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楼主 |
发表于 2010-4-1 20:55:00
|
只看该作者
《五柳先生传》公开课教案八
【作者生平】
陶渊明,一名潜,字符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享年63岁,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而大部份时间是在东晋王朝中度过的。那是个政治极为黑暗、腐朽的年代。陶渊明出生在一个还衰落的官僚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和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一类的官。外祖父孟嘉是东晋名士。陶渊明的祖父和父亲并不是承袭陶侃爵位的嫡嗣;渊明七、八岁时,其父便已去世,因此,他从少年时代起,就生活在贫困之中。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陶渊明很小就喜爱读书,对儒家经典有特别浓厚的兴趣。他读书的范围,除了儒家的经典,再就是两晋时代盛行的(老子)、(庄子),还有大量的先秦至汉魏的史学、文学著作,广泛地接触了古代文化遗产。陶渊明年轻时,颇具“大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宏伟志向,希望有一番作为。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 393)至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在这十三年中,陶渊明曾先后担任过祭酒、从军、县令等官职。他性格正直耿介,与官场的腐朽风气格格不入,几次都是辞官而去。最后一次从彭泽令任上辞职,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活。从这时起,他精神上感到极大的解脱,真正走上了“躬耕”的道路。归田之初,陶渊明和家人都参与了耕作,还有一个僮仆帮助,温饱也不成问题,心情是愉快的。义熙四年 (408)六月,他家被一场大火焚毁一空,一家人袛好寄居船上。义熙六年(401),他把家迁往南村,理由是这里有一些好邻居。有农民,也有一些隐居浔阳的文人和从军、主簿、县令之类的小官。陶渊明在南村继续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但家境大不如前,经常是终年辛劳,难以糊口。在出仕和归隐的问题上陶渊明曾发生过一些矛盾,由于他对当时实际腐败的政治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毅然坚持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态度,义熙末年,他又一次拒绝了朝廷聘他为著作郎的征召。陶渊明的晚年,贫病交加,身体愈来愈衰老,宋元嘉四年十一月与世长辞。亲友们用俭朴的仪式安葬了他,认为他具有“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 (颜延之《陶征士诔序》),为他立谥号“靖节征士”。
【文章内容】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生吞活剥;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裋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文章述求重点】
萧统《陶渊明传》说:“渊明尝着《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可见这是一篇自传性散文。文章记叙五柳先生安贫乐道、抱朴守真、不汲汲追求荣华富贵的率真性格,反映了他在晋宋换代之后不仕新朝的思想情操。本文为陶渊明晚年的作品。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这是缄默态度的表示,因为不求知名、不图富贵,完全是隐居的情操,所以才不知其姓名籍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淡泊名利的个性,也是趣味高远的写真。“好读书,生吞活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反对当时读书人记诵章句的读书方法。由“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二句,可知他读书重在领会书中意趣,不作字面的推敲。“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这是写陶渊明采菊东篱、葛巾漉酒的精神,更把他纯可爱、豪放自然的人格,表示无疑。“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写他安贫乐道、安闲自然,乐天知命的生活态度,与“忧道不忧贫”的颜回一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是淡泊名利的胸襟,能够安贫乐道,不改其志。“闲觞赋诗,以乐其志。”这是写认真自得的生活。“常着文章自娱,显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是写他“固穷”的操守,恬淡的个性,过着自得其乐、怡然自得的生活;“自娱”是说为文目的并非求名,“己志”指过任真自得的生活。“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此役一方面是称誉自身如上古人物,向往上古的生活;另方面暗示自身是逍遥自适、古朴淡泊的。
透过本文,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否定了实际社会中要求富贵荣华的价值观念,坚持去过他认为具有真正价值的精神生活。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淡泊名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个性,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胸襟,与爱莲说周敦颐爱莲而不爱牡丹、旷远的怀抱相同,都怀有唾弃富贵的心志。
【评价】
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开创了田园诗派。他的田园诗特色,在于诗中有浓厚的田园生活的气息,散发着五谷和桑麻的芬芳,洋溢着劳动的欢悦和艰辛。为中国古典诗歌扩大了描写对象和表示题材,把无数诗人引入了一个新的创作天地。陶渊明的诗歌,不论在语言、意境、表示的艺术手法上,成绩都是卓越的。特别是他写了大量的五言诗,冲击了当时诗坛上表示出虚无玄想的玄言诗,使诗歌重新回到清新自然的境地,窒息的诗坛,荡漾起勃勃的生机。
更为重要的是陶渊明在诗歌中所表示出来的高尚品德,不同流合污的气节,甘于贫贱的情操,结后人树立了典范。有人就曾经这样说过:读了陶渊明的诗,能给人一种力量,可以抗拒浊流,砥砺品 ?,使“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
宋代苏轼将陶诗抄录自勉,在晚年尤觉“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仅此数例,可以窥见诗人影响后人之巨大了。
【相关文章】
杂诗──人生无根蒂
归去来辞──归去来兮
和郭主簿诗二首之一──蔼蔼堂前林
和郭主簿诗二首之二──同三春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中诗──闲居三十载
