,三九冻得百鸟乱,四九腊中心,冻死腊虫精,五九四十五,刀斩勿入土,六九五十四,再冷无意思,七九六十三,衣帽两可挽,八九七十二,猫狗找阴地,九九八十一,百草报青叶。”这些都生动地反映了冬至后的八十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客观规律。但不知怎的,读起来好像都没有我们所采集到的这两首农谚亲切自然,因为它语意中还透着一股家乡的泥土气息和甘醇如酒的亲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6:00 | 只看该作者



《到民间采风去》公开课教案二
【活动准备】
  1、开始安排:教师动员,说明“民俗文化调查”制作的目的和意义,让同学们依照各自实际情况自由组合,以3~5人为一组,制定题目并上交教师审阅。
  2、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各小组上交的题目,讲授题目制定的科学性和制作要求:封面设计要有标题、作者姓名、制作时间、班级等;内容排版美观,一定要有图片,正文内容不得少于3页;制作时间不得超越一个学期。
  3、搜集素材:各小组依照要求和题目去搜集,包括书刊、杂志、CD—ROM等。
  4、讲授方法:介绍一些计算机编辑软件和使用方法。
  5、效果制作:利用WPS、WORD、PHOTOSHOP、VB等软件设计制作。
【活动效果】
  由于同学选题的范围广泛,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因而丰富和补充了课堂教学内容,在地方乡土史调查、专题史、文化史等方面。如《家乡城建史》《宗教建筑史》《茶楼建筑史》《民间忌语》《歇后语研究》《春节礼仪的沿革》《点心与小吃》《徽菜与徽文化》《宣纸历史研究》《牌坊与贞节、礼教》等。
  同学须自身搜集素材、编辑展览,在这一过程中,同学必需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去搜集素材和学习,改变了过去作业形式的单调性,这是一种质的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6:00 | 只看该作者



《到民间采风去》公开课教案三
【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同学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资料的能力,并能发明性地提出个人的观点看法和建议。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分组、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分享资料,并在研讨中学会取长补短,一起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同学感悟民俗文化,学会欣赏民俗文化,增强维护民俗文化的意识,加深同学对中华民族的了解和感情。
【活动重难点】
  1、学习搜集、整理、分析提炼资料的方法,并能发明性地提出个人的观点看法和建议。
  2、引导同学感悟民俗文化,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关注民俗文化的未来,增强同学的社会责任感。
【课前准备】
  同学:
  1、自由组合制定小组活动方案,明确小组课题、调查方式。(教师可以提醒同学运用以下几种调查方式:采访录音、摄影录音、查找资料等)
  2、把采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提炼,提出有发明性的看法或观点,写成小优秀论文,尤其要鼓励同学关注民俗文化的现状,提出个人建议,让民族文化得以保管。
  教师:
  做好动员,说明进行民族文化调查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促使同学积极主动认真地完成调查活动。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活动设想
  1、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当地的民俗文化调查或结合实地调查,让同学对民俗文化的认
    识具体化,增强感性认识,更有利于培养同学的社会责任感。把调查地点设在同学生活的区域,让同学更好地关注身边的事物。
  2、同学自由组合,自主确定民俗文化调查的主题。让同学自由组合,更容易激发同学活动的积极性,也更容易让同学学会更好地合作。
  3、同学在活动过程中可以请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老师参与。
二、墙报展示
  从活动开始就把墙报按小组的数量划分,每个小组负责本组的责任版块。墙报展示可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同学展示本组的活动主题、活动方案、活动方法等。
  第二阶段,同学展示调查活动中收集到的资料,拍摄到的相片等。
  第三阶段,同学展示调查活动中撰写的小优秀论文、建议书等。
  每个阶段都要组织好同学对展示的资料等进行评议,挑选其中优秀的小组作品,以保证活动效果。同时,起到激发同学发挥主动性的作用。
三、交流展示
  由同学筹划主持,主要是为了回顾过程,为以后的活动开展积累经验。
  展示过程:
  1、同学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2、由同学讲述调查活动中的趣事。
  3、由同学演唱活动过程中学会的民歌。
  4、由同学展示并介绍民俗特色的手工艺品。
  5、由一名同学介绍本地民俗文化的现状。
  6、给活动中表示出色的小组颁奖。
四、撰写建议书
  收集调查活动过程中,同学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建议,整理成建议书。
五、写作训练
  话题作文:家乡民俗趣谈
六、教师综合评价
  评价即重结果更重过程、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6:00 | 只看该作者

《到民间采风去》公开课教案四
一、活动目标
  1、借“采风”引导同学关注家乡、考虑家乡、欣赏家乡、热爱家乡。
  2、培养同学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
  3、培养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
 
二、活动重点根据本地情况,充沛激发同学兴趣,积极认真投入到活动中去,学会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能够从生活中汲取知识
三、活动难点如何把收集整理的知识通过口头、书面、扮演的形式表达出来
 
