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0-4-1 17:03:00
|
只看该作者
【课前考虑】
今年市教研室在计算课方面有个研究课题,所以本学期给自身定了个目标,要好好上一节计算课,以备不时之需。结合本册教学内容,我定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课。
一直都在考虑着这节课,觉得这节课上起来不难,只要抓住突破口“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就一切OK了。也正因为这么想了,所以我的设计总没什么新意,仅仅是停留在“朴实、扎实”。因为突破不了瓶颈,所以自我预测上课也不可能有什么出采的地方。
直到拜读了靠背椅子老师推荐的同题反思、逗号老师的第一次设计之后,我才有所感悟,发现自身对这节课的掌握不够准确。
对同学来说,本课的难点不应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而应该是理解“为什么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因为假如错过了这点,同学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只能算是模仿练习,依葫芦画瓢的通分、被动的加减。也许有人会说:理解“为什么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是一句话的事情,同学都能答出“是因为分数单位不相同”呀。但是口头的说出并不代表同学真正的体验与感悟。
因此,课堂上一定要在“为什么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上花时间和精力,只要在这点上做足文章,让同学体会“同分母分数能够直接相加减”的原因,那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将会是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怎么才干很好的实现这一点呢?考虑着,也有了自身的小方案。
但巧得很,这时逗号老师的第三次设计出炉了。认真读过之后,发现她的第一个环节糅合了一切我想要的,简直怀疑是为我度身定做的,激动之情不能言表。于是我完全被她的设计俘虏了,决定就采用她的预案上课。等不和她把她“正版”的课件上传,我就迫不和待地制作了“盗版”的课件。(一是因为进度到了;二是因为喜欢,确实有点跃跃欲试。呵呵)
当然期间也有过犹豫,终究是自身很重视的一节课,怎可以照搬他人的预案,太不利于自身的业务生长了。可是又想:只要是适合同学的、对同学来说是有利的,照搬又如何?况且是自身考虑之后的“拿来”,有何不可?
就这么定了!
【教学反思】
认真揣测设计,化“她有”为“我有”之后,我认真地上了本课。现小结如下:
胜利的地方:
1、 数形结合,丰富了同学的感知,增加了同学的体验,胜利地突破了难点,使同学真正地理解了“为什么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且在课上,当同学真正理解“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加减”的原因之后,绝大多数的同学举起手来想要争取发言,从他们迫不和待的眼神中,我读懂了他们传送的“老师,我有方法解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信息。
2、 给同学空间,让同学自主尝试,去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2/5+1/2”。在巡视时,我发现全班43人中38人用了通分的方法,5人用了化小数的方法,正确率100%。
3、 在方法多样化之后,注意引导同学“战略优化”。利用1/2+1/3,使同学认识到“化小数法”的局限性,“通分法”的普遍性,从而使同学自身体会到只有“通分法”才干够解决任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题目,体现对同学的人文关怀。
4、 注意渗透数学文化知识。向同学介绍了我国古代《九章算术》中关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记载(“齐同术”即为通分,“约分术”即为约分)。以此提高同学的数学文化素养,激发同学的爱国情感。
5、 注重点击生活,让同学感受异分母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6、 注重突出“转化”的思想。
缺乏的地方:
1、 同学初步尝试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后,全班汇报交流时没有结合分数图把“异分母分数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展示在同学面前,让同学更好地体会到“通分没有改变原来分数的大小,只是把原分数平均分得更精细一些,使得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以便同学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没有引导同学体会“通分法”与“化小数法”的一起点。“通分法”与“化小数法”都是把新知转化成旧知、把不同的分数单位转化成相同的分数单位或计数单位来解决问题的。 假如做到这点,同学可以更好的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并可以使同学累积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活动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