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46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9: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度量》课例评析
课例评析



青铜峡市三小   王之丽

7月28日有幸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培训会上看了张叶清老师的《度量》一课,我被张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所折服,感觉意犹未尽,回家后又特意在网上找到了这节视频课又认真观看了一遍。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看课后的几点体会:

1、引入使人耳目一新。新课伊始,张老师就让学生猜测古代文字——“尺”引入,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纷纷举起手来。张老师也没有作评价,任其自由发挥。然后用字的形状——“尺”字的一撇一捺好像用手在量长度,引出可以用手量长度的思想,从而引出新课,自然而不做作。再让学生讨论猜测用身体其它部位量物体长度的可能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引入,使人倍感亲切,一下就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让学生动手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节课的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地获取知识;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方面,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不同的“拃”量出的同一个桌子长度不同的结论,这一过程老师绝没有半点代替。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为什么得出的结论会不同,建立了量物体要用统一的标准——尺这一观念。

另一方面,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状态。 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选择教室中的一件不能用尺量的物体,自己试着用“拃”和尺量长度,结果学生通过努力量出了长度,“摘到了果子”。这样的教学,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力量,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状态,从而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学习数学的欢乐。

3、教师的语言风趣幽默。真不愧是专家,从课前谈话,到课堂启发,语言风趣幽默,课堂气氛高潮迭起,整节课中不时传出欢声笑语。什么“大张、小陈、小赵”,使人觉得不是老师在上课,而是一个大孩子和一群小孩子在游戏。同时张老师对学生的调控也是收放自如,另人叹服。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张老师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9:32:00 | 只看该作者
《角的度量》教学评析





青铜峡市三小  任金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媒体出示一个角,演示角变大、变小。

2、明确角的大小的含义。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角的知识。

二、探索量角工具

1、猜一猜:黑板上的两个角,哪个角大呢?

2、验证:(教师出示材料)

(1)出示一个活动角,用它能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吗?指定一学生上台演示。

(2)出示一些大小一样的小角,用它能比较出这两个角的大小吗?

3、小组活动:运用这些大小一样的小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4、交流反馈:

5、导出量角工具:(媒体出示)18个相同的小角拼成的半圆工具。

6、初步量角:

(1)试一试:用18等份的半圆工具量角。

提问:用这个工具量角时,应该注意什么?

三、认识量角器

1、优化量角工具

(1)认识 1°的角

(2)认识几度的角

2、认识内、外刻度线

四、用量角器量角(练习)

教学评析:

伴着激动与佩服,欣赏完强老师的《角的度量》这节课。我想整个环节的设计教师一定花了不少心思。这节课设计的亮点是量角器的引入,一般我们通常的做法是直接出示量角器,教给学生量角的方法,而强老师的视角很独特,他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从量角器的产生过程进行巧妙设计,用一个10°的小角作为比较两个角的工具,当这个10°的小角不能满足量角的需求时,这时候学生产生了对更小的单位需求的渴望,自然引出1°的角。

整个一节课,教师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层层设置疑问,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实在;整个一节课,学生经历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在一步一步的操作中自主掌握了正确的量角方法,并通过判断、比较、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9:32:00 | 只看该作者
《度量》教学课例赏析



青铜峡市三小     刘学红

本次参加2008年暑期西部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一节《度量》教学课例的诸多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敢用“评”,应该说“赏”。现就以下几点做一赏析,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帮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这一点,融进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课的开始就吸引了孩子们,吸引了看课的老师,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想探究,想发现的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做了有力的铺垫。

(比如:引入新课时,创设了激趣情境,执教老师用大屏幕出示一个象形的“尺”字,让学生猜字,问:“尺是干什么用的?”学生回答后又问:“人的身体上哪些地方可以做尺来度量物体的长短?”然后让学生用身体的部位做尺来度量课桌的长短,度量黑板的长短,度量教室前后门之间的距离等。)

学生跃跃欲试,探究意识被调动起来,在小步子的抽象活动中,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构建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二、不断地创设认知冲突,在验证的过程中,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在自主探索中生生互动,通过动手操作,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帮学生构建了完整的认知结构,使学生认知的层次在由感性到理性不断地上升。

(比如:学生在用“拃”度量了课桌的长度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并记录了学生度量的结果,让学生观察比较度量结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得到的结果不一样。”教师:“为什么不一样?”学生回答后又问:“要想使大家度量课桌长度的结果一样该用什么量?”引出了尺,认识了尺,通过操作活动会用了尺。)

这样在认知冲突中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获取了知识,形成了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课堂的民主体现了,教学真正关注了学习的主人----学生。

三、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比如:多媒体课件播放《郑人买履》的故事,教师问:“如果你是这个人你会怎么做?”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了自己个见解。其次练习也紧紧围绕生活实际:让学生动手量自己的拃有多长,量自己的脚有多长,自己的脚步有多长等。)

