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7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教学《折线统计图》引发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00:3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堂教学《折线统计图》引发的思考
海南省三亚市南海学校  苏友
2015年4月21日,天津市特级教师朱玉宾在天津市师大滨海附小给我们展示一节五年级《折线统计图》的精彩课堂。在座的老师都大开眼界,可谓“完美无缺”。不管是教师优美的教态,还是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都让我们回味无穷,并且赞不绝口。现将朱老师的精彩课堂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为了上好这节课,朱老师按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首先揭示课题,明确目标。上课伊始,朱老师直接揭示课题,板书:统计图。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我们都学过那些关于统计图的知识?条形统计图的特征是什么?”朱老师这样设计是借此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为后面新知的探究奠定基础。接着,朱教师提问:“读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关于‘折线统计图’的哪些知识?或能提出哪些问题?”在学生回答之后,朱教师进行补充归纳:“大家提出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并板书关键词:折线统计图是怎样产生的、特点是什么、怎样画折线统计图、怎样分析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用等等。
其次是问题导学,探究新知。在这个环节中,朱老师设计以下几个步骤:
(一)体悟产生。1.这里朱教师设置了一个挑选投篮选手的事例,先是以条形统计图的形式给出小刚和小强投篮情况,然后向学生提问:“你认为该选哪一位同学去比赛?为什么?” 2.在学生回答小刚成绩稳定,小强成绩不稳定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你能把他们各自成绩的变化情况用手势表示一下吗?”朱老师描述方式由语言描述转变为具体的肢体指画,特别是学生用手势划出的轨迹将折线统计图的雏形加以呈现,使学生初步感知到折线统计图的表象。3.配合学生的手势描画,教师适时地借助课件将条形统计图转化为折线统计图,使投篮成绩的变化情况更加直观,也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经历形成。在这里朱教师首先谈话引导:“要想抓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就要和先前的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于是,教师借助课件的直观演示:一天的气温变化,再现了由统计表变为条形统计图,再转化为折线统计图的过程。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而且将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暗含其中,把前后知识加以串联,沟通了联系。
(三)对比特点。朱教师借助课件整体呈现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由学生对比两者的不同点。学生借助在前面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会发现折线统计图更能清晰地反映出数量的变化情况。通过这一步骤的教学,不仅呈现了知识之间的前后演变过程,也通过对比促进了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特征及其画法的感知。
(四)尝试画法。画图是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另一深层次的反映,从会画到能画中间还有一段技能差距需要补足。因此,在引导学生明确画法步骤:描点、标数、连线的基础上,由学生根据统计表独立绘制“跳绳前后心跳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再进行集体订正、评价,进一步将画图技能落到实处,同时,也使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五)强化分析。在完成折线统计图画法的基础上,借助生成的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读图能力的培养,就是引导学生会看、会想、能推测。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从图中你能发信那些信息?”这些信息都是图中直观显现的,如跳绳停止时心跳次数最多。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将图中信息进行再加工:“跳绳前后心跳次数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哪一时段变化最大?你是怎么看的?”尤其最后一问,引导学生深入到图中,不仅学会观察数据,更学会了从线段的坡度与长度方面来观察、体悟其背后的数据变化,加深了对折线统计图能直观反映数量变化这一特征本质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推想跳绳结束5分钟后、6分钟后,甚至10分钟后,心跳情况会怎样?为什么?你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对喜欢运动的同学有什么建议?从而将数据分析的功能指向引向纵深,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00:34:21 | 只看该作者

第三是巩固应用,体验价值。1.为了巩固所学新知识,特别是培养读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观念,在本环节朱老师设置了2个题目。第一题先是情境应用,通过两组不同的数据让学生选择分别采用哪种统计图?使学生在比较中体悟到描述个体前后数据变化情况时采用折线统计图更为适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在借助电脑画图,将省略纵向频数范围的初始格的简便画法暗含其中。最后,通过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活动。第二题设置了凉鞋销售情况统计图,依然沿着上面三个层次进行数据分析,特别是最后的推想和建议,引导学生分别从买家和卖家了两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据分析对于生产生活的重要价值。2.在接下来的练习中,通过呈现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欣赏、感受他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
    第四是归纳总结,强化学力。在欣赏最后,朱老师呈现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提出问题:“下节课就将学习这部分内容,你打算怎样学习?”借此,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将学习方法及其路径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相融合,并主动迁移到下节课的学习中,从而完成了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汇报之后,朱老师即时提升引领:“真正的会学习就要不仅知道为什么要学(why),还要知道是什么(what),更要学会怎么用(how)。”从而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了一个宏观指向,便于学生从思想层面加以把握和运用。
     思考:
《折线统计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而本课内容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朱老师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构想主要运用情境再现、直观演示、观察对比等方法,辅以多媒体电教手段,并且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自主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研讨等活动,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思考一:好的课堂怎么教?
研究教材的过程就是构建教学思路的过程。朱玉宾说:“我们对于教材进行细细咀嚼的过程,本身就是构建教学思路的过程。因为对于教材的理解以及新的思考必将被你不自主地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

思考二:好的课堂教什么?
研究教材使我们明确教学的着力点。朱玉宾说:“了解了教材,我们才知道自己在课堂上该教些什么,甚至怎么教。”

思考三:如何促进我们对教学的把握和提高我们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思考?
研究教材的过程就是挖掘知识背景的过程。朱玉宾说:“了解教材的过程,有时会促使我们去寻找着知识产生的背景和本源,这不仅促进我们对教学的把握,更能提高我们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8: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