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编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表格式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3:19:49 | 只看该作者
第5课时 解决问题(二)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提问导入
1.提问激趣。
根据“甲是乙的56”,你能想到什么?
预设 
生1:乙是甲的65。
生2:甲比乙少16,乙比甲多15。
生3:甲是甲、乙之差的5倍。
生4:甲是甲、乙之和的511。
生5:乙比甲多20%。
……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复习用分数和百分数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
⊙回顾与整理
1.分数(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
(1)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关键各是什么?
①特征:已知单位“1”的量和分率,求与分率所对应的实际数量。
②解题关键: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找准所求问题对应的分率,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正确列式。
(2)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关键各是什么?
①特征:已知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一个数”是比较量,“另一个数”是标准量。求分率或百分率,就是求它们的倍数关系。
②解题关键:从问题入手,理清把谁看作标准量,也就是把谁看作了单位“1”,谁和单位“1”的量作比较,谁就是被除数。
(3)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常见题型有哪些?如何解答?
①求甲是乙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甲÷乙。
②求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甲-乙)÷乙或(乙-甲)÷乙。
③已知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求甲:乙×1±几几。
④已知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求乙:甲÷1±几几。
⑤求百分率。
发芽率=发芽种子数试验种子总数×100%
小麦的出粉率=面粉的质量小麦的质量×100%
产品的合格率=合格的产品数产品总数×100%
出勤率=实际出勤人数应出勤人数×100%
⑥求利息: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2.分数应用题的特例——工程问题。
(1)什么是工程问题?
明确:工程问题是探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个数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应用题。
(2)解决工程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时间的倒数,然后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公式解题。
(3)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有哪些?
预设 
生1: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生2: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生3: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生4:合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
⊙典型例题解析
1.课件出示例1。
一段布料,如果用来做上衣可以做14件,如果用来做一套衣服可以做10套,如果单独用来做裤子,可以做多少条?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应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一段布料看作单位“1”,由题目中的条件可以知道,每件上衣需要这段布料的114,每套衣服需要这段布料的110,因此每条裤子需要这段布料的(110-114)=135,这段布料如果单独用来做裤子,可以做1÷135=35(条)。
解答  1÷110-114
=1÷135
=35(条)
答:如果单独用来做裤子,可以做35条。
2.课件出示例2。
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段路。甲队单独修12天可以修完,乙队先单独修8天完成了全部工程的13,余下的两队合修,还要几天可以修完?
分析 把这段路的总长度看作单位“1”,则甲队的工作效率为112,乙队的工作效率为13÷8=124。甲、乙两队合修的工作总量为1-13=23。求甲、乙两队合修的时间,则用这两队余下的工作总量除以它们的工作效率和。
解答  1-13÷112+13÷8
=23÷18
=163(天)
答:还要163天可以修完。
⊙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探究内容。
小军看一本科普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6还多12页,第二天看了全书的25少10页,这时还剩128页,问这本科普书有多少页。
2.小组合作,分析、讨论、试做。
3.汇报思路及解法。
预设 
生:要求这本科普书有多少页,就是求单位“1”的大小,必须找到某一个数量所对应的分率。
在画图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直接用题中条件进行分析,数量关系显得很乱,不妨采用转化的方法,假设第一天少看12页,第二天多看10页,把题中的数量关系清晰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3:19:54 | 只看该作者

(128+12-10)正好与分率1-16-25对应。
 (128+12-10)÷1-16-25
=130÷1330
=300(页)
答:这本科普书有300页。
4.小结。
用画图来分析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有时数形结合法和转化法并用,会使图示中的数量关系更清晰。
⊙复习总结
本节课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布置作业
教材80页10、11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二)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一般乘法除法特例:工程问题


(3)式与方程
第1课时 用字母表示数、解方程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看下面的字母,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SOS EMS m2
(SOS:求助信号;EMS:中国邮政快递;m2:平方米)
字母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说明它很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巩固用字母表示数及解方程等知识。(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解方程)
⊙回顾与整理
1.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
用字母可以简明地表示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2)我们曾经学过哪些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
①用字母表示数的简写。
②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③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④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3)常见的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有哪些?
预设 
生1:路程用s表示,速度用v表示,时间用t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s=vt  v=st  t=sv
生2:总价用a表示,单价用b表示,数量用c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a=bc  b=ac  c=ab
(4)常用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预设 
生1:加法交换律:a+b=b+a
生2:加法结合律:a+b+c=a+(b+c)
生3:乘法交换律:a×b=b×a
生4:乘法结合律:a×b×c=a×(b×c)
生5:乘法分配律:a×(b+c)=a×b+a×c
(5)常见的用字母表示的计算公式有哪些?