四、课时布置课外活动1周,课内活动1课时
【师生课堂教学活动方案】
〖教学环节同学活动教师活动〗
一、赞我宜兴
  1、由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研究项目。
  2、分别选派代表展示:家乡的地理环境,家乡的文化,家乡的名人,家乡的方言。
  教师对小组展示的效果进行参与式评价
 
二、讲我方言
  1、由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研究项目。
  2、交流收集的方言词条,并且要求其他组同学进行宜兴话和普通话的互译。
  3、唱我方言,说我方言。
  4、演我方言。(方言话剧扮演)要求其他同学翻译成普通话。
  5、全班讨论归纳两种语言的不同。
  教师对同学收集扮演记录归纳的情况介绍进行点评。
 
三、乡土发现由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研究项目
  百姓信仰;
  禁忌十条;
  婚嫁寿诞;
  衣食住行。
  评价同学的汇集采访收集能力,引导同学关注民俗文化。
四、节日探源
  1、由本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的项目
  2、展示宜兴人过的节日。
  3、探索这些节日的起源。(故事传说)
  教师给予评价。
五、考虑讨论教师提问
  1、这一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值得讨论的话题?
  3、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起讨论。
  4、最后,让同学小练笔,用凝练的笔墨整理本课收获。引导同学富有发明性地发现问题,考虑问题,激发同学的爱乡情绪。引导同学热爱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知识。树立一种维护乡土文化的意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7:00 | 只看该作者

《到民间采风去》公开课教案五
【素质教学目标】
  培养同学搜集资料的能力。
  学会整理、分析所搜集的资料,并根据资料形成一定的结果。
  关注民风民情,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和感情。
【课前准备】
  适用调查法、查找文献法搜集资料。
【活动过程】
一、家乡素描
  以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为主题,范围较为广泛,活动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应该知道同学缩小研究范围,确定一个叫响的角度入手,还可以涉和当地物产、文物、传说等内容。只要与家乡有关即可。教师组要关注同学是否积极参与,是否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进知识。
二、认识方言
  语言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语言自身又是文化内容。关注语言、研究语言对于语文学习有这重要的意义。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第一小题专业性太强,教师无妨略加解释,使同学有所了解即可;该项活动的第三小题可作为首选活动方案。当然,也可以将第 2 、 3 小题结合起来开展活动──现搜集方言民歌,再分组扮演模拟,最后写作小优秀论文或编写词条。
三、乡土发展与节日探源合并
  这两项活动应该为重点内容,本单元“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教育目的在这一环节最容易得到实现。而且,同学在这方面的兴趣的可能性较大,可供选择的活动方式也较多,综合性较强,便于同学发挥个性,也便于锻炼同学各项能力。
四、总结
  最后一项活动具有总结性质,应该在同学完成以上活动之后进行讨论。同学应该在学习后进行总结反思。
  推荐网址:中国民俗网
  推荐书目:
  《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趣》,钟敬文,中华书局1996年。
  《中国民俗大观》,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年。
  《中国礼俗学纲要》,邓子琴,中国文化刊行社1947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7:00 | 只看该作者

