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下册《马说》公开课教案(和课后反思)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3:00 | 只看该作者

《马说》公开课教案七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积累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和典故,从而激发学习本文的兴趣。
  2、在反复朗读、诵读中,初步感知文意,感悟文章所蕴含的寓意。
  3、积累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作用(用法)。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老师的指导,读懂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寓意。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体会其意义和作用。
  【教学方法】
  反复朗读、自主研讨、教师引导。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由题目的“马”导入。
   ⑴ 与“马”有关的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走马观花,心辕意马,青梅竹马,马到胜利,万马奔腾,龙马精神,汗马功劳,悬崖勒马,马不停蹄,千军万马,老马识途,人仰马翻”。
   ⑵ 谚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
   ⑶ 典故:“指鹿为马”,“拍马屁”,“露马脚”,“马虎”(老师补充)
  2、“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现代的杂文,用以陈说作者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属议优秀论文体。
  二、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因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华丽空洞的文风,推行“古文运动”,提倡文学改革,其散文风格遒劲有力,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虽然才气横溢,但在仕途坎坷,多次自荐屡遭拒绝,后又遭贬谪,使其有怀才不遇之感,为此写了“马说”,我们看本文作者多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问题,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事情?
  三、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点读(2人),其他人评价(从字音、停顿上)
  2、自由朗读整体掌握。
  3、完整点读。
  4、集体朗读。
  四、疏通文章,初步感知
  1、结合注意,疏通文意。注:边疏通边注意文言实词、虚词。
  2、同学质疑,师生合作释疑。
  3、教师与同学合作,重点理出“其”“而”“之”的用法。
   ⑴ 教师引导同学回顾,已学过的文章中,“其”“而”“之”的用法
     表转折:“而山不加增”
     而 表修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并列:“黑质而白章”
     衔接:“何苦而不平”
     代词,惧其不已也。 代词: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其 之 助词:相当于“的”
     加强语气:其若土石何? 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义,医之好治以和为功
   ⑵ 概括本文中“其”“而”“之”的用法。
  五、主题研讨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但作者只是为了写“马”吗?他的目的是什么?以马喻人。
  2、讨论:千里马,喻指谁?伯乐喻指谁?
  3、讨论: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感情?
    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的心情。
  六、作业安排
  1、熟读背诵。
  2、分析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千里马”的遭遇?
  3、考虑与练习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4:00 | 只看该作者

《马说》公开课教案八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食、石、见、祗”的音与形,理解文中“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的意义,重点学习加点的多义词。
  2、掌握文中倒装句的定语后置句与介宾短语的用法,掌握省略句。
  3、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
  4、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丰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5、结合已知的文言知识,加以区别比较,来巩固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
 
【课堂设计思路】
  由于本文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而且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将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加以综合掌握,学会区别比较,并能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所以本文的教学重点应落在字、词、句的教学和理解本文中心思想与作者托物寓意的写法上。
  1、字:本文中有如下多音字与通假字:(可制成幻灯片出示给同学看,加深印象)
    食(shí) 石(shí/dàn)见(xiàn)衹祗(zhǐ)
  2、词:(加点词可制成幻灯片,用于“一词多义”的教学,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
  3、句:
   ⑴ 倒装句
    ①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联系以前学的:“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即“富僧者”。
    ② 副语前置:“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即“欲与常马等且不可得”。且该句的句读也非常重要。
   ⑵ 介宾短语的用法:
