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0-4-1 13:11:00
|
只看该作者
课时二:越野赛跑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22页、2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回答与速度有关的一些问题。
2、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4、培养同学互帮互助的精神,增强他们的友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小记者在行动。
1、教师出示一幅折线统计图。(见下页)
(2)这是学校运动会的1.2万米自行车赛中,甲、乙、丙三名同学的竞赛统计图,假如你是一名小记者,你怎样介绍这三位同学的竞赛情况?
小组合作交流,每组推举一名小记者进行介绍,活跃课堂气氛。
(3)评比优秀小记者。
要求小记者介绍的合理、生动、有创新。
[评析]:1、教师敢于放手让同学自主探索,让同学动手、动脑、动口,在多种感官协调合作下获取知识,同学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2、智育和德育得到全面的统一,同学的情感得到一定的升华,明确做人的道理,感受到竞赛的实际意义。
(4)老师对同学们的讲解进行总结。电脑出示:
今天,我们学校举行1.2万米的自行车越野赛跑,我们班推出了三名同学参与,他们个个精神焕发、斗志高昂。甲同学以最快的速度进行领跑,15分钟时甲同学一马当先,乙同学由于体力不至,放慢速度行使,丙同学以原速前进。25分钟时,甲同学由于速度太快,自行车出现故障,只能停下来修理,丙同学发现自身的速度有点慢,然后加速行使。40分钟时,乙、丙同学赶上了甲同学,甲同学在乙、丙同学的协助下,携手前进,一起到达了终点。这三名同学虽然没有取得名次,但是学校给予他们精神文明小选手的称号。
(5)谈谈自身通过以上资料,有什么感想?
(互帮互助是中华人民的一种美德)
(6)“根据统计图,你能算出他们三人在各个时间段的速度吗?”
甲:0——25分钟,10/25×60=24(千米/时)。25分钟——40分钟,停止,速度=0。40分钟——60分钟,2/20×60=6(千米/时)。
乙:0——15分钟,5/15×60=20(千米/时)。15分钟——40分钟,
5/25×60=12(千米/时)。40分钟——60分钟,2/20×60=6(千米/时)。
丙:0——25分钟,5/25×60=12(千米/时)。25分钟——40分钟,
5/15×60=20(千米/时)。40分钟——60分钟,2/20×60=6(千米/时)。
(7)根据以上的计算,进行连线。(电脑出示)
甲的速度 快→停止→快
乙的速度 慢→快→慢
丙的速度 快→慢→慢
(8)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判断他们速度的变化情况。你还有其他的判断方法吗?
速度快时,线段的倾斜程度大些;速度慢时,线段的倾斜程度小些。
速度为零时,线段是一条水平线段。
[评析]: 1、利用课件综合作用于同学的大脑,有利于形成鲜明的表象,激发同学的兴趣,激发同学的思维,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2、在智育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二、反馈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出示:假如在8千米自行车越野赛中,小文同学的参赛方法是先以一定速度匀速骑一段时间,再以另一速度匀速骑完全程。
计速器记录下了小文同学竞赛过程中,所骑路程与时间的情况。
时间/分
6
12
15
20
25
30
路程/千米
2
4
5
6
7
8
师:根据统计表你能算出小文在动身多少分后改变了速度吗?此时他骑了多远的路程?
独立考虑,说明理由。
展示同学的计算过程:0到6分的速度:2/6×60=20(千米/时)
6分到12分的速度:(4-2)/(12-6)×60=20(千米/时)
12分到15分的速度:(5-4)/(15-12)×60=20(千米/时)
15分到20分的速度:(6-5)/(20-15)×60=12(千米/时)
20分到25分的速度:(7-6)/(25-20)×60=12(千米/时)
25分到30分的速度:(8-7)/(30-25)×60=12(千米/时)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在15分后改变了速度,此时的路程是5千米。
师: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解决上面的问题?
生:通过统计图,直接可以看出它们速度变化情况。
大家在准备的方格纸上画出他竞赛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