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样的读写结合,有效果
周二,我聆听了我校优秀青年教师刘友乾老师上的一节阅读指导课——《我最好的老师》。
刘老师整节课的设计非常新颖,与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老师不停地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所表达的内容以及文章要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不同。刘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通过引导学生对怀特森老师前后不同的认识——开始时的“气炸了,算哪门子老师!”到“最好的老师”,而后提炼出:“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并把这种方法延伸到课外阅读——《苏七快》这一文章的阅读中。《苏七快》前部分也是“抑”的部分,在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后,要求学生续写结尾,收到良好的效果,不少学生的续写极其精彩,有个别学生的结尾,与原文几乎一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语文。”因此,知识要转化为语文能力,沉淀为语文素养,离不开语文实践,而转化的效率,往往与实践的形式与方法与有较大的关系。刘老师本环节对文章的补白很好地利用了文本创设的情景,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便于考察学生是否掌握“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掌握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描写方法,所以,这一看似普通的续写练习,实际上突出了刘老师设计的独具匠心,针对性强。
这个读写结合的训练,对我的启发很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始终要把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教学追求的核心目标。眼中有孩子,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充盈着孩子的情趣、张扬着孩子的个性;心中有课程,才能散发出语文的味道、彰显语文的魅力;手中有方法,才会注重学法的指导,强化语言的训练,体现课标的基本思想。
这样的读写结合,有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