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下册语文《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乐言中学)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44:00 | 只看该作者

《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六
《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一提起《醉翁亭记》我们首先会想起里面的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这里面的“醉翁”就是著名的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欧阳修。欧阳修写此只有39岁,一个不到40的人,怎么就以老翁自许了呢?对于这一点作者有两句自白可释我们疑团:他说:“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也就是说他年届四十,身强体壮并未衰老的感觉,不过是起个绰号开个玩笑罢了,是否是真的开个玩笑呢?读文知意。
一、配乐欣赏,整体感知
  放录音配《春江花月夜》古筝曲要求同学们随录音想象文中所描的画面,考虑每段所写的内容是什么?
  总结:欧阳修的文笔清新流畅,文辞委婉,雍容自如,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二、逐段分析,探究鉴赏
  1、分析第一自然段:
    齐读之后指导同学们考虑:此段是概括写了亭子的环境和亭子命名的由来,写亭子的环境,作者是从哪里落笔,如何观察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亭子的命名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结合抒情的?
    总结:是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依照由远而近的顺序,写完景过后层层设问,通过作亭者谁,名之者谁,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分析第二自然段:
    让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阅读课文弄清文意,考虑:作者写了哪些风景?依照什么顺序写的?你的感受如何?
    总结: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间朝暮四时无一不美,清晨,日驱之雾,怡红快绿顿现眼前,黄昏谷归山各,让人遐想神弛。春天,野花香气无处不散,夏季绿树成荫,微风习习。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里的嶙嶙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抒发到“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分析第三自然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的眼里,他周围的景物无一不美,这也说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乐的,他的心情为什么这么好呢?我们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话(一个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我们可命名为: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看课文分析: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欢图中,众宾的形为和神态如何?太守醉图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态怎样?
    考虑: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
    总结:这就应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丰衣足食,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陶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陶醉与民同乐之中。
  4、分析第四段: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两个相同的句式点出了四种乐即: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考虑: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其乐的涵义有哪一些呢?(可先做提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政治生涯考虑)
    总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作为一方太守的作者,目接山水之乐而乐,耳听禽鸟之声而乐,眼见滁州游人之乐而乐。这种带有“民胞物与”情调的宽广襟怀正是宋人“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理想的一种执著追求。但是这美好的人生境界终究只是在作者所治理的滁州局部一方闪现,而在作者曲折的政治生涯和所生活的忧患从生的北宋生活中再现的则是那种力不从心,年迈无力的感觉,这也正是他 39岁便以翁自居的原因。
  充溢忧患的社会迫使作者在闲适生活中寻觅愉悦之境,而他所觅得的愉悦之境又难以解脱整个社会忧患阴影的笼罩,故意做出来的平静终究掩饰不住政治失意所带来的凄凉心情,在冲淡纤禾农,疏野超诣的外在形式下,带有深深孤寂和凄苦、秀美的山水之间悄然流动的是一股若隐若现的忧郁和悲痛,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回顾全文,总结欧阳修的这篇《醉翁亭记》可谓是一篇千古名文,它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打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面对艰难的国运,欧阳修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取得了可观的成果,而且还以精美的文笔给我们留下了文笔,给我们留下了这篇珍贵的文化遗产,真可令人赞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44:00 | 只看该作者

《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七
【教学目标】
  1、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早年支持范仲淹的革新主张,受到北宋朝廷内部旧势力的反对,被贬滁州。本文是他任滁州太守时所作。
  欧阳修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受到排斥打击或被罢免、贬官,志向得不到实现,于是他寄情山水,纵酒遣愁,乐以忘忧。但总的说,他没有沉沦下去,仍能把地方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丰衣足食。文中写他的“醉”,其实是表象,“乐”才是实质。因此,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一个“乐”,阅读本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个“乐”字的?
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形
  同学自由朗读:
  1、生字:
    伛偻  佳肴  蔌  沟壑  晦明  觥筹交错
    暝   琅琊  翳  辄   清洌
  2、重要的词语:(检查预习)
    诸峰:各个
    林壑:山谷
    峰回路转:回环、拐弯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
    名之者谁:命名
    得之心寓之酒:领会;寄托
    林霏开:雾气;散
    云归:聚拢
    岩穴暝:昏暗
    前者呼:呼唤
    后者应:答应
    临溪而渔:到;钓鱼
    酿泉为酒:用泉水酿酒
    酒洌:清
    杂然:错杂的。
三、学习第一节
  1、指导朗读。
  2、对照注释了解大意。
  3、分层次(二层)。
    明确: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的得名并指出太守之乐。
  4、讲析第一层的字词句:
   ⑴ 环滁皆山也──表判断语气。
   ⑵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树林和山谷。它西南方向的那些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优美。其:代滁州城。
   ⑶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表判断语气。而,表并列。
   ⑷ 山行六七里──沿山路走,或在山上走。
   ⑸ 峰回路转──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
   ⑹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展翅欲飞的样子。在
  5、作者是怎样有层次地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的?
