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84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一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指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8: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思路
  
  从课题着手,看课题展示的两个地点,并据此找出表示地点转化的过渡段(第9自然段),划分全文的结构,初步理清全文思路。
  
  然后再进入深层的细致研究:先在“百草园”中找出作者写的几件事,抓住第二段关键词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和有声有色的百草园景物的描绘,体会对儿童而言的园中乐趣;抓住美女蛇故事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描述看出百草园对小朋友的吸引力;透过冬天雪后在百草园中捕鸟的全过程的准确而生动的描摹,悟出即便在无味的冬天百草园也可使作者乐在其中的感情。
  
  再从三味书屋生活中找几件事:从提问“怪哉”一事中看作者对先生脸部怒色的描绘,体味私塾教育的呆板教学方式对儿童求知欲的挫伤;从同学在三味书屋后面那个远没有百草园多彩有趣的小园里照样玩得忘乎所以,看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枯燥;通过再现书塾先生朗读情景只给作者留下好玩的印象,看书塾教育的内容脱离了同学的实际。如此一对比,文章的中心意思便可了然于心。至于书塾先生的形象可从细节上加以全面分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8:19:00 | 只看该作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在厦门。鲁迅曾屡屡谈和创作本文时“所处的社会状态”。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说,写作《朝花夕拾》是“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的时候”。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还说:“后五篇(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等)却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已经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寄一丝抚慰,排解一些苦闷;“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与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与芜杂的文章”。在这样的思想状态中,“回忆在心里出土了”,著文即以“朝花”的艳丽与单纯,来抚慰“夕拾”(即现时,此时)“离奇与芜杂”的思绪。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法指导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保守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但从生长的角度选入教材,这还是第一次。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了解少年鲁迅在游戏、学习中所具有的童真童趣,发掘他对生活的情趣和感受,从而使自身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同学们要结合课文考虑:文章通过描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不同的生活,到底要表示怎样的主题?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课文中还有一些精彩的段落,如对百草园生活的描写、过渡段的布置等,同学们可以选取相应的语句来揣测和考虑。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背景知识
  
  1、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892年2月,12岁那年到这里入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返家,仍回三味书屋,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
  
  2、私塾是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传达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读书识理等方面,起过重要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8:19:00 | 只看该作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难句解析
  
  1、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题目所示,写的是两个天地的生活,两个生活环境的变化。对百草园有这样一句叙述: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确凿”或者会被指为不合逻辑。然而,这是鲁迅特意使用的;如此用法在别的作品里也出现过,比方小说《孔乙己》的结末有云:“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确死了”是说孔乙己在他被打折了腿的困境中必死无疑,“大约”指的是并未得到确证或实信,全句意为:估计孔乙己一定是死了。“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句,亦与此仿佛。“似乎”一词,用来说明离开百草园已经多年(“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隔了七八年”),恐怕记忆不真;“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用来表述百草园留在记忆里的印象确实如此。这样说,没有什么违反逻辑之处,正像“诸事齐备只欠东风”的说法并不受逻辑的指摘一样。
  
  既然在记忆里它“只有一些野草”,并没有引人入胜之处,为什么又说“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呢?
  
  这里,千万不要看漏了“那时”两字。“那时”自然是童年时期。但是,我们假如据此说,从儿童的眼光来看,百草园是富于生活乐趣的,那难免是一偏之见。让今天的儿童到百草园去,大约不会感到乐了。百草园之所以成为“我的乐园”,就因为“那时”是鲁迅的孩提时代。“我出世的时候是清朝的末年,……正是圣道支配了全国的时代。”(《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那时,依照“读书人家的家教”,“屏息低头,毫不敢轻举妄动。两眼下视黄泉,看天就是高傲,满脸装出死相,说笑就是放肆。”(《忽然想到》)在这种状况下,宅子的后面有个百草园,虽则是荒园,也就成为幼年鲁迅流连忘返的乐园了。
  
  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是下文所作的描写里,还叙和见到过不少昆虫,还有飞鸟。“只有一些野草”之说,是否失之于偏狭了呢?不是的。所谓百草,是相对于百花而言的,这个园原是荒园,只是任其生长野草,并不种植花木,更无名花异卉,因此不以花园为名,而称之为百草园。至于园内有昆虫飞鸟,那是流动出没其间,并非固定不变的。说它“只有一些野草”,示其不植花木,说明荒园的特点而已。
  