    ① 策之(不以其道):此处介宾短语作动词;
    ② 骈死(于槽枥之间)的补语,在动词之前;
    ③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或之后翻译均可;
    ④ 今(以蒋氏)观之:作动词的状语;
   ⑶ 省略句:
    ① (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 (人)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 (马)鸣之而(人)不能通其意
      此练习也可以作一词多义“之”的练习。第③句的“之”是语气助词,无义。可联系旧知识,出示幻灯做课堂练习。如“久之,蛇竟死”,“公将驰之”,“填然鼓之”,都是“之”做语助词,无义。
  4、中心:本文中心是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罪行,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进一步指出伯乐对于千里马命运的重要作用。
   ⑴ 进述统治者的罪行,可出示“板书2”辅助进行。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不知”来引导出千里马之凄惨命运。(被埋没在马夫手里,与普通马老死在马厩之中 )。板书“埋没”。在分析第三节时“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引导同学明白食马者不让它吃饱却又要让它日行千里,同学自然而然会得出食马者摧残 (虐待)千里马的结论。另外在分析最后“呜呼”一句作者感慨时,可在原板书“不知”之前加一个大的鲜红的“真”字,加以强调食马者是真不知千里马也。
   ⑵ 在分析韩愈的创作意图,同学理解起来较困难。如教师是填鸭式直接告知同学,将影响同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板书需事先有布置。在书写“韩愈”时,在其正下方空两行再板书“千里马”,在归纳出千里马被“埋没”时,引导同学用成语来表达。同学会说“怀才不遇”或“报国无门”,再择一写在“千里马”的下一行。再引导同学看板书,“韩愈”、“人才”、“千里马”成一条直线,可得出“千里马”是喻“人才”的。接着引导同学看板书去归纳作者创作此文的意图,那么作者怀才不遇的愤之情便水到渠成。
   ⑶ 同时在分析第一局部时将如下词语板书在“千里马”与“食马者”之间:①(真)不知②埋没③虐待(或摧残)。箭头则从“食马者”指向“千里马”,再引导同学得出“食马者”有何三大罪行 ?这样同学便可轻而易举完成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任务。教师应重点讲述“埋没人才”这一罪行。
  【上课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大家是否记得第五册学过沙叶新的话剧?(《陈毅市长》)大家都来说的陈毅市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极富个性的人 )他尊重齐仰之这个人才,那么齐先生在未遇陈市长之前,他的遭遇如何?(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毫不重视齐仰之,他报国无门,受尽冷遇)幸亏他遇到了陈毅,终于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这使老师想起了伯乐相马的故事,陈毅市长就好比是善相马的伯乐,他发现并重用了齐仰之这个人才。而古代的人才可没有齐仰之那般幸运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说》,看看韩愈是怎样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罪行。
  1、注解:采用了导语导入法,这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温故而知新。这册书中刚刚学过沙叶新的戏剧《陈毅市长》。其中的齐仰之的遭遇就与千里马的遭遇相同,在旧社会里他报国无门,受尽冷遇,也是怀才不遇。而陈毅就好比是伯乐,发现了这匹“千里马”,重用他,使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此种导入法与板书导入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可以结合来使用,也可有选择地来使用。
    板书课题:齐读注释①,明确文体。
  2、可以用另外种“板书导入法”导入新课。可以先出示作者的简介画面,让同学对韩愈有一个初步印象,教师可同步进行作者简介,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可直接点明他的怀才不遇。提示同学想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他所遇到的是个昏君,昏君根本就不知他是个人才。所以,要让同学明白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没有明君,人才只能空有一身的才气,却无处施展。这样同学便很容易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找到本文的中心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此同时播放板书1,加深同学印象。再点明本文讲的是“千里马”与“食马者”、“伯乐”的关系。此时可出现板书2的画面,让同学知道文中的“千里马”其实就是“人才”,即是韩愈这样的人才。昏君就是文中所说的“食马者”,而明君就是文中的“伯乐”。找到了这样的语句对应关系,同学就不难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自然同学对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悲愤之情“怀才不遇”的理解的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3、请同学推荐三位声音宏亮的同学来朗读第1、2、3节,其它同学看屏幕上的“字的教学”的内容,注意这三位同学有无将这些词念错。同时来掌握其读音与意义,以和其中的通假字。
  二、“字的教学”
  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 (shí或dàn)
  食(shí)不饱,力缺乏 食:shí,吃。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sì) 食:sì,通“饲”,喂养。
  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aí) 材:通“才”,才干。
  才美不外见(xiàn) 见:通“现”,显现。
  注释:屏幕上是没有参考答案的,只需用鼠标点击带划线或带波浪线的红色字体,便可以弹出参考答案,5秒钟会自动消失。教师可以任意根据需要来选择进行教学。
  1、放范文录音,加深巩固这些多音字与通假字的读音。
  2、给同学三分钟时间准备,将自身上课前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字、词、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再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师生一起解决。
