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错误”也是一种资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2: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生语文学习错误资源化研究管窥

江苏省江都市小纪镇华阳学校 苏延俊



  【内容提要】错误是学习过程中正常而普遍的现象。小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和成人不同,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不准确,学习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我们从错别字这一有效资源启航、在读错中挖掘文本内涵、让学生在尝误中培养承挫能力,探因求果,揭开其神秘的面纱,让其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有效资源,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错误 资源 小学生 语文学习



  什么是“错误”?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错误”伴随着教学的始终,它有时发生在学生方面,有时发生在教师方面。



  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对待错误。我们教师对待错误往往像“洪水猛兽”一样,恐惧、厌恶与排斥是根深蒂固的。老师们通常更多看到的是错误的消极方面,在平时教学中对待错误可谓是恨之入骨。因为它阻碍了教学进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我们对学生的错误处置都稍偏简单。或表情冷漠,或斥责批评,不但没有使学生的错误得到改善,反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随着错误的没有根治,年级逐步上升,错误也与日聚增,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恩格斯说:“最好的学习就是在错误中学习。”让学生经历错误,认识错误,纠正错误才可能更好地防止错误。学生的错误是极有价值的,正好引起我们的思考。放弃经历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谬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过度地防错、避错,缺乏对错误的欣赏与容纳,大大减少了学生扩展认知范围、接触新发现的机会,使天然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大胆尝试的探索意识被压抑乃至被扼杀,所伴随生成的个性特征和思维特征必然是谨小慎微、害怕出错。一条缺少岔路的笔直大道,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很多触类旁通、联结新意向的机会,同时也由此失去了矫正失误和新发现的快乐。



  学生学习总是在“尝试──错误──再尝试”的模式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而尝试、探究必然生成更多的差错。叶澜教授就曾断言:“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差错,正是被忽视又亟待开发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所以,将学生在学习产生的错误资源化是新课程的迫切要求,也是利于学生成长的有效因子。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观,它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教学中的“错误”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善于挖掘并运用形形色色的“错误”,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生机与活力。



  错误资源化研究在数学领域研究开发较早,研究也较鼎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效果自然是很明显的。特级教师华应龙多年研究“差错资源化”,他主张“课堂因差错而精彩”,让学生从“误”到“悟”。他还说“错了,也不白错,抓住‘她’好好欣赏,看看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笔者就小学语文学习中产生的错误资源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探索与研究。



  一、追本溯源──从错别字这一有效资源启航



  学语文,错别字的出现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司空见惯。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碰到不认识或不会读、不会写的字,主动查字典的同学仅占27.3%,绝大多数同学要么读半边字,要么用形声字、同音字代替写时亦然。于是,像“已经(以今)”“再接再厉(励)”“难道(到)”“炯炯有神()”“琴声()”“今天(令)”“考试()”“武松()”这样的错别字也便屡见不鲜。



  【反思】



  庄子曾说:“始生之物,其形必丑。”



  透过错别字看其成因。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比较复杂,既有内因又有外因;既有客观又有主观;既有生理因素又有心理因素等等。从我们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印象不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均主导着学生的识字。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绝大多数是有意注意起主导作用。可有时是“有心插柳柳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因为在有意注意中,学生不易持久,因而对一些字印象不够深刻,再加上小学生年龄小,在脑中留下的印象比较淡薄,第一印象记不牢,所以时间一长,学生便形成思维定势,容易写错别字。



  2.心里浮躁动机不明确。“态度决定一切。”这是一个哲人说的一句话。是啊!一个人的心境,左右着人的一切。学写字的时候要求“写字认真心要静。”作为年龄小、好动活泼的小学生来说,有多少学生能安稳地坐一堂课,能静下心来用良好的心态认真完成一次作业呢?于是练字的时候是一种字体,写作业的时候又是一种字体,即便是低年级学生也是如此,课外作业是无法与课堂作业媲美的。大多数同学写起来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笔走龙蛇、龙飞凤舞。



  3.不求甚解。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碰到不认识或不会读的字,主动查字典的同学仅占27.3%,绝大多数同学要么读半边字,要么用形声字、同音字代替。



  4.负迁移影响。布鲁纳和奥苏伯尔认为:“学习普遍存在着迁移”。在学习活动和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以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如“安徽(微)入场券(卷)”。这样的错别字并非均发生在同一人身上,大家或多或少地拥有自己的一些“专利”。



  5.强信息的干扰。电视等媒体影响,也是导致学生错别字产生的根源。一些店牌、标语、广告、通知、启事、“牛皮癣”……对学生或多或少产生一些影响。如标语“大力发(展)生产。”;饭店里“歺(餐)厅”、“鸡旦(蛋)”;电视蚊香广告──默默无蚊(闻)的享受;停车场招牌:“仃(停)车场”……



  6.年级段教学持续性的失调。低年级主要以识字、写字为主,而从中年级到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精力转向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生字在老师的眼里只是上山途中的小石块,搬开了就不影响行程。因而短、平、快的识字方法,节约了时间,为分析理解课文提供了便利,然而,识字应得的时间被占,它展现给人们的便是火候不到,错别字层出不穷。



  二、曲径通幽──在读错中挖掘文本内涵



  【案例】:《水》教学片段



  让生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当生读到“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湿润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生:老师,他读错了!他把“润湿”读成了“湿润”。



  师:也是的,可不还是这两个字吗?不碍事,没什么区别。



  (生一阵沉默)



  生:反正我觉得他和书上读得不一样就是错了。



  师:会不会是作者写错了呢?你们同桌研究一下,看过究竟谁错了。



  (生同桌讨论)



  生:我们认为作者没写错,是他读错了。虽然是同样的字,可调换了位置意思发生了略微的变化。“湿润”偏重于“润”,“润湿”偏重于“湿”。



  生:我们还认为表达的效果也发生了变化。“润湿”是表示水刚经过,脚板所占水分不多,而“湿润”不光湿了,而且湿透了,湿的程度比较大。你想想,一勺水四个人洗澡,能让每个人的每个部位都湿透吗?



