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小学语文观》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29 07:45: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张庆老师《我的小学语文观》上谈到以下的文章,摘录片断,如下:

近来在报上谈到这么一则消息,说的是华中理工大学最近作出的一项决定:95级的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入学后,都要参加中国语文水平考试。未通过考试者,再以选修、自学的形式进行学习,然后参加以后每年一次的语文考试。毕业前通过考试者才授予学生位。该校校长意味深长的说:“作为一名中国大学生,为什么不通过四级英语考试拿不到学位,而中文不过关,作文不通,错别字成堆,却可以拿学位,这怎么解释?”这位校长的话是很有见地的,作出这样的决定也是理所当然的。从校方作出的这个决定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尽管有不少人已成为理工科的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语文却仍然不过关。本来就应该在中小学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还要让大学去补这个课?这不是很值得我们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同志去深思吗?是的,这的确是值得小学语文教学同行们深思的问题。

究竟什么是“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干什么的?是用以思维的工具,是用以交流思想的工具。在小学开这门课为的是什么?就是为的要把这个工具教给学生,以提高他们的语言素质。

然而吕淑湘先生在二十多年前提出了疑问:10年的时间,2700多个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然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是啊,虽然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但仍不会有相当的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走着老路子“两多”、“三少”现象屡见不鲜。(讲的多,间的多,谈的少,背的少,写的更少)

最近,听一位教师执教《真情的回报》一课。40分钟一节课共读书6次,4次是指名学生站起来读文中有关的语句,1次是全班默读,1次是全班齐读,总共6次读书时间加起来不超过5分钟。至于语言训练的成分就更微乎其微了。任课教师倒是对课文最后一节的讲解共费了大量的时间,虽然这只是一节课,但它却反映出语文课上以讲挤练的现象还相当普遍,老师讲得辛苦,学生表面看热热闹闹,可到头来随机抽查学生读课文,结果却并不令人乐观,读错、读漏、读得疙疙瘩瘩的现象一一暴露。不少老师虽然也想加读的训练,但总感到时间紧,不敢把大块的时间教给学生练习读书,即使提出了读书的要求,也往往是走过场。因此,听课时常常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布置读书要求,学生开始读书,听课老师也跟着一起读,可当听课老师才读了一半,学生已停止了读书,开始回答问题,学生连读书的时间尚不够充足,他哪来其他时间思考呢?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语文教学到底是干什么的?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否对路?语文课姓“语”,只有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才能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有益。进行语言训练又必须凭借语文,因而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接触课文,吴伯箫同志曾说:“我不赞成讲读课中‘分析课’占太多的时间,讲读范文或经典,最好把功夫下在多读原文上边。”老师交给学生的应是“语文”本身,而不是“关于语文”的那些东西。要摒弃烦琐分析,不要用很多时间去挖掘微言大义。教师要在指导学生“读”上下功夫,只有吸收进去,才能吐纳出来。

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读的重要性。

读,它本身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学习语文(或者说培养语文。能力)的根本方法。“以读为本”是完全正确,完全必要的。

其一,读是理解课文和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理解课文内容无疑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古人说:“文贵自得”、“学贵自悟”、“已忌耳传”。“耳传”,只能使学生“懂”,只是把知识或结论装进学生的脑子里面已,“自得”却都包含着阅读能力的培养。“听老师讲懂”和“在老师指导下自己读懂”绝不是一回事,那种认为“听懂也是懂,读懂也是懂,反正最后都把“老鼠逮到了”的观点是不对的。试想,自己逮到的,能和别人逮到送给你的一样吗?靠别人逮,自己是永远也学不会逮老鼠到送给你的一样吗?靠别人逮,自己是永远也学不会逮老鼠的本领的。当然,对于作者呕心沥血地搜救的最确切、最传神的表达客观事物的词语,对那些内涵丰富而又深刻的词语,应当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玩味,甚至作必要的讲述。但对于小学生来讲,主要应在反复诵读中去领会,去意会(好多情况下往往只可意会)。至于体会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也离不开读。