    (此局部只可随机应变,而且教师要有备而来,要能顺手拈来,协助同学回答问题)
  3、完成翻译之后,马上提问分析后再板书。
  4、在分析完第三节时要出示“省略句的分析”,将“策之”、“食之”、“鸣之”这三句让同学做课堂练习,完成省略填空,并重点落实“之”。在出示“词的教学”,让同学复习“之”的其他用法,带出本文的“一词多义”的练习。
  三、“省略句的分析”
  (人)策之(不以其道)。
  (人)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鸣之而(人)不能通其意。 (括号内文字由同学完成)
  注释:点击括号中的红色波浪线可弹出参考答案。
  说明:“人”即“食马者”,“马”即“千里马”。前两个“之”指代“千里马”,而后一个是语气词,无义。“食”与“材”是通假字。 ’
  和“词的教学1”与“词的教学2”
  策之不以其道 久之,蛇竟死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填然鼓之
  子将安之 公将驰之
  人之为学 君将哀而生之乎
  策之不以其道 安求其能千里也
  执策而临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一食或尽粟一石 其真不知马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1、分析讨论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三者的比喻义,揭露“食马者”的三大罪行。在此时再次强调介绍作者身平经历(他25岁中进士,此后一直不得志,得不到重用,他所生活的唐德宗时期,奸臣受重用,忠臣被贬谪,而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才往往被埋没 ),再引导同学归纳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注释:此处再出示“总体板书”,让同学先对文章的创作意图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2、出示练习,做当堂练习。
   ⑴ 请在第三节文字中找出能表示“食马者不知马”的语句,这说明了食马者是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 文章末尾作者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慨,请结合对本文的理解,谈谈自身对此句的看法。
     注解:在讲述第⑴题时,可出示“板书2”,分析第⑵题可同时进行全文总结。可以弹出“省略句的分析”,点击“赏析”,教师可以引导同学进行中心教学。
     明确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说明了食马者在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实在是有眼无珠,或称之“有眼不识泰山”,是个愚蠢无知者。全文充盈着作者的满腔悲愤。对食马者的罪行表示愤怒,对马之凄惨遭遇深表同情。
     明确⑵:世上缺的不是千里马,而是缺少善于相马的伯乐,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3、出示“题目①”,做古文句式复习练习。
   ① 请选出与例句“马之千里者”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   )
    A、莲,花之君子者也。   B、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C、何陋之有?       D、苛政猛于虎。
    ② 请选出下列句子中介宾短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策之不以其道
    C、今以蒋氏观之     D、骈死于槽枥之间
    ③ 请在括号内填出省略的成份
    A、( )触草木,( )尽死。
    B、再( )而衰,三( )而竭。
    C、可以( )一战。
    明确①:选B。 因为A是判断句,B与例句一样是倒装句中的定语后置,C是倒装句中的提宾句;D是倒装句中的介宾短语后置句。
    明确②:选C。 因为A、B、D都是介宾短语作补语,而C是介宾短语作状语。
    明确③ A、蛇,草木 B、鼓,鼓 C、之,即“忠之属也”,也即“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四、出示“全文总体板书”
                 马 说
                 韩 愈
       明君        人才        昏君
      伯乐 善相马   千里马 真不知     食马者
       重要        怀才不遇     摧残、埋没
  五、全文总结
  作者在文中用“其真无马也?”这一反问句,再正面提出与食马者完全相反的结论“其真不知马也”。指出世上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这些食马者不知马,不识马也!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作者也正试图告诉我们生活中并不是没有千里马 (人才),而是缺少善识人才的伯乐!末句与首句实则遥相呼应的。可见伯乐的重要性。只有“伯乐”那样的人,才干发现“千里马”式的人才,使他们得到重用,发挥重要作用。这便是本文中心。本文始终都在围绕这个观点进行反复论述的。字里行间满含着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4:00 | 只看该作者

《马说》公开课教案九
【教学目标】
  1、熟读文章,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所蕴藏的进步思想。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写作背景简介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同学朗读
  2、纠正错别字并出示生字词:骈死、槽枥、食马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全班朗读
三、 课文讲授
  1、学习第一段
   ⑴ 应注意的词语:故、虽、骈死、槽枥、以
   ⑵ 翻译此段
   ⑶ 归纳段意:此段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强调伯乐的决定作用。
  2、学习第二段
   ⑴ 应注意的词语:食、一石、现、安、等、策
   ⑵ 翻译此段
   ⑶ 归纳段意:千里马无法展现它的才干的原因。
  3、学习第二段
   ⑴ 应注意的词语:策、其、邪
   ⑵ 翻译此段
   ⑶ 归纳段意:刻画了不识马者的形象。
  4、小结:善于发现人才、正确对待人才,抨击社会上摧残人才的现象。
  四、 归纳总结
  1、一词多义
    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饱   食马者
    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其: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之:马之千里者 执策而临之