  2、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
  
  关于这篇散文里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应当怎样理解,曾有种种说法,大别之,则可分为无寓意、有寓意两类。有的研究文章说,它并没有什么意思,只是童年事情的记实,记长妈妈用一个迷信故事来吓唬小孩,好让他不要到“长的草里”去玩。假如真是这样实叙“吓唬”,何以写了三个自然段、四百多字,占了写百草园那局部文字的三分之一?鲁迅惜墨如金,该不会把文笔花在这样的枝蔓上吧。有的研究者认为故事有“深刻的寓意”,说:“这个故事给他很深的印象,启发他认识‘做人之险’。这都是从童年的心理写出的,与后面对照,突出了给他深刻印象和教益的,是劳动人民讲的民间故事传说,而不是书中的封建教条。”教益何在?据说是在于它“包括了与人民为敌的妖魔鬼怪是会披上漂亮的伪装来害人的这样一个深刻的寓意”。但又说,美女蛇之终于未见,说明着“‘教训’也不可靠”。(上海师大中文系编写组:《鲁迅作品教学参考资料》第198页、第20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如此一来,“深刻的寓意”有也若无,那末这个故事又何必写进去呢?说者曰:“‘飞蜈蚣’得不到,‘教训’也不可靠,这对前述故事中的迷信成分含有批判之意。”(见前书第202、203页)说“深刻的寓意”在于批判“迷信成分”,固然不失为一种见解,可惜这位研究者又自身否定了:“童年的鲁迅还不可能对之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批判,这样做也不是本文的任务。”我们当然不会强令“童年的鲁迅”进行什么“正确的分析和批判”,但是既然“这样做也不是本文的任务”,鲁迅又怎么会把批判迷信的“深刻寓意”贯注于本文之中呢?搜寻寓意,结果未能自圆其说。
  
  我们不必从美女蛇故事自身去研究它的寓意,而应当从鲁迅何以要把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记在回忆性散文里来作探索。长妈妈不识字,当然没有看过什么书,但她把听来的故事,讲给童年的鲁迅听,而入塾以后的鲁迅,极想了解“怪哉”的来历,塾师却怒而不说。这是一个对比:三味书屋只让同学读四书五经,连古书上有记载的“怪哉”故事也不许问,由此反衬出不识字的长妈妈倒是懂得小小朋友好听故事的心理的。
  
  自然,长妈妈所讲的故事,并不见得有多少积极意义。不只美女蛇故事,《阿长和〈山海经〉》里所记的故事也是如此。鲁迅只是挑一个与本文记载的百草园、三味书屋有关的写在这里罢了。然而,长妈妈所知道的,无非是这样的东西,我们又何能苛求?若说美女蛇故事有消极成份,则“怪哉”还有因果报应呢,鲁迅却辑入了《古小说钩沉》。是的,《古小说钩沉》是辑录小说研究史料的书,并非儿童读物,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对象要比《古小说钩沉》宽得多。但是鲁迅已经说了:“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二十四孝图》),我们可以仿此而说:鲁迅那时有什么故事可听呢?——我们看鲁迅介绍百草园的时候,不能忽略“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在看四百多字的美女蛇故事时,也同样不能忽略那时“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研究者不可忽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3、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三味书屋的塾师,在散文中不书姓名,只称“先生”。介绍这位先生时,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根据这“极方正,质朴,博学”几个字,有一些人判定这先生为“维护封建教育制度的腐儒”,并被指为用的是“反语”。假如真是“反语”,我们就得问一问:这是谁使用的“反语”?依文章看,不外乎两者:一是鲁迅“听到”他人用,因此也这样记了下来。然而,记下他人的“反语”,又不表示自身的态度,这种“反语”所要表达的正面意思该怎样使读者领会?二是鲁迅自身在使用“反语”。可是借他人的评论来作自身的“反语”,也得有所暗示,否则读者也难以明白。何况,对一位塾师,用“反语”进行讽刺,在当时也毫无忌讳,何以要曲折到令人看不出它的“反”来?我们知道,把鲁迅的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话,甚至把他的一些不合今之评论者意见的话,加上“反语”两字,是极为省力的做法,然而这样做恰恰也“省力”地破坏了语言的表达功能。
  
  不是反语,就是正面的说法,于是有人便从颂扬的角度来理解。鄙见以为,颂扬自然是有一些的,但并不完全是颂扬。我们不能以今例古,把这句话理解为政治品质、道德作风、学识之美的高尚规范。鲁迅闻之于他人,也许他人是有如此归美之意,但鲁迅使用时,却是依照他自身的意思来说的。
  
