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0-4-1 12:53:00
|
只看该作者
例2 教材说明
例2、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论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7本呢?9本呢?
教材提供了让同学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的情境,在操作的过程中,同学发现不论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从而发生探究原因的愿望。同学仍然可以采用枚举的方法,把5分解成两个数,有(5,0),(4,1),(3,2)三种情况。在任何一种结果中,总有一个数不小于3。更具一般性的仍然是假设的方法,即先把5本书“平均分成2份”。利用有余数除法5÷2=2……1可以发现,假如每个抽屉放进2本,还剩1本。把剩下的这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该抽屉里就有3本书了。
研究了“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的问题后,教材又进一步提出“假如一共有7本书,9本书,情况会怎样?”的问题,让同学利用前面的方法进行类推,得出“7本书放进2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4本书,9本书放进2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5本书”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让同学观察这几个“抽屉问题”的特点,寻找规律,使同学对这一类“抽屉原理”达到一般性的理解。
教学建议:
教学例2时,仍应鼓励同学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自行总结“抽屉原理”。例如,在解决“5本书放2个抽屉”的问题时,由于数据较小,同学用动手操作或分解数的方法仍有其直观、简单的特点,这也是同学最容易想到的方法。但由于枚举的方法终究受到数据大小的限制,随着书的本数的增多,教师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例如,可以提问同学“113本书放进2个抽屉呢?”由于数据很大,用枚举法解决就相当繁琐了,就可以促使同学自觉采用更一般的方法,即假设法。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把书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看每个抽屉能分到多少本书,剩下的书不论放到哪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比平均分得的本数多1本。这个核心思路是用“有余数除法”这一数学形式表示出来的,需要同学借助直观,逐步理解并掌握。
做一做: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解答:假设每个鸽舍只飞进2只鸽子,最飞进6只鸽子。剩下的2只鸽子还要飞进鸽舍里。所以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同学完成“做一做”时,可以仿照例2,利用8÷3=2……2,可知总有一个鸽舍里至少有3只鸽子。
需要注意的是,例2中“某个抽屉至少有的书的本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例2中除法算式的余数也正好是1,很容易让同学错误地理解成是商加“余数”,并迁移到“做一做”,想成至少有“2(商)+2(余数)”,把结论变成“至少有4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事实上,只要同学从实质上理解“抽屉原理”的推理过程,就能克服这种错误理解。
例2的教学:引导同学利用有余数除法原理的角度探索,得出一般性结论。
1、关注学习过程:操作、观察、比较、合情推理、归纳。
2、注重方法多样:
枚举法:(5,0),(4,1),(3,2)三种情况,可知在任何一种结果中,总有一个数不小于3,故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假设法:先把每个抽屉各放1本,还剩下3本,再把每个抽屉各放1本,还剩1本,这样不论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也可能有同学说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假如每个抽屉里先放2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论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3、借助算式考虑。(注意用“商+1”就可以了,不是“商+余数”)
4、学会归纳总结。
5、沟通例1例2联系与区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