  五、 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后记】
  这节课基本完成教学目标、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思路清晰、节奏合理和注重朗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运用保守文言文教学方式,缺乏新意,不能充沛调动同学的积极性;教师讲得过多,同学考虑较少;同学没有充沛预习;虽是自渎课,只需一课时,但对于平衡班来讲内容过多,翻译无法落实到每一个同学,最好用两课时或一个半课时完成此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54:00 | 只看该作者

《马说》公开课教案十
【教学目标】
  学习围绕中心论点反复论述的方法;理解通篇借喻说理的方法;感受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黑暗实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到北京某中学当数学教师时,竟然不会教书,以至积忧成疾。厦门大学王亚南了解陈景润,认为这是用人不对路,便让他回厦门大学工作,专心致志致地研究数学。陈景润不久就写出了数论方面的专题文章,寄给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华罗庚一眼看出了文章中的奇光异彩,提议把陈景涧选调到数学研究所。1956年,陈景润到了北京数学研究所。在老一辈数学家的指点下,陈景润废寝忘食地研究,勇猛地向哥德巴赫猜测挺进。1973年春,他证明了(1 +2),轰动了全球的数学界。人们赞誉说陈景润是个出类拨萃的人才,更敬佩举贤荐才的王亚南和华罗庚。假如说陈景润是社会主义建设大道上疾驰向前的千里马,那么王亚南和华罗庚就是慧眼识马的伯乐了。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问题,唐朝的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马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言杂文。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议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三、背景介绍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用。后来又相继依和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干之士不受重视,“ 不平则鸣 ”,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教学说明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阅读的实质是对话和交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建构。为适应这一理念,本节课设计成三个模块。模块一:自我寻疑,与字词对话;模块二:小组合作,与文本对话;模块三:探究问题,与作者对话。
  1、模块一:
  自我寻疑,与字词对话。同学对照注解,阅读字词句,自我寻疑,自我解答,弄准字读,朗读课文。
  2、模块二:
    小组合作,与文本对话。小组合作讨论三个问题:
   ⑴ 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试对课文作详细分析。
   ⑵ 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
   ⑶ 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实际含义是什么?
    同学边讨论,教师边提示:
   ⑴ 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⑵ 千里马喻指有才干的人;伯乐喻指圣明的君主;说天下无马的人喻指封建守旧者。
   ⑶ 韩愈的话标明有贤能的人士只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才干发挥专长。否则,即使才气出众,也难免受辱、埋没。作者极言“伯乐”的重要、可贵,对人才埋没深为慨叹。韩愈在文中借题发挥,抨击那些糟蹋“名马”的“食马者”,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这和韩愈自己的遭遇是有紧密联系的。
  3、模块三
    探究问题,与作者对话。小组合作探究三个问题:
   ⑴ 世界上究竟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人们对马的认识?怎样正确理解韩愈说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⑵ 作者在本文中所提的看法,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缺乏取的?面对韩愈你想说什么?
   ⑶ 细读全文,体会每段最后一句话所表达的感情。
    同学边探究,教师边提示:
   ⑴ 按认识论来分析,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第一性的,人们对它的认识是第二性的。因此,就一般情况来说,应是先有马,再有人们对马的认识。然而对于千里马来说,还有一个发现、饲养的过程,假如不能把千里马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挑选出来,只是一般地对待,那么千里马就被埋没,人们也就不知道它是千里马了。从这个意义说,识马是个关键。因此,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目的在于强调识马人的重要。
   ⑵ 就一般而论,提出要有伯乐来识别名马、培养千里马,即要有知贤识才的人来挑选、荐拔人才,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然而,本文所流露出强烈的个人情绪,感叹自身怀才不遇,期待象伯乐那样的贤君来赏识、提拔自身,把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这是缺乏取的。
   ⑶ 第一段末句“不以千里称也”,表达出作者对名马受屈,埋没的倒霉遭遇无限惋惜、慨叹,语气极为低沉。第二段最后说“安求其能千里也”,运用了反诘的句式,表达了满腔的愤激不平。第三段终了写道:“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呜呼”后面用了感叹号,是对那些一无见识却又妄自论断者发出的哀叹。“其真无马邪?”是对上述错误结论的反诘,有咄咄逼人之势。“其真不知马也!”正面提出与对方截然相反的结论,字字铿锵,凝聚着对妄言无马者的抨击与卑视,直抒了郁结已久的不满的感情。
  五、安排作业
  根据课后练习六,请以“伯乐相马与毛遂自荐”为题,联系社会实际,写一篇600字左右议优秀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22: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