    明确:不是和盘托出,而只曲折道来,采用逐步缩小范围的方法,步步取景,最后点出亭子的所在。
    景点:
    环滁皆山(鸟瞰,概写全貌)
    西南诸峰
    琅琊山
    水声潺潺泻出于两峰(酿泉)
    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由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由远到近,逐步缩小)
  6、小结:
    作者先是引导读者远眺,后是近视,镜头逐步推进,景物愈来愈清晰,通过层层烘托,点明了它的位置,突出了它依山傍水的环境美,引人入胜。
  7、分析第二层:
   ⑴ 醉翁亭是怎样得名的呢?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⑵ 为什么要给自身起“醉翁”二字呢?
     “太守……醉翁也”
   ⑶ 用“自号”以命亭的用意是什么?
     “醉翁之意不在酒……寓之酒也”(前句是成语,比喻心怀叵测。)
    小结:
    在说明醉翁亭命名的原委后,接着写“醉翁之意不在酒……寓之酒也”,这就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一个“乐”字,自然过渡到抒发思想感情,并以“乐”为主线,把全文贯穿起来。
 
四、学习第二节(欣赏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
  1、齐读。
  2、这一段作者是怎样写出山间景色的?分几层?
    明确:(乐)山间朝暮之景  山间四时之景
    直抒胸臆:乐亦无穷
  3、“野芳……四时也”这句话按什么顺序写的?
    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
    四幅画面,选取了最富季节特点的景物,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水落石出(成语:……)
  4、第三层:
    写出了留连山中四时美景的无穷乐趣,直接抒发陶醉于其中的欢乐心情。
    这一段写山水之乐,其“乐亦无穷”承上启下,既具体标明作者“山水之乐”的兴趣所在,又引起下文作者的更大乐趣所在。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三节
  1、文章第一节写了醉翁亭的环境和命名由来,突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第二节具体描写山水之乐,描绘了朝暮、四时的山间景色,突出“乐亦无穷也”。但作者的乐趣是不是仅仅停留在“山水之乐”呢?是不是还有更深的意思呢?学习三四小结。
  2、朗读。
  3、分几层?几个局面?
    明确: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分析各局面分别表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第一个局面──滁人游:
    “歌”、“休”、“呼”、“应”、“往来不绝”,表示滁州人和平生活之乐,外表写“游”而未写“乐”,但我们可以感受到欢乐的气氛。
    这一层暗含着作者被贬滁州励精图治的政绩,于失意中可引以自慰。
  6、第二个局面──太守宴(鱼肥酒洌)
    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杂然前陈
    就地取材,极其方便,充溢超脱尘俗之乐。
    假如说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宴客之乐就不在食。
  7、第三个局面──众宾欢(觥筹交错)
    众宾欢,虽无丝竹之乐,只是行酒令,投壶下棋而已,然而,觥筹交错,起坐喧哗,人们无拘无束,体现了太守与僚属的平等、融洽的关系。
  8、第四个局面──太守醉(颓然其间)
    “苍颜青丝”刻画太守年长形象,“颓然”写出太守的醉态。太守居中,众宾团围,一片欢愉。醉中之乐,令人神往。
    这里体现了作者失意中求欢,愿与百姓同乐的复杂心情。太守与众宾客的宴游之乐就是“与民同乐”。
  9、作者怎样由上文的景,写到人?
    上段写山中佳景,其乐亦无穷,这段作者推进一层,写山中游人之多和亭中宴欢之乐。这比山中佳景更为可喜。所以写了滁州的各种游人,突出游人之多,在此基础上再写太守和宾客的宴欢之乐,这里包括着“与民同乐”的思想。
二、分析第四节
  写太守醉归之乐,点出“乐其乐”的题旨。
  1、朗读。
  2、分层。
  3、本段写法。
    层  暮归时的山景(引出)      写景
    层  禽鸟之乐       烘托   相结合
    推  游人之乐            抒
    进  太守之乐       烘托   情
  4、这一段通过烘托层层推进,最后点出人所不知的太守之乐。为什么太守之乐是人所不知的呢?“乐其乐”又是乐什么呢?
