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4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和反思《两极格局的形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20:07: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5-4-26 20:10 编辑

优质课  《两极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浙江省丽水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小)学 周 虹

一、课标要求
1.课程内容: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的概况,列举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实例,说明这一时期国际格局的特点。
2.活动建议:指导学生用地图呈现国际关系的图景,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在明确东西方对峙的区域分布的同时,熟悉现代世界政治地理和地缘关系。
二、课标解读
历史与社会课程综合历史与地理等相关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该部分内容的学习,通过多角度探究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发展的特点,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历史进程,初步感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初步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观念,有助于学生客观地评价当今国际大事,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知识与技能
1.读图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格局的变化,说明“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是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概括这一时期国际格局的特点。
2.列举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和特点,解释“冷战”的含义。
3.运用材料分析“冷战”背景下的美苏关系以及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尝试多角度地、辩证地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2.通过读图比较与材料分析,初步具备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及主动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美苏“冷战”造成战后世界的动荡不安,以及“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2.初步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观念,初步感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突破方案:“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形式,表现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除战争以外的对峙和对抗。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该部分内容是初中学生树立正确国际观念和世界全球视野的重要知识载体,但由于其政治性较强,政治术语多,涉及的事例又关乎初中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要求借助更多的地图、漫画等图片资料来直观地感知学习。通过运用教材中相关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获得对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地域分布以及对峙对抗的史实。
难点:“冷战”背景下的美苏关系以及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突破方案:论从史出,试论结合,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冷战”背景下的美苏关系是本课学习的难点,运用史料对战后美苏两国主要领导人的言论展开讨论,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掌握史料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达成本模块学习的阶段目标。即关于战后美苏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的重大变化,以及关于美苏“冷战”的含义和原因等知识要点和观点。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关于难点“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的突破,教材中呈现的图文资料非常丰富,但是如果单凭讲讲说说必定认识不会到位,于是引导学生基于教材素材丰富的优势巧妙地采用自由交叉辩论的形式开展学习。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是对第二模块内容的巩固和运用,通过辩论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碰撞出智慧的源泉。在激烈而活跃的气氛中突破难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20:11:22 | 只看该作者
四、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课题“两极格局的形成”中“两极”指的是什么?
学生浏览教材发表看法
生:美国和苏联
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
浏览教材,解读课题。直击学习重点,有助于对本课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
模块一:
谈风云变化
幻灯呈现地图5-1,出示问题:
1.在图上圈一圈二战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哪些?
生在图上相应位置找到并圈出来
主要有:中国、蒙古、朝鲜、越南、东欧8
通过读图获取二战后建立起来的主要社会主义国家,明确战后逐渐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世界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呈现1943年丘吉尔参加德黑兰会议的图片及说的话:(材料见幻灯)提问:
2.丘吉尔的话反映出二战后国际力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出示一组关于美国和苏联战后发展强大的材料
生说并初步感知战后国际关系和局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通过史料的分析讨论,师生一同感知:美国独占鳌头,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空前壮大,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军事和政治大国。随之对外关系及对外政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呈现杜鲁门和斯大林的讲话,提出问题:
3.从两位领导人的话中看出美国和苏联二战前后对外关系及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根据理解师生归纳“冷战”的含义,并引导分析“冷战”的原因
生:对外关系由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对手
生:对外政策由局部扩张转变为全球扩张
感知: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差异面前没永远的盟友
同桌一起概括“冷战”政策出台的多方面原因:
1)战后美苏关系及对外政策由于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等原因发生明显变化(根本原因)
2)战后美国经济、军事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重要基础)
3)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逐渐成为时代的潮流,美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重要原因)
论从史出,试论结合,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冷战”背景下的美苏关系是本课学习的难点,运用史料对战后美苏两国主要领导人的言论展开讨论,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掌握史料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达成本模块学习的阶段目标。即关于战后美苏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的重大变化,以及关于美苏“冷战”的含义和原因等知识要点和观点。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顺势引导学生分析:美苏两个大国虽然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但始终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面战争,引出“冷战”的含义及原因
模块二:
析“冷战”表现
呈现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说的部分内容,提问:
1.马歇尔提到的“援助”是什么?美国出台该援助的背景有哪些?
2.美国为“彻底治疗”做了哪些努力?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读材料思考
背景(略)
生:马歇尔计划帮助复兴欧洲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控制西欧,遏制苏联;推行霸权政策,实现称霸世界的战略
通过对马歇尔计划的背景、内容、目的及作用的设问学习,既是对前面内容的复习巩固,又通过全面剖析了解“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事物
呈现北约和华约对峙地图,提问:
3.读图说出北约组织、华约组织有哪些成员国?其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4.结合教材中北约和华约的有关规定,概括这两个组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成立的目的有哪些?分别针对的是哪些国家和地区?