  生:我来补充,在当时严重缺水的情况下,“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也不允许母亲那么“奢侈”。“润湿”更加体现了水的珍贵和缺水的苦涩。



  师:是啊!看来作者是匠心独运,遣词造句如此准确到位,我们怎能马虎对待呢?来,让我们把这句话齐读一下。



  【反思】



  精彩可以预约,但没有预约的精彩更让人眼前一亮,为之一振!学生一句“老师,他读错了!”启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在探究中迸发了智慧的火花,从简单读错词中揭开了文章的深刻含义。在人们惊奇他们洗澡的新鲜,眼中不乏含着晶莹的泪花,在俨然一笑之后,心中顿时感到一阵酸楚和苦涩。



  体会准确用词。母亲用水窖里打起的一勺水,为四兄弟洗一次“淋浴”。水从头顶缓缓滑过全身,“抚摸”过每一寸皮肤后,直到润湿脚板,“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教者引导学生正误比较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训练了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课堂上,因为一个词学生读错了,只要把读错的地方改正,然后继续上课,这也未尝不可。但在学生大声指出后,教者不是简单地予以制止,而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表达各自的见解,师生互动,研究作者的遣词,体会其匠心,学生受益良多。巧妙地开发利用了这一资源,确是精彩的一笔,也是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的反映。



  三、暗渡陈仓──让学生在尝误中培养承挫能力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受理解和认知能力的限制,有个从片面到全面,从肤浅到深刻的过程,即所谓的内化过程,在内化过程中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知识盲点和认知缺陷,这是需要从反面依靠“错误”来充分暴露,有些知识甚至于“非错而不能树正,非错而难以求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时,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做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教育心理学中的“尝误原理”,多创设一些错误情景,让学生去尝试错误,以增强对知识的体验、理解与巩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案例】



  结束了课文教学,进行了一份练习。其中有要学生修改“成分残缺、词序不当”的病句。让学生修改好练习中的四个病句后,我把卞学生的造句作业中的一句抄到了黑板上:“我画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仿佛就要飞起来。”



  师:这是我们同学自己写的一个句子,认真读一遍,你能发现什么?(好半天,学生还是默然无语。)请再认真读读句子,一字一字读,好好想想。



  生1:我发现后半句少了叙述对象,应该加上“这只蝴蝶”。(或许是因为刚练习修改了“缺少叙述对象”病句的原因,学生的思考还是在“对号入座”,但是已经触及到问题所在了。我暗暗地高兴。)



  师:你是第一个有自己发现的人!你把它加进去读一读。



  生2:我发现这样改还是不对,读起来感觉很罗嗦,前后重复了。



  生1:那就在后半句前加上一个字──它。



  生3:如果这样改,那这一个句子就有了两个叙述主体,前面是我,后面是蝴蝶。叙述对象就不统一了。



  师:刚才老师一直没有发表意见,但并不等于老师没有观点。我为同学们能自己发现问题而高兴,更为你们能找到很多理由来支持自己观点而高兴。对于改病句而言,刚才同学们这样改是可以的。但不是最好的。其实,只要在前半句改两个字就行了……



  生4:我画的那只栩栩如生的蝴蝶,仿佛就要飞起来。



  师:这个句子不是苏老师想出来的,是我们一个同学在造句中写的。虽然只要改一两个字就好了,但是表达的意思却不一样。因为我们经常写类似于这样的病句,所以要是不好好读,不仔细想,就很难发现问题。再来看两个同学在这次周记中写的句子。师抄句子到黑板上:“1、昨天,我放学跟同学去打乒乓球。2、昨天,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竟然下起了雨。”



  生5:第一句是词序不当,应该改成昨天放学,我跟同学去打乒乓球。



  生6:第二句缺少成分,应该改成“昨天,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天竟然下起了雨。”



  生7:昨天放学时,天竟然下起了雨。



  师:下面让我们自己找到并修改作文中的病句。



  生自由寻找、修改。



  (交流时,学生的桌面上,有的放了作文本,有的摆了周记本;有自己的本子,也有别人的。他们“源源不断”地找到了病句,其修改方法也”层出不穷”,这在我的意料之中。然而,意料之外的是:一连几天,学生乐此不疲,有的甚至大有“不改尽病句誓不罢休”之气概。我不敢断定学生以后的作文中就不会出现病句,或者病句的现象一定会减少,但是就这样一次教学而言,它的收获还是“沉甸甸”的。)



  【反思】



  1.留意、发现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并将此作为教学的资源,比到参考资料中寻找典型的病句让学生修改,更能对学生的语言发展起到有效促进的作用。(这是否是一种所有教师都可以参与开发课程资源的最好途径?)



  2.在某些时候,引导学生确立一种自我学习的意识比教会他们掌握一种方法要重要得多!



  3.学生出现的问题是我们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只有充分注意了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才能真正落实“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4.“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



  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如果教师把学生的错误当作是一种资源看待的时候,在纠正错误中,向学生反馈错误,达到深化教育功能,真正起到变废为宝,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着实为教学服务。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在学生的错误中挖掘智慧的闪光点。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学生学习中错误的潜在教育价值,培养创新精神。在纠错中,把学生错误的原因找出来,分析其潜在的认知结构上的不足与错误,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这将会让学生受益终生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6: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