    明确:欧阳修被贬滁州政治失意,于是寄情山水,但并未沉沦,虽遭贬谪,却把滁州治理得“政通人和”,人民丰衣足食,整篇文章贯穿一个“乐”字(山了;年 之乐、滁人和平生活之乐、众宾游宴之乐,无一不统摄于太守之乐)外表上毫无烦恼,但是人们只是从外在情绪知道太守之乐,而不能透过外在情趣进一步理解太守之乐。
    那么太守“乐其乐”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明确:看到了自身的政绩之乐(游人丰衣足食,正说明自身的政见正确,治理有方)个中之乐,自然不是随从的“宾客”们所能理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45:00 | 只看该作者

《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八
【学习目标】
  1、培养文言语感,理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2、学习情景交融、寄情于景的写法,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3、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过了两篇以“记”为体裁的文章,《小石潭记》先借尤为清冽的潭水、参差披拂的青树、往来翕乎的游鱼,表达自身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又借四面环竹,空寂无人的环境道出了自身孤独无助、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岳阳楼记》借迁客骚人的忧喜之情,展示了自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以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志向。由此可见,“记”这一文体,明为“记”,实为“寄”也。它们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借题发挥,融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为一体的名篇佳作。下面我们学习《醉翁亭记》,且看作者欧阳修如何借题发挥吧!
二、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同学给生字词注音并注意语音停顿:
    同学齐读、听录音读、个人读,理解重点字词句:
   ⑴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⑵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⑶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⑷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⑸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⑹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特别提示:“也”字的用法,“而”的轻重读法。
三、课文理解,同学带问题朗读课文
  问题设置:
  1、结合课文内容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出恰当的修饰语:
之琅琊; 之酿泉; 之醉翁亭;
  2、“醉翁”和“醉翁亭”的来历是什么?醉翁的乐趣在不在酒?
  3、作者在写醉翁亭之前写了哪些景物?它周围的景色如何?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的心情如何?
  过程与方法:同学在朗读中讨论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四、他山之石
  我初中时有一个老师性情豪爽,嗜酒如命,每餐无酒不食,每饮四两,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不间断,经常容光焕发,心乐之,口歌之,手舞之,足蹈之,且自号曰“醉翁”,他的宿舍被我们戏称为醉翁亭。那么他这个醉翁之意全在酒,或借酒浇愁,或借酒作乐,但教书功夫却很了得,对同学宽严有度,他是教数学的,文学功夫颇深,很得同学的敬重。倒霉于上月死于脑溢血。我还特意写了一首挽诗给他:
  恩师一朝乘鹤去,山愁水凄万里烟。三尺讲台润无声,一生桃李遍涯天。
  从此不得聆面训,长恨华佗早千年。但愿蓬莱仙境在,青鸟殷勤为探看。
  而本文的醉翁之意却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五、课文探究
  1、作者写早晚之景和四时之景都抓住了的____________特点,从而写出了山间的无穷乐趣。
  2、课文第三段写人物活动,作者设置了几个场景?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3、本文写了作者的哪些快乐之事?他的快乐仅仅是一己之乐吗?
六、小试牛刀
  试结合课文注释以和你对课文的理解翻译课文。
七、小结
  本文借对醉翁亭和其周围景物的描写,通过人物活动场景的布置,表示了作者的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以文为乐的豪迈情怀,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成为成语为世人所称道。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随着你年龄的增加,你一定游历过不少的名山大川,请就其中的一处景物,表达自身的人生志向或感悟,500字左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45:00 | 只看该作者

《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九
【课型】
  活动课。
【教学内容】
  “梦游”醉翁亭。
【教学目标】
  1、培养同学的想象能力。
  2、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3、写作训练。
【重难点】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作。
【教具】
  投影仪、图片、录音机、磁带、送话器。
【教学程序】
一、内引铺垫
  北宋时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今宜昌担任过县令,你知道他是谁吗?指名同学回答:欧阳修。
  板书并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庆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张,被贬到今安徽省滁县做了一名“迁客”,那时期,他游览了风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板书:醉翁亭。
  斗转星移,几千年后,现在的醉翁亭还“健在”吗?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以上板书“醉翁亭”前加“梦游”二字,构成本文的教学主题:“梦游醉翁亭”。
二、导学品读
  1、播放伴音:火车进站的声音,由弱到强。
  2、指名一同学当导游并拿着送话器解说:各位旅客请注意,开往安徽方向的_______次列车到站了,请去滁州醉翁亭风景区的旅客,带好自已的行礼,检票下车。(重复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假如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______谢谢您的合作!