预设 
生1:长方形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2(a+b)  S=ab
生2:正方形的边长用a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4a  S=a2
生3:平行四边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h
生4:三角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h2
生5:梯形的上底用a表示,下底用b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b)h2
生6:圆的半径用r表示,直径用d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πd=2πr  S=πr2=πd22
生7:扇形的半径用r表示,圆心角的度数用n表示,面积用S表示。
S=πr2n360
生8:长方体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高用h表示,表面积用S表示,体积用V表示。
S=2(ab+ah+bh)  V=S底h=abh
生9:正方体的棱长用a表示,表面积用S表示,体积用V表示。
S=6a2  V=a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3:19:58 | 只看该作者

生10:圆柱的高用h表示,底面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体积用V表示。
S侧=Ch S表=S侧+2S底 V=S底h=π(C÷π÷2)2h
生11:圆锥的高用h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体积用V表示。
V=Sh3
(6)用字母表示数时要注意什么?
①数字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记作“•”或者省略不写,但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②当“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1”都省略不写。
③在一个问题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量,不同的量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问题的答案时,除数一般写成分母,如果式子中有加号或减号,要先用括号把含有字母的式子括起来,再在括号后面写上单位名称。
2.方程。
(1)什么是方程?它与算术式有什么不同?
明确:
①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②算术式是一个式子,由运算符号和已知数组成,它表示未知数,即算术式的结果是要求的量。方程是一个等式,在方程里的未知数可以参与运算,并且只有当未知数为特定的数值时,方程才成立。
(2)什么是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什么是解方程?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典型例题解析
1.课件出示例1。
甲仓库有化肥m吨,如果从甲仓库中调n吨到乙仓库,那么两个仓库的化肥吨数相等,乙仓库原有化肥(  )吨。
分析 由“如果从甲仓库中调n吨到乙仓库,那么两个仓库的化肥吨数相等”可知,甲仓库原有的化肥吨数比乙仓库多2n吨,因此,乙仓库原有化肥(m-2n)吨。
解答 m-2n
2.课件出示例2。
下面的式子中是方程的是(  )。
A.32-x        B.x+8>23
C.56-2x=18    D.8×9=72
分析 方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必须是等式;(2)必须含有未知数。A和B不是等式,所以不是方程;D是等式,但不含有未知数,所以不是方程;只有C具备方程的两个条件,因此选择C。
解答 C
⊙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探究内容。
对于两个数a与b,规定a□b=(a+b)÷2,已知x□35=13,求x。
2.小组合作,分析规定的本质并汇报解题思路。(教师巡视点拨)
预设 
生1:这道题规定的本质是求运算符号前、后两个数的平均数。
生2:x□35=13可转化为x+35÷2=13,只要求出这个方程的解,即为x的值。
3.试做。
4.汇报试做结果。
x+35÷2=13
解:x+35=13×2
x=13  
5.小结。
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抓住题中已知条件的本质,把原题转化成一般的方程来解。
⊙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掌握了什么?
⊙布置作业
1.教材81页中间“做一做”。
2.教材81页下面“做一做”。
3.教材82页1、5、6、8题。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解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3:20:03 | 只看该作者
第2课时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解方程,这节课我们复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回顾与整理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3)列方程,解方程;
(4)检查,并写出答语。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及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
(2)你知道哪些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预设 
生1:根据关键词语找等量关系。
生2:根据常见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等量关系。
生3:根据常见的数量关系找等量关系。
生4:根据计算公式找等量关系。
⊙典型例题解析
1.课件出示例1。
某校有若干间学生寄宿的宿舍,如果每间宿舍住6人,则多出36人;如果每间宿舍住8人,则多出3间宿舍。寄宿的学生有多少人?宿舍有多少间?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抓住总人数不变找出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解答 解:设宿舍有x间。
6x+36=8x-3×8
x=30
6×30+36=216(人)或8×30-3×8=216(人)
答:寄宿的学生有216人,宿舍有30间。
2.课件出示例2。
父子两人现在的年龄和是53岁,8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2倍,求父亲和儿子现在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分析 以8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2倍为等量关系,假设现在儿子是x岁,则8年后,儿子是(x+8)岁,父亲是(53-x+8)岁。
解答 解:设现在儿子是x岁,则8年后父亲是(53-x+8)岁。
53-x+8=(x+8)×2
53-x+8=2x+16
3x=61-16
x=15
53-15=38(岁)
答:现在父亲是38岁,儿子是15岁。
⊙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探究题。
在含盐20%的盐水中加入10千克水就变成含盐16%的盐水,原来的盐水重多少千克?