  先看“方正”一词。这个词,与明初的方孝孺有点关系。明太祖在位时,方孝孺被蜀王世子聘为师傅,讲的都是儒学。蜀王把他的书室题作“正学”,所以后人称他为“方正学”。明成祖夺了皇帝位,方孝孺不肯为他草拟诏书,结果被杀,还连诛十族。方孝孺的方正,特点也就是硬气到迂不可和的程度。
  
  说和方孝孺的方正,当然不是说凡以方正论人必与方孝孺相同。但人们使用这个词时,也总是包括了“方正学”中的某一意思,比方“不知圆通”之义,或者还有谨守规矩之类的意义。
  
  鲁迅使用的“方正”,并非褒义词,当然也不是贬义词,而是中性词。
  
  “质朴”之有褒义,是不必怀疑的。
  
  “博学”,一般说,自然是学识丰富之谓。但因人们所“博”的“学”各不相同,未必全有称赞的意思。鲁迅说:“前清时代,一个塾师能够不查他的秘本,空手点完了‘四书’,在乡下就要算一位大学者。”(《花边文学·点句的难》三味书屋塾师博学之称,原因亦不会超出“空手点完了‘四书’”之类。
  
  即使如此,这样的塾师在当时已经是车载斗量了。我们固不应诬之以恶,也不该随便加上溢美之词。
  
  4、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
  
  这句话只是告诉我们:入学时行礼如仪而又别无一物。“扁和鹿”本是书房中间的摆设,并非专备同学行礼而设。因此,就不能说,这幅画是用来代替“孔子牌位”、教育同学求禄的。这样的教育内容未必没有,但不在这幅画上。把这画看作专门教具,乃是出于某些评论者的想象。
  
  总之,我们不必对此去探求什么微言大义。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鲁迅不能任意变易事实,只能从记忆里抄出来,如实叙说。也许有人要问:散文也有取舍,鲁迅为什么对这些东西取而不舍呢?答曰:鲁迅要写出清末的书塾生活,略去了这些东西,也就减弱了对书塾生活的写实了。
  
  5、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
  
  在三味书屋里,同学念书的时候,“先生自身也念书”。文中记下的是“铁如意,指挥倜傥……”几句。鲁迅紧接着写道:“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
  
  原先大家都不知道这位塾师读的是什么文章,近年才有人查出,是清末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编入江苏江阴南菁书院出版的《清嘉集初编》。于是,就有人探究这一篇是否称得上“极好的文章”。也就是说,鲁迅在这里有没有讽刺的意思。
  
  有的同志认为,“先生”不读八股,而读辞赋,可见他漠视利禄。
  
  有的同志发出驳难,说:“他读的律赋,虽不是清代规定的科举试体,却曾是唐代的考试项目。更重要的是,所谓‘豪情胜概’,不过是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李克用,在争权夺利的混战中凯旋而归时的得意忘形的情景罢了,有什么值得欣赏的呢?……他对这样的语句如此神往心醉,怎么能说明他对功名富贵全然不放在心上呢?”(孙慎之:《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见山东师院聊城分院中文系编《鲁迅作品教学初探》第259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这种驳难,未免责之过苛。就说律赋是“唐代的考试项目”吧,我们很难相信清末的寒儒读了律赋准备去应唐代的考试。假如说,在这一点上要注意不把清末当作唐朝,那么在另一点上则要防止把清末看成现代。清末有人写了李克用在唐末“争权夺利的混战中凯旋”、置酒高会,就要一笔抹煞这样的作品吗?老塾师对刘翰的赋读得入神,就判定他有“立场感情”问题,恐怕是以今天的要求来苛责前人吧。要知道那时中国连《天演论》也尚未出版呢。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是就“先生读书入神”而言的,不必把它看作讽刺语,也不必把它看成赞扬语,总之,我们不必看得太实。
  
  6、画的成果却不少了。
  
  这些话,写出了封建教育不能束缚住儿童的兴趣喜好。
  
  影写绣像之外,“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这些,当然令人想到前文记叙的溜到书塾的一个小园里去“捉了苍蝇喂蚂蚁”。然而这种不是游戏的游戏,却被称为小园里的“最好的工作”。书塾里偷得片刻闲暇,却只有这样的活动,岂不使人摇头!相比之下,室内的影写绣像、做指戏便是“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二十四孝图》)的行为了。
  
  鲁迅写这一些,也如同《二十四孝图》里所说,如此“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乃是“给我们记逝的韶光一个悲痛的吊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8:19:00 | 只看该作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局部,每局部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第一局部(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溢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溢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和“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局部(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结构示意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8:19:00 | 只看该作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疑难解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两相对比的结构和所表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标题就标明了文章由两局部组成。在内容上,这两局部是在强烈的对比中追述了作者少年时代在百草园的生活和在三味书屋的生活。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图画,里边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无论是百草园的无限趣味,还是三味书屋的别有情趣,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都真切具体,表示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文化知识,以和天真幼稚、自由欢乐的心理。
  
  2、如何评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既有浓厚的封建教育观念,又有着开明思想的人?
  