  4、教师简单旁白,然后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5、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同学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同学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完成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点之二:醉翁亭早晚和一年四季景色介绍。亦可让同学闭上眼睛。
  7、景点之三:醉翁亭风俗人情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有特长的同学进行特长展示:“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菜介绍”……在此让同学充沛表示自我,在众多同学参与之下完成对课文的学习。
三、外联对比(教师接住同学传来 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的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如此优美的景观,以和他们精彩的讲解。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假如要你把今天观赏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延伸运用
  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来。
【板书设计】
梦游醉翁亭
欧阳修
  目标:
  1、充沛发挥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细致描绘。
  3、写作训练。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梦幻之旅: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练习:景点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0:45:00 | 只看该作者

八年级下册语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和其多方面的成绩。
  2、了解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无常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娱情山水以排解抑郁的复杂思想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3、学习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教学设想】
  1、对文章字词的学习, 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沛利用课内时间,同学进行阅读考虑,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通过“线条串联法”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背诵全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
  教师说出:“庆历四年”。
  同学: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教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同学: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教师:非常正确。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自己在庆历五年也被贬知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解题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三、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呵斥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绩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发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只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绩。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师范读文章,同学标示生僻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同学齐读一遍文章。
四、同学分四人小组疏通文字障碍(提醒同学利用课下注解和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
  教师解疑释难,明确:
  1、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环:环绕
    尤:尤其、特别
    山:沿着山路
    翼然:像鸟的翅膀的样子
    临:高踞、靠近
    作:建造
    名:取名、命名
    谓:称谓、叫、是
    辄:就
    在乎:在于
    开:消散
    归:聚集、回家
    幽香:散发出幽幽的香味
    繁阴:形成浓郁的树荫
    伛偻:代指老人
    提携:代指小孩
    前:在前面
    酣:正浓
    丝竹:代指音乐
    颓然:醉醺醺、摇摇晃晃的样子
    已而:不久
    阴翳:枝叶茂密成荫
    乐:乐趣、快乐、以……为快乐
  2、需重点掌握的句子:
   ① 环滁皆山也。
   ②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③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④ 若夫日出……山间之朝暮也。
   ⑤ 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
   ⑥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⑦ 至于负者……往来而不绝者。
   ⑧ 苍颜青丝,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的情况和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并且疏通了字词障碍。这节课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诵全文并且理解文章的写法和主旨。
二、播放《醉翁亭记》的朗诵录像,同学注意欣赏和模仿
三、同学分段朗读
  1、同学齐声朗读文章的第一和第二段(教师事先标明朗读的节奏和生僻字的读音)。
  2、教师简单点评同学齐声朗读的情况,并提出新的要求: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三和第四段(难度加大,没有标明节奏和生僻字的读音)。
  3、教师点评同学单独朗读的情况之后全班齐声朗读第三和第四段。
四、师生一起研讨文章的写法(线条串联法)
  1、通过刚才的反复朗读,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大家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呢?
    明确:醉翁亭的地理环境和得名的原因、山间朝暮四时的景色、众人出游的情况、醉罢晚归的情景。
    或者: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2、假如每一局部都与醉翁亭挂上钩的话,可以归纳为: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此处为教师专门做出的范例)
  3、那么我们能不能让每一局部都含有“醉”字呢?
    明确: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众人出游──醉在自身的乐趣
  4、假如要求大家每一局部都用含有“乐”字的短语来归纳,该怎样归纳呢?
    明确: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或者: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5、能不能每一局部都含有“醉翁”和“乐”呢?
    明确: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游人之乐──醉翁醉自身之乐
  教师小结:这个环节我们通过线条的串联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不难发现贯穿全文的线索是“醉”和“乐”字。而“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外表现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那么作者想通过这种写法表达什么样的主旨呢?
五、师生一起研讨文章的主旨
  1、请大家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两人小组讨论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明确:(围绕以下三点发挥均可)
   ① 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寄情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② 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示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身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 “太守之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身复杂的情感,既包括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括看到自身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2、知识拓展:文章告诉我们,作者此时的身份为滁州太守,他怎么能不务政事而整天游乐呢?
    明确:作者虽然被贬谪,但并没有消沈,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使得滁州“政通人和”(滁人游、溪深鱼肥、山肴野蔌),是一种尽责之乐。
    梁启超:尽责最乐;尽得大的责任,便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便得小快乐。《饮冰室文集》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六、安排同学综合全文的内容设计文章的板书
七、在设计板书的基础上理解性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22: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