2.小组合作、分析、讨论、试做。
3.汇报解题依据及解题过程。
预设 
生1:根据加水前后盐的质量不变列等量关系式。
解:设原来的盐水重x千克,则加入10千克水后盐水重(x+10)千克。
20%x=(x+10)×16%
0.2x=0.16x+1.6
x=40
生2:应用百分数知识解题。
把盐的质量看作单位“1”,则原来水的质量相当于盐的1-20%20%,后来水的质量相当于盐的1-16%16%,10千克水对应的分率是1-16%16%-1-20%20%,即盐的质量是10÷1-16%16%-1-20%20%=8(千克),原来盐水的质量是8÷20%=40(千克)。
生3:应用比和分数的知识解题。
把盐的质量看作标准量,原来盐有20份,水有100-20=80(份),水相当于盐的80÷20=4倍。后来盐有16份,水有100-16=84(份),水相当于盐的84÷16=214倍。
10千克水对应的分率是214-4,即盐的质量是10÷214-4=8(千克),原来盐水的质量是8÷20%=40(千克)。
……
4.小结。
用方程的知识解决浓度问题,因为是顺向思维,所以相对来说比用分数、百分数、比等知识解题更容易理解。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83页9、10、11题。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意义、步骤关键、方法应用范围一般应用题和倍、差倍问题盈亏问题年龄问题其他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3:20:10 | 只看该作者
(4)比和比例
第1课时 比和比例(一)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1.谈话。
我们学过了关于比的哪些知识?(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知识网络)
预设 
生1:比的意义。
生2: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生3:比的基本性质。
生4:求比值和化简比。
生5:比例尺。
生6:按比例分配。
2.揭题。
同学们说得很全面,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有关比的知识。[板书课题:比和比例(一)]
⊙回顾与整理
1.比的意义。
(1)什么叫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规定的?
①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②“∶”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比和分数、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预设 
生1: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生2: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生3: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求比值和化简比。
(1)求比值的方法。
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2)化简比的方法。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
(3)求比值与化简比的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汇报:
预设 
生1:方法不同,求比值是根据比值的意义,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化简比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生2: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的结果是一个最简比。
4.按比例分配。
(1)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分成几部分,叫做按比例分配。
(2)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首先求出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分别求出总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典型例题解析
1.课件出示例1。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4∶36 (2)0.25∶45 (3)2吨∶450千克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求比值的能力。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可求出各比的比值,求比值时应注意比的前项与后项的单位要统一,且比值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但不能是一个比。
解答 (1)24∶36=24÷36=23
(2)0.25∶45=14÷45=516
(3)2吨∶450千克=2000千克∶450千克=2000÷450=449
2.课件出示例2。
化简下面各比。
(1)3.6∶0.75
(2)45∶280
(3)1.5平方米∶30平方分米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化简比的能力。可以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也可以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来化简比。化简时要注意: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单位要统一,最后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但不能是整数和小数。
解答 (1)3.6∶0.75=(3.6×100)∶(0.75×100)=24∶5
(2)45∶280=9∶56
(3) 1.5平方米∶30平方分米
=150平方分米∶30平方分米
=150∶30
=5∶1
⊙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探究题。
三个运输队按运输能力分配612吨的货物,第一队有载重4吨的卡车5辆,第二队有载重3.5吨的卡车8辆,第三队有载重5吨的卡车4辆,应该分别分配给这三个运输队多少吨的货物?