有些老师虽然认识到了“自己读懂“的意义,可惜上课常常缺乏足够的耐心,学生一时读不懂,说不出,或说不准,就急不可耐地把答案端出来。课堂上,我们一方面要为学生留有充分的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另一方面要善于启发和诱导。

其二,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感受力。语言具有模糊数学中所说的模糊性。例如“人”、“管理”这些常用的语汇,如果不翻词典,我们大人也很难一下子说清它们的意思。但是连小学生也可以阅读中理解它们,在表达中运用它们,人们之所以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可以从语句或一段的开头即能预测出整个语句或语段的趋向,可以在一瞬间辨认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正是凭语感,凭语感的模糊识别功能。这是我们强调阅读教学必须多读,要在反复的吟哦中去揣摩、去领会文章内蕴的一个重要原因。郭沫若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尤其重要。”培养语感靠什么?一句话,主要靠有声语言的实践(请注意:是有声的语言!),即靠诵读(当然也靠听)。我提高后进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方法就是一个字——读。一是多读,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量;二是出声地读。即使看课外书,读报纸,也要求他们出声地读。当训练拿到一篇生文章能较为流畅地朗读下来的时候,你就会惊喜地发现,他们的语文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已大大地长进。原因何在?就是他们的语感增强了。

其三,读是识证的需要。掌握学过的词语,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没有一定数量的词语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形成就会变成一句空话。怎样才能使学生把书本上的语言储存到大脑中去,变成自己的语言?主要办法是读——出声地读。不知大家注意过没有,凡要背诵点什么(一篇文章或一首诗),几乎没有一个人(包括成年人)不是出声地读的。为什么读出声来容易记住?德国心理学家海尔曼·爱比尔哈斯通过实验证明:记住的东西,其中一半左右,仅一小时就会完全忘记。一天会忘记70%,一个月就会忘记80%。记忆是把通过人体各个器官吸收到的情报在左脑里进行整理后,储入右脑。而两耳听来的情报可以不断地进入右脑,不存在一小时忘掉一半的现象。因此,要加强对语言的识记,最好是出声地朗读。现在讲多人大学毕业了,语文能力都不强,不会说不会写,语言干瘪,原因何在?就是读得少,背得东西少。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吸纳的少,自然没有东西倾吐。

其四,读是培养认真阅读习惯的需要。阅读教学还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吕叔湘说:“凡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认真阅读的习惯自然也不例外。和阅读的能力一样,认真阅读的习惯也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讲有帮助,如此而已。有关专家认为,认真阅读的习惯包括三个方面:(1)爱读书,读好书;(2)眼到、口到、心到、手到;(3)即能精读又能略读。其中第二条又较为重要。它既是习惯,也是方法。这一条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边读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些习惯只要在阅读中加以指点,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是会逐步养成的。一方面要善于激励,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对小学生来说,好习惯的养成,开始往往带有强制性,等尝到甜头了,才会逐渐形成习惯,才会自觉地去做。

读的意义远不止此。可以说,它是一切语文能力(包括认真阅读的习惯)形成的手段和桥梁。离开“读”这个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训练,语文本领的掌握就是一句空话。

读,还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有目的性,带着问题读,即张田若提出的“以问促读”。从培养阅读能力这个角度讲,这是最根本的一条。“以问促读”,就是让学生带着围绕培养阅读能力没什么问题去读,去思,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读,去思。二是教给读书方法。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口诵心惟”,即“边读边想”。老师要把一篇篇课文作为例子,教学生知道从哪里想(好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想什么(如它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告诉人们什么等)。要在指导学生自读的实践中去感悟,支掌握。刻一位剧作家说过:读书能力分为三种:一种是读而不懂;一种是既读也懂;一种是还懂得书上没有的东西。能懂行书上没有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会想。三是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不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叶圣陶说:“教学语文课本和文学课本,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读得好”,实际上就是读与想结合得好,吟咏与推敲结合得好。当然,指导朗读也很有学问和道上,值得我们在平时教教学中再摸索,探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4: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