  从文中“我对他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同学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同学,所以当“我”问他“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时,他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有怒色了。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同学求知的积极性。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同学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存态度,也反映了他对同学的开明思想。
  
  3、关于第二段写景: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先写总体的“不必说”,是为了突出局部的“单是”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园里的佳趣当然“不必说”了。除了这种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以外,本段还运用了从低到高写静物、由高到低写动物、从植物到动物、从动物到植物的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加上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不同角度的描写,使景物描写不只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4、如何感受“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认真研读课前八自然段,体会一下作者笔下百草园里有哪些乐趣。
  
  ⑴看“乐”,饱人眼福。百草园景色丰富、美丽诱人、“有无限乐趣”。
  
  ①色美:“碧绿”耀人眼,“紫红”撩人心。
  
  ②音美: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齐奏齐鸣。
  
  ③状美:黄蜂肥胖,何首乌与木莲缠络,形状各异。
  
  ④味美:覆盆子酸甜,令人垂涎。
  
  ⑵听“乐”,饱人眼福。曲折、惊险、离奇的美女蛇故事,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⑶找“乐”,用心体验。雪后捕鸟,乐在其中。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和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
  
  以上三个内容,标明百草园的生活美好、神奇而有趣,印证了开头的最后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5、学习课文中的观察方法,并用准确的词语写景状物。
  
  仔细阅读课文,考虑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抓住园内静物和动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提示:
  
  ⑴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一组词语引出了十五种景物,叙述了四件趣事。前两个“不必说”是略写百草园内景物的概貌;“单是……就有”则是较详写百草园内某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局部。
  
  ⑵写景物从触觉、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抓住事物的形、色、声、态等特点,仔细观察,具体描写。另外还抓住动作写出四件趣事:翻砖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更增添了百草园内的趣味。
  
  6、文中过渡和表达的感情。
  
  课文题目中“从……到……”的格式标明文章主要是以地点的转换为记叙顺序。从文中找出标明两地间过渡的段落,注意体会当时“我”的心情。
  
  提示:文中第九自然段是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标明,在当时“我”的心目中去“三味书屋”是出于对“我”的惩办,文中一组“也许”是对自身“过失”的推测,表达了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
  
  7、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相比,在环境气氛、生活情趣和“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的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8:19:00 | 只看该作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问题探究
  
  1、怎样看待三味书屋的先生?
  
  对三味书屋的那位先生的评价,不宜过多贬责。从课文的叙述中,可发现他和蔼、方正、质朴,对同学能因材施教(“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有戒尺和罚跪的规则却不常用。这反映出他比较开明的思想。当然他那“一心只读圣贤书”(对“怪哉”式提问怒而不答)的落后的教育思想和偶尔运用戒尺和罚跪规则的落后的教育方式也缺乏取。
  
  2、文中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关于长妈妈讲述美女蛇故事的作用众说不一,有说是表示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说是表示百草园里有恶毒事物,也有说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小朋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我们认为后一种说法比较妥当。
  
  3、百草园的生活情趣盎然,那么,又如何看待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呢?
  
  提示:三味书屋苦中有乐。
  
  ⑴三味书屋的“苦”:要求严厉,不自由:
  
  ①先生严肃;
  
  ②规矩多:拜师行礼,不准提问;
  
  ③生活单调:读书、习字、对课;
  
  ④读书苦:难读,难懂。
  
  ⑵三味书屋也有“乐”:
  
  ①三味书屋的摆设、安排对未脱童稚的“我”无不充溢着奇异的新鲜感。
  
  ②读书乐。增加了见识,学习内容“渐渐加多”,读中的乐趣也自然加多;“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的“人声鼎沸”的场景,更是乐趣无穷。
  
  ③课间休息乐。书屋后的小园,可以爬树折腊梅、寻蝉蜕和捉苍蝇喂蚂蚁等,自然是“我”乐意所为;读书疲惫之时,偷看小说绣像,更是一大快事;“指甲上做戏”又别有情趣。
  
  ④收获乐。知识渊博的先生,自然教给“我”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读书“渐渐加多”,收获自然不少;而且“画的画,也多起来”,“成果却不少了”,还用画换了钱。
  
  ⑤先生乐。“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方正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我”的敬重,给“我”带来了人生的最大乐趣;不只当年印象深刻,而且至今难忘。先生的开明之举,使我能在枯燥中找到乐趣。先生读书自乐的情形,也给单调的读书生活增添了一大乐趣。
  
  粗看是写读书之苦,但字里行间又洋溢着读书之乐。让作者感到苦的是难读难懂的“死书”和那种陈腐落后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而不是那里的人,更不是厌恶那种生活。相反,对那段生活充溢了甜美的欢乐回忆。
  
  4、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那时”“我的乐园”?
  