桃花源诗并记──嬴氏乱天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⑵ 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⑶ 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背诵课文,掌握文章思想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物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每个时代,每种社会形态下都会存在诸如堂吉·柯德那样坚持自身的独特的个性,固守着一种不与时代合作的态度,用自身的处世态度来鞭笞自身的人生,对于他们我们应该持有一种辩证的分析的态度,汲取他们的优点,来欣赏他们灵魂的闪光点。
二、整体感知
1、放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组织同学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
⑴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⑵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⑶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⑷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⑸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理解下列词语的古今含义:
因以为号焉 每有会意 造饮辄醉
5、特殊句式的理解:
判断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
省略句:闲静少言
三、充沛讨论,体会文意
1、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缄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2、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晏如也”的感受。)
四、总结
五、安排作业
背诵课文、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 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二、 继续研讨课文
1、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大家看看这些诗都不谋而合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哪一个字──愁,那么,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这时候我们便可以讨论一下《五柳先生传》是不是作者的自传?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须先简要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 365~427)一名潜,字符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从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倾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在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与了劳动,因“耕植缺乏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实际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和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示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实际表示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示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自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等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示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的抒写来表示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表示五刘先生性格的语句,然后要求同学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说说自身是否喜欢“五刘先生”,理由是什么?
3、五柳先生是怎样读书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读书方式?(组织同学讨论,启发同学多角度考虑问题)
4、文中说“颇示己志”、“以乐其志”,两次提到“志”,联系你所说的陶渊明的诗文,你认为五柳先生的“志”是什么?
5、结尾局部有两个反问句,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反问句的?(巩固反问句的用法)
三、归纳特点、仿写自我
1、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之美,不是一种夸饰之美,也不是一种拙朴之美,而是一种洗炼之美。杨延芝曾说:“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缺乏重也。”孙联奎也说过:“不洗不净,不炼不纯。”本文正是简洁洗炼的典范。写人物、抓住特点,寥寥几笔,栩栩如生。这么有意义的方法,何不尝试一下?
2、用极少的语言(一个段落,一句话)向全班同学介绍自我。在此之前,再向大家提供一个例子。
四、总结
五、安排作业
搜集陶渊明的诗和文章。
【和录】
一、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二、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青丝,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余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缺乏贵,但愿长醉不愿醉,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日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娱,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三、李白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四、名家谈读书
1、朱熹:“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
2、陆象山:“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无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3、王富仁:“好的书,是读过就‘懂’的,‘读’同‘解’(理解)是同时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读’就是‘解’,‘解’就是‘读’,‘解’是在‘读’的过程中或读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一个‘甚解’的问题。‘好读书’,生吞活剥才是一种正常的读书方法,接受方式。”
4、林语堂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来便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