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1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公开课教案荟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7: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下面提供多套《短文两篇》公开课教案供您参考!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品味散文诗优美精辟的语言。
  2.结合背景理解文章引用传说中的深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思想
  1.阅读优美的散文作品,要通过诵读品味来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
  2.创设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发展同学的个性,鼓励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
  1.诵读品味
  2.理解主题
  课时布置:一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自主预习:
  1.搜索有关巴金的资料。
  2.会读会写并能解释加线的字。
  旸谷姮娥一撮灰皓月
  一、通过神话,导入新课
  古代神话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于日、月的神话传说。
  今天我们学习一下巴金的《日》和《月》,看一下作者赋予这些传说哪些深意。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生竭尽所知交流之后,师归结:
  1.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代表作还有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等。
  2.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正值日寇铁蹄蹂躏我中华大地,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鲜血浸没。为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千百万的爱国志士拿起武器奔赴抗日战场,人们也包括巴金都在翘首期待着胜利的到来。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资料(或师范读),生初步体味两首散文诗字里行间渗透出来情感的不同特点。
  归结明确:《日》激情洋溢,《月》细腻幽静。
  2.同学饱含情感,自由朗读。
  3.指名同学朗读,生生互评。教师适时指导。
  4.同学齐读,整体感知文意,自由发言作归结。
  《日》──追求光和热《月》──改变冰冷
  四、合作探究,精细研讨
  生分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将效果在班上交流。
  1.《日》中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太阳,而对“飞蛾扑火”大加赞赏,又对“夸父逐日”异常怀恋?(他们是追逐光明的使者,他的身上凝聚热情希望!)
  2.《月》中,月亮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与《日》中的“冷”一致吗?(死了的星球、冷光、死的光)(同样是冰冷的世界)
  3.《月》中作者赋予嫦娥奔月以什么新的内涵?(改变这冰冷的星球)
  4.你能结合这两篇散文诗,谈谈你感受到的作者情感吗?
  (歌颂了光明,赞美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者,同时表达了改变旧世界的愿望)
  五、归结写法,迁移积累
  在这两篇散文诗中,对于飞蛾、夸父以和嫦娥,作者不只是把他们当作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的飘渺的人物,而是根据写作的需要,重新赋予了他们新的内涵,运用象征的手法,让他们成为追求光明改变世界的使者。那么根据你的积累和搜集列举出一些借“月”来表达思绪,抒发想象的诗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7:53:00 | 只看该作者



  
  《短文两篇》公开课教案
  《夸父追日》
  学习重点:
  1、 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 背诵《夸父追日》;
  3、 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4、 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学习资料:
  《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管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基础过关
  1、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饮于河、渭(wèi)弃其杖(zhàng)
  2、解释下列划线字:
  逐走(跑)饮于河(到)(黄河)
  未至(到达)道渴而死(表修饰)
  弃其杖(他的)化为邓林(桃林)
  3、文学常识填空
  《夸父追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逐日”是追赶太阳之意。
  “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
  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掌握。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示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二、探究品味文章内容。
  1、 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① 表示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气魄(从神话故事的特点的角度理解其积极意义);
  ② 自不量力(消极方面)。
  2、 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个英雄,他神奇、力大无比,喝干黄河、渭水两条大河仍疑惑渴。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不只表示他身手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示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3、 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反映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三、拓展迁移。
  阅读《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
  考虑:这也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中国古代神话,试分析两则神话的相同点。
  答:表示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两小儿辩日》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字词,正确翻译课文;
  2、 熟读《两小儿辩日》;
  3、 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学习资料: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盘盂(yú)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沧凉(cāng)决(jué)
  2、 解释下列划线字:
  孔子东游(向东)辩斗(争辩)
  问其故(原因)去人近(距离)
  探汤(热水)多知(通智,智慧)
  不能决(判断)
  3、 说出下列两组一词多义的含义:
  ①一儿以日初出远(认为)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②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是)
  孰为汝多知乎(认为)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译句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
  ②孰为汝多知乎?译句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掌握。
  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考虑、大胆质疑的精神。
  本文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然后摆出两小儿的不同看法,继而提出两小儿所持看法的依据,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全文仅一百多字,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示人物,展开情节。
  二、问题探究。
  1、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和其依据,你能否根据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这两种现象解释一下。
  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
  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
  3、“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
  “笑”是讥笑,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是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若从下文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
  4、 面两句话,分别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⑴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赞扬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⑵孔子不能决也。
  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5、 你读了这个故事,得到那些启示?(从不同角度)
  ① 从两小儿的辩斗的角度:看问题要透过表象看实质,要发扬勇于探索大自然、探求真理的精神。
  ② 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7:53:00 | 只看该作者



  三、拓展迁移。
  庄子欲刺虎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③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④须:等待。
  1.解释加有下划线的词:
  (1) 庄子欲刺虎(想要)
  (2) 馆竖子止之曰(劝阻)
  (3) 两虎方且食牛(吃)
  (4) 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名声)
  (5) 两虎果斗(果然)
  (6) 一举果有双虎之功(功效)
  2.翻译文中句子。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卞庄子认为这话对,就站着等待它们。
  3.阅读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
  译文
  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够断定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22: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