  提示:不被大人看在眼里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足供好奇心盛的小朋友们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妙。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曾磁石般地吸引着儿时的作者,激起了作者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以至于在几十年后,这些景物还历历在目。鲁迅先生就用充溢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示儿童生活的生活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5、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
  
  提示:第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第二,听长妈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经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轻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第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练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吸引力,所以叙述了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对“我”的诱惑力。
  
  6、怎样理解同学的提问和先生的态度?
  
  提示:同学提问说明好奇,有求知欲望,应予以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同学在不合适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犯了教学秩序和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
  
  7、作者为什么要写同学贪玩逃学的情节?
  
  提示:游戏是小朋友的本性,总是要表示出来的,但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地来说是不允许的。但课文旨在从侧面表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腐,同学对此不感兴趣。
  
  8、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
  
  提示: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但也应看到,小朋友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地学习,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
  
  9、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局部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局部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示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示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局部是烘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烘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局部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示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来发表不同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10、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寿老先生。从文中看,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持怎样的态度?
  
  提示:先生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时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同学。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同学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
  
  11、如何理解课文中涉和的几个文言难句?
  
  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应读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引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是宣扬孔子哲学思想“仁”的。
  
  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应读作“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引自《幼学琼林·身体》。原文是“笑人齿缺,胡为狗窦大开”。意思是:“笑人家牙齿缺了,(那口)像个狗洞大开着。”
  
  ⑶“上九潜龙勿用”引自《易经·乾卦》。“上九”原文是“初九”,“潜龙勿用”即所谓“龙德而隐者也”。意思是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
  
  ⑷“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摘自《尚书·禹贡》。原文不在一处,是同学因不懂而胡乱拼凑到一起的,意思是,那个地方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上为第一等,下上为下等里的最上一级),好坏交错;那进贡的东西,有祭祀专用的一捆捆的茅草,还有橘柚这类水果。应读作“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⑸“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出自清代武进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文载清人王先谦所编《清嘉集初编》卷五。李克用为晚唐沙陀人,因参与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而官封晋王。他为了争夺地盘,扩大势力范围,与另一地方军阀、农民起义的叛徒朱温连年攻战不停。三垂冈一名三垂山。在今山西潞城县西。李克用曾因一次对梁战争的胜利在此置酒庆贺。刘翰写的就是这次宴会的盛况。“金叵罗”是一种敞口的浅杯。
  
  1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一句,“似乎”与“确凿”连用,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似乎”表示不肯定的语气,“确凿”表示肯定的语气。因为百草园距离“我”“最末次的相见”已经隔了七八年,所以在回忆时印象有些模糊,因而用“似乎”表达不肯定的语气;然而孩提时的生活有趣难忘,印象深刻,历历在目,所以用“确凿”表达肯定的语气。
  
  1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有哪些乐趣?
  
  草园里景色丰富,美丽诱人。
  
  ⑴色美:“碧绿”耀眼;“紫红”撩心。
  
  ⑵音美: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齐奏齐鸣。
  
  ⑶状美:黄蜂肥胖何首乌藤与木莲藤缠络,形状各异。
  
  ⑷味美:覆盆子酸甜,令人垂涎。
  
  ⑸百草园里曲折、惊险、离奇的美女蛇故事,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⑹百草园的冬天,雪后捕鸟,乐趣无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8:19:00 | 只看该作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反思体验
  
  一、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对学习生活的认识。
  
  1、你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2、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与“先生”相比,你更喜欢自身身边的哪一位老师?
  
  3、你认为游戏与学习之间是矛盾的吗?你是怎样认识的?
  
  二、结合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自身生长的经历、体验,围绕下列话题,分组合作探究。
  
  1、生长中的小插曲──谈谈美女蛇的故事。
  
  2、生长中的启蒙者──评评文中的私塾先生。
  
  3、生长中的学堂──议议私塾教育下的三味书屋。
  
  4、生长中的启示──说说作者生长故事给我的启迪。
  
  三、口头说文,说说自身的童年趣事。
  
  要求:扣题说文,突出趣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4 03: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