《到民间采风去》公开课教案六
【教学目的】
  1、引导同学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2、培养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重点】
  1、培养同学口头表达能力。
  2、了解民间习俗,培养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
  1、培养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2、在网上查找资料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老北京的叫卖声的录音,引发同学兴趣。
老北京的叫卖声
  小贩街头叫卖的声音称市声。各地有各地叫卖的特色,北京通称”吆喝”。北京小贩吆喝起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其声调悠扬和美。妙处在于它的季节感非常显著,听到门外一声叫卖,就有一种直觉,某一季节已来临了。陆放翁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史梅溪的”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都得自实境的启发。侯保林说的相声中,极善于学唱北京小贩的吆喝。一声”闹块尝啊”的买瓜声,听起来清脆爽朗,悠扬铁似,北京小胡同多,离大街远,且那时交通不便,一切消费用品,包括食,用,修配几乎无不取之于窜街小贩,因此住在北京的人,于街头小贩已结下疑惑之缘,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局部。
  “喂小金鱼儿来哟──“
  “悍洋铁──壶奥。
  “零卖布头儿哦”
  “小枣儿的豌豆黄儿来,大块儿的唉”
  “哈蟆咕嘟大田螺狮来哟”
  “扒糕哇,筋刀酸辣呀──”
  “酱豆腐,臭豆腐”
  “卤煮喂,炸豆腐”
  “酸甜的豆汁儿来──麻豆腐”
  “葫芦儿──冰糖的啊”
  送财神爷来拉──请喽”
二、我们的方言(以下活动,选做两三项)
  1、小知识:
    你知道吗?汉语方言有七大类,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查一查有关资料,看看你家乡的方言属于马一种;在你所属的县市,主要说哪几种方言?
  2、小游戏:
    你平常时在家,可能经常用方言和家人交谈。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分组模拟一家人(爷爷、奶奶、家长、自身)在饭桌上的谈话,用方言交流三四分钟,记录下在发音、语法、词汇等方面与普通话差别最大的一些词语、短句,总结它们的不同。
  3、编词条:
    走出学校,去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倾听人们的谈话,注意他们使用的鲜活的、富于表示力的语言,搜集广泛流传的当地民歌、民谣、笑话(要求内容健康),在班上与同学交流;然后选出几个你认为有代表性的方言词语,仿照《现代汉语词典》词语注释的体例,编写几个方言词条。
三、我们的家乡
  我国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在五十六个民族中间习俗极为丰富。这些民间习俗不只随同着历史发展而生存,发展,消亡,演变,而且已其特有的折光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物质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在我国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历史悠久,形成了自身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每年的民族节目达1000多个,其中总多的民族盛会主要集中在早春,秋天和冬季。如苗族的芦笙会,侗族的三月三,苗年等等。每年节日各族人民穿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有唱歌,跳舞,吹芦笙,击铜鼓,斗牛,赛马,塞龙舟,玩灯笼,演地戏等活动。人们把这些节日比喻为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的百花园。在这里还可以看到石板房,吊脚楼,鼓楼,风雨桥等造型奇特的民族建筑,再加上少数民族许多奇特的生活习俗,接待礼仪都将 使我们发生浓厚兴趣。
  1、在网上查找你自身老家的一些民俗习惯。
  2、向你的爷爷奶奶,姥姥老爷了解他们家乡的民俗习惯,为同学讲一讲。
  3、根据条件,组织到当地民间进行调查访问,内容包括:当地各民族同胞的信仰、禁忌,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俗特征。汇集采访笔记、摄影作品、配有文字介绍的实物,举办一次民俗文化展览。有兴趣的可以采写新闻通讯稿,报道这次活动的情况。或就发现的问题写一则小评论,向当地报刊、电台投稿,以引起人们对民俗文化的关注。
  4、收集关于保守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的诗词,对联,灯谜等内容,在班级展示你的效果。
四、考虑讨论
  有不少人,一方面字衣食住行等法国面追求“洋气”“时尚”,另一方面却到云南、西藏贵州等遥远地区去旅游、考察,表示出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极大兴趣。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试展开讨论。
五、课堂作业设计
  1、就你最喜欢的节日,筹备一场节日晚会,将民俗活动结合起来。
  2、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个节日,写一篇节日祝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7:00 | 只看该作者

《到民间采风去》公开课教案七
【活动说明】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到民间采风去”,主要是让同学去关注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教材为同学提供了多个主题,教师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主题,不求大求全,力求充沛激发同学兴趣,积极认真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增加知识,增加能力,尤其增加同学多种生活体验,以此弥补课堂教学之缺乏。“家乡素描”“认识方言”“乡土发现”“节日探源”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但要保证活动的实效,必需根据选题制定好计划。教师要教给同学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查阅文献、摄影录像等活动方法。同学的前期采集工作完成后,再通过扮演、展览、讲座、争辩等形式进行效果展示。
【活动目的】
  1、借采风引导同学关注生活、考虑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2、培养同学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
  3、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
【活动过程】
一、前期准备
  课堂上老师向同学介绍一些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启发同学对民风民俗以和民间文化艺术发生兴趣。让同学自发分为若干小组,如人物采访小组、民间故事采集整理小组、方言收集归纳小组、风土乡情摄制小组等,并要求各小组根据采风的内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准备相应的设备,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作好充沛的准备。
二、民间走访
  各小组分头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巷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
三、交流展示
  1、介绍采风的过程。
  2、交流采风的效果。
  3、小组互评、师评。
四、写作
  以“我家乡的_______节”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写作指导〗
  1、题目的主眼在“节日”上,但要写出味道来,必需扣住“家乡”二字,因为“家乡”的限定,才使这个题目显得有情味。应该写自身印象最深,有深刻体验的保守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亡人节等,要能表示出自身家乡的风俗习惯。
  2、要防止单调的叙述事情过程的流水语言,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使语言丰富多彩。本单元几篇课文的语言都很有特色,可以模仿某篇文章的语言风格。
  3、既要叙事,又要写人;既要描绘热闹的局面,又要表示人物的风貌;既要有大局面的描写,也应由细致入微的特写镜头。于细微处见精神,如一个稍纵即逝的眼神,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温馨的话语等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家乡的有些风俗可能有某种讲究,拟好题目后,可以就所写的节日问问大人,以获得更丰富的背景资料,这样可使你的文章更具有文化味。
  4、主题上要挖掘出节日的内涵,不能就事写事,可以表示憨厚的民风或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可以表示家人之间浓浓的真情,也可以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4 03: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