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4-1 16:58:00
|
只看该作者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同学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和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同学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重难点是能运用通分的方法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教学中我认为有以下一些特点:
1、联系同学实际,重组教材内容,改变出现形式:
“关注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灵活处置教材。”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同学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本班同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重组教材内容、改变它的出现形式,更有利于同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在书中的主题图中:“纸张占3/10”,是把全部的生活垃圾看作单位“1”,同学在提问列式时可能会说“纸张比食物残渣多几分之几”,这个问题的单位“1”是“食物残渣”,所以对于五年级的同学我们要防止出现这样问题,所以我把这个主题图改成“在一吨的生活垃圾中”作为条件,然后“纸张3/10吨”等都用具体量来表示,这样就防止出现单位“1”不一样的情况。这有利于知识的正迁移,更有利于发挥同学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
2、注重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同学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本节课我根据书本中的主题图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同学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进行数学考虑。首先以宁波作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我们作为宁波的小公民应该怎么做,让同学谈谈,从而引出不要扔垃圾,要保护环境,提出生活垃圾的概念,然后出示主题图,让同学用图中得到的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从而导入新课,让同学从中提炼数学信息,激发了同学学习的兴趣,同学基于自身的实践和考虑,提出了各种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引出了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和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式子,使同学整节课置身于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同时问题意识也得以培养。
3、改变了同学的学习方式,变保守的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保守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同学发现问题,并让同学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动手操作,同学在操作中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于是他们通过操作,把两个分数重新平均分,使他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再相加。上述过程,完全是同学自主探究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同学都在进行合作,每一个同学都在主动的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这一知识点完全是由同学自身发现的。而且,在整个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同学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而是以同学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
4、关注对运算意义的理解,让同学经历从实际情境中笼统出运算的过程。本节课我为同学创设了敢想、敢问、敢说的学习氛围;通过动手操作“折、画、涂、拼”与合作交流,让同学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在直观操作活动中理解算法。同学亲身经历了从实际情境中笼统出运算的过程,对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意义的理解很深刻,思维水平也得到质的飞跃。
5、重视鼓励运算方法的多样化,让同学选择自身喜欢的解题战略,如:“同学们很聪明,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法,现在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来计算1/3与1/4的差”,并通过同学的自主比较,如:“你为什么喜欢用先通分的方法来计算,而不喜欢用折纸的方法来计算”,“ 因为用通分比较简便,而折纸很麻烦,遇到大的分数就不好折了”,“那么你为什么不用小数进行计算呢?”,“1/3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从而培养了同学算法的优化意识。
6、注重培养同学的表达能力,让每一个人从说的过程中来掌握知识。整节课中,分三个点让同学来说,首先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要先通分。这是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研讨;接着在做了异分母分数加法后,让同学比较说说异分母分数和同分母分数之间有什么区别。最后,让同学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并总结出计算法则以和注意点。通过这三次说的过程,同学基本上对异分母分数计算方法和为什么要通分有了一定认识和理解。这样使同学建立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并且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好的发展。
在本节课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方,教师还是说得太多,再讲算理的时候有些问题没有问好,讲算理用的图没有用好等,这些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