5.顺势引导学生概括学习“两极格局”的含义,加深对课题的理解
成员国(略)
生:主要都分布在欧洲,北约成员国主要集中分布在西欧,华约成员国主要集中分布在东欧
师生归纳:
特点:集体防御。北约:美国和加拿大联和西欧一些国家对抗苏联;华约: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抗衡北约。
目的:美苏相互制约抗衡的同时,分别控制一部分国家和地区
国家和地区(略)
两极格局是指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除战争以外的全面对抗的局面
分析概括“冷战”的表现是本课内容学习的重点,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和史料,学会从地图和材料中获取有关信息,找出北约和华约的主要成员国,从地域感知其分布特点,并结合两个组织的相关规定学习,理解其特点、成立的目的及意义。同时回应本课课题“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关于“两极格局”的理解
6.出示表格,引导学生结合教材P4-5图文资料,同桌一起概括“冷战”还有哪些表现?并将其归类
生列举“冷战”表现:
政治上:铁幕演说和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北约与华约的成立(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柏林墙事件等
经济上:给需要援助的欧洲国家以金钱、原料、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如马歇尔计划;美苏经济文化等领域彼此对抗隔绝等
军事上:军备竞赛;古巴导弹危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通过表格形式梳理关于“冷战”的多方面表现,既是对之前学习内容的小结,同时进行归类整理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模块知识的整体框架理解,有助于学生全面看待历史事物,为下一模块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模块三:
论“冷战”影响
引导学生采取分组辩论的形式
论题:冷战对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利与
要求有理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建议列举所学冷战的表现,分析运用其影响去论证观点
学生分组,根据论题要求选择正方和反方的观点
正方:“冷战”对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弊大于利
反方:“冷战”对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利大于弊
准备3分钟,交叉自由辩论5分钟
在此基础山上,师生一同归纳“冷战”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本模块知识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基于模块二的扎实学习,采用自由交叉辩论的形式,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是对第二模块内容的巩固运用,通过辩论容易激起思维的火花,碰撞出智慧的源泉
课堂小结
师生一同回顾板书进行小结,引申对本堂课学习的启示
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
通过课堂小结,学生再次明确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的达成度。同时通过启示的讨论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课堂巩固
整理近几年全国中考关于本块内容的典型考题,原题呈现或变式呈现,进行当堂巩固练习
(略)
检测学生对本课学习的达成度,反馈学生存在的疑难点,为改进教学提供具体学情依据
五、板书设计
六、设计理念及课时安排
“两极格局的形成”是2011新版课标对应的新版教材中的一课内容,对本课的设计主要是基于对两种历史与社会基本学习方法或工具的运用,通过三个模块的递进设计,整合多方学材,以问题和活动为载体运用落实,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凸显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
1.多层面运用地图工具,主要运用于模块一的学习。运用地图获取信息是历史与社会学习的基本工具。通过读图学习二战后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逐渐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通过读图学习丘吉尔“铁幕”的位置,北约和华约组织的成员国及分布特点等,感知美苏“冷战”的含义、特点及表现。
2.多角度开展史论分析,主要贯穿于模块一和模块二的学习。论从史出,试论结合,这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战后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各领域的数据材料的分析,感知美国独占鳌头,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空前壮大,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军事和政治大国。随之对外关系及对外政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运用史料对战后美苏两国主要领导人的言论展开讨论分析,能较好地达成阶段学习目标。即关于战后美苏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的重大变化,以及关于美苏“冷战”的含义和原因等知识要点和观点,从而突破难点。通过对马歇尔演讲部分内容的分析,学习马歇尔计划的背景、内容、目的及作用,通过全面剖析了解“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事物。
3.通过表格形式梳理关于“冷战”的多方面表现,对之前学习内容的小结的基础上进行归类整理,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模块知识的整体框架理解,有助于学生全面看待历史事物,为下一模块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4.巧用辩论形式突破难点“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关于该部分内容,教材中呈现的图文资料非常丰富,但是单凭讲讲说说必定认识不到位,于是引导学生基于教材素材丰富的优势巧妙地采用自由交叉辩论的形式开展学习。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是对第二模块内容的巩固和运用,通过辩论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碰撞出智慧的源泉。在激烈而活跃的气氛中突破难点。
课时安排:建议2节课,条件允许的可安排一节综合探究课。
本课内容的学习是初中学生树立正确国际观念和世界全球视野的重要知识载体,但由于其时间跨度大,政治性较强,政治术语多,涉及的事例又关乎初中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尽管教材图文并茂,呈现了大量的学习素材,但是单凭一节课要很好地达成课标要求有一定难度。在内容与课时匹配的安排上,建议关于战后美苏关系的变化及“冷战”的含义、表现等的学习安排一节课;关于“冷战”的影响安排一节辩论式的综合探究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6 13: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