2.小组合作,分析、试做。
3.汇报解答过程及解题思路。(每组选代表汇报,同组其他同学补充)
预设 
组1:因为是“按运输能力分配612吨的货物”,所以先要求出三个运输队的运输能力的比,再按照运输能力的比进行分配。
 第一队∶第二队∶第三队
=(4×5)∶(3.5×8)∶(5×4)
=20∶28∶20
=5∶7∶5
第一队和第三队各自运货物的吨数:
 612×55+7+5
=612×517
=180(吨)
第二队运货物的吨数:
 612×75+7+5
=612×717
=252(吨)
答:应该分配给第一队和第三队各180吨的货物,分配给第二队252吨的货物。
组2:还可以在求出三个队运输能力的比之后,先求出每份是多少,再求各需分配给三个队多少吨的货物。
 第一队∶第二队∶第三队
=(4×5)∶(3.5×8)∶(5×4)
=20∶28∶20
=5∶7∶5
5+7+5=17(份)
612÷17=36(吨)
第一队和第三队各自运货物的吨数:
36×5=180(吨)
第二队运货物的吨数:
36×7=252(吨)
答:应该分配给第一队和第三队各180吨的货物,分配给第二队252吨的货物。
4.活动小结。
在解答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时,要先弄清各部分按照怎样的比来分配,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分别求出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或者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各部分分别是多少。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复习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85页1、3、4题。
板书设计
比和比例(一)
比意义→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求比值性质→化简比按比例分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3:20:15 | 只看该作者
第2课时 比和比例(二)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比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比例的知识以及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比和比例(二)]
⊙回顾与整理
1.构建比例知识网。
通过课前的复习,你了解了比例的哪些知识?(结合学生回答,师板书知识网络)
预设 
生1:我了解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生2:我了解了解比例的方法。
生3:我了解了判断两个量是否能组成比例的方法。
生4:我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且能判断两个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生5:我了解了比与比例的区别以及正、反比例的区别。
……
2.复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比例的意义是什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明确:
①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②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解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4)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①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②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看内项之积是否等于外项之积。
3.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
(1)正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是什么?
明确: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2)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是什么?
明确: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4.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提问: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步骤是什么?
(1)关键:正确判断正、反比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步骤。
①分析数量关系,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②找等量关系。如果成正比例,按“等比”找等量关系;如果成反比例,按“等积”找等量关系。
③列比例式。设未知数为x,并带入等量关系式,得到正比例式或反比例式。
④解比例。
⑤检验并写出答语。
⊙典型例题解析
1.课件出示例1。
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3小时行驶180千米,用这样的速度再行驶2.4小时到达乙城。甲、乙两城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 根据题意可以知道汽车的行驶速度一定,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所以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成正比例。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用了(3+2.4)小时。
解答 解:设甲、乙两城之间相距x千米。
1803=x3+2.4
3x=180×5.4
3x=972
x=324
答:甲、乙两城之间相距324千米。
2.课件出示例2。
硬糖每千克6.8元,软糖每千克11.6元,现要求混合后的糖价为每千克8.6元。求硬、软两种糖应取怎样的质量比才合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3:20:19 | 只看该作者

分析 对硬糖来说,混合后每千克提高了8.6―6.8=1.8(元);对软糖来说,混合后每千克降低了11.6-8.6=3(元)。而提高的总价钱应等于降低的总价钱,即软糖质量×3=硬糖质量×1.8,可知差价与质量成反比例。
解答 8.6-6.8=1.8(元) 11.6-8.6=3(元)
硬糖质量∶软糖质量=3∶1.8=5∶3
答:硬、软两种糖应取5∶3的质量比才合适。
⊙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探究内容。
甲数的45等于乙数的34,甲、乙两数的比是(  )。(甲、乙两数均不为0)
2.提出探究要求。
小组合作,讨论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看哪组的解法最多。
3.交流、汇报。(小组选代表发言,其他人补充)
根据题意,可以列出下面的等式。
甲数×45=乙数×34
方法一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答。
由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可以得到:
甲数∶乙数=34∶45=15∶16
方法二 用假设法解答。
假设乙数为16,则甲数×45=16×34,甲数=12÷45=15,所以甲数∶乙数=15∶16。
方法三 根据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答。
把乙数×34看作一个整体,它是甲数×45的积,则甲数=乙数×34÷45=乙数×34×54=乙数×1516,也就是甲数是乙数的1516,所以甲数∶乙数=15∶16。
方法四 根据倒数的知识解答。
假设等号左右两边的结果都为“1”,甲数×45=1,甲数=54;乙数×34=1,乙数=43,所以甲数∶乙数=54∶43=54×34=1516=15∶16。
4.小结。
可以灵活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假设法等来解题。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掌握了什么?
⊙布置作业
教材85页2、6、7题。
板书设计
比和比例(二)
比例意义性质→解比例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正比例→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反比例→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2 图形与几何
(1)图形的认识
第1课时 平面图形的认识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1.谈话。
关于平面图形,我们都学过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
预设 
生1:我们学过“线”“角”“形”等知识。
生2:线包括直线、射线、线段。
生3:角包括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生4:形指图形,包括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
生5:直线图形包括三角形(按角分、按边分)、四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多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
生6:曲线图形包括圆及圆环。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平面图形线直线射线线段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形直线图形三角形(按角分、按边分)四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正方形)多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  形……)曲线图形圆圆环
2.导入。
刚才结合大家的回答,我们比较完整地构建了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一知识体系,接下来,我们一起复习关于平面图形的认识的内容。
⊙回顾与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05: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