这些教学活动都是从学生身边找例子,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无处不见,无处不用。

这样的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通过有序的活动,有目的的具体操作,一步步帮学生建立了度量单位的概念,完成了认知水平的飞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9:33:00 | 只看该作者
《20以内的进位加法》课例评析
教材分析
  20以内进位加法是学习多位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对这部分教学的研究历来倍受关注。首先体现在新教材的编排上,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编排体系;其次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学各不相同。该校采用的是《现代小学教学》教材,通过创设“森林王国射击比赛”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背景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确定名次)探索多种算法,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形成“凑十”的思维方式。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凑十"法的道理,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难点是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全员参与、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发现20以内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的方法,形成“凑十”的思想。
  3.通过计算和比较,学生对不同的算式能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4.逐步培养数学思考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往能力等。
设计思路
  一、 关于情景的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20以内进位加法》一课,教师设计了“森林王国射击比赛”这一情景,图画、颜色、声音、动感都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增添了趣味性和神秘感。
  二、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 关于计算方法多样化的问题
  过去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教师把成人意识中的最优计算方法“凑十法”硬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像顺口溜似地背出:“看大数,分小数,把几凑成十,十加几得十几。”思维方式的呆板,严重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探索和发现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森林王国的小动物们正在进行射击比赛呢!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生:(异口同声)想看。
  师:那让我们现在就去看看他们的比赛吧!
(使用“学易”教师遥控器播放动画)森林王国射击比赛开始了:(第一轮)小猪8环;小兔4环;小猫6环;熊猫9环;小熊7环;(第二轮)小猪5环;小兔8环;小猫9环;熊猫4环;小熊4环。
  师:这是射击统计表,从表中我们知道小动物们一共进行了几轮比赛呀?
  生:2轮。
  师:那如果我们要知道谁是冠军,用什么方法呢?
  生:用加法算出总和。
  
  师:好,现在根据你们的估算,用手中的遥控器来告诉老师谁会是冠军!
  【每个学生利用手中的遥控器参与课堂教学,实现全员互动。同时,老师利用“学易”的信息反馈系统能及时、准确地知道学生选择的答案。选择『小猪』第一名的有4人, 占10%;选择『小兔』第一名的有4人,占10%;选择『小猫』第一名的有23人,占58%;选择『熊猫』第一名的有9人,占22%;选择『小熊』的没有。在情境导入中,利用“学易”播放动画,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二、交流多种算法
  1、充分操作,独立思考。
  让学生用8个红圆片和5个黄圆片分别代替小猪两轮比赛中打的环数,在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中体会8+5的算法。
  【学生利用学具操作,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获得8+5=13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形成“凑十”的思想方法。(用“学易”播放“凑十法”的演示)
  师:我们给8凑10,需要把5分成……
  生:分成2和3,8+2=10,10再加3等于13。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哪位同学还想说?
  生:给小数凑十,给5凑10,要把8分成5和3,5+5=10,再加3等于13。
  师:真不错。这种方法叫什么?
  生:“凑十法”。
  【教学实践中,“凑十法”既为学生计算这类加法提供了简捷的计算方法,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显示出其特有的优势,这已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本节课通过操作学具、演示课件、口述计算过程,逐步体验“凑十法”的好处,让学生在学习“凑十法”的过程中,形成“转换”、“重组”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
  3、合作交流,探索多种算法。
  生1:8+5=9+1+1+1+1=13 数的
  生2:8+5=8+2+3=13
  师:为什么把5分成2和3,而不分成1和4?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什么?
  生:给大数“凑十”法。
  8+5=5+5+3=13
  师:为什么把8分成5和3?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什么?
  生:给小数“凑十”法。
  8+5=10+5-2=13
  师:明明是加法为什么要减去2?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什么?  
  
  生:多加再减。
  师:这两种“凑十法”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生1:我喜欢给大数“凑十”,因为这样好分。
  生2:我喜欢给小数“凑十”,因为两个一样的数凑十好算。
  师:现在用你喜欢的“凑十”法计算一下小兔的总成绩。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3:我把8看成10,加上4,再减去2,就等于12。
  师:这是多加再减的方法。谁能用“凑十”法来说?
  生4:把4分为2和2,2+8=10,10再加2等于12。
  师:用拆小数“凑十”的方法分别算一算其他三只小动物的总成绩。谁得第一名?
  生:小猫
  师:让我们为它颁奖!
  
  师:我们来观察:4+8 7+4 4+9 三个算式中都有一个加数4,为什么有时把4拆成2和2、有时拆成3和1、有时拆成1和3,根据是什么?
  生:因为看是给谁“凑十”,就分出几。
  【这种交流,不仅是方法的交流,更是学生思维的交流。既有展示个性的机会,又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三、 巩固练习
  师: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
  1、 看图填数
  3+8= 3+9= 9+6= 7+5=
  2、 帮小兔找家
  5+9= 6+6= 9+8= 7+6=
  【“看图填数”和“帮小兔找家”这样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练习知识、发展思维。】
  
  四、 学习反馈
  师:让我们一起做一个种花的游戏。游戏规则:每朵花上都有一个算式,请大家把它种到与这个算式得数相同的花盆中。请同学们拿出遥控器。(遥控)
  第一题:9+2=
  选 项:1. 11
      2. 12
      3. 13
      4. 14
      5. 15 (这道题有38人答对,2人答错;通过率为95%)
  第二题:6+6=
  选 项:1. 11
      2. 12
      3.13
      4.14
      5.15 (这道题40人全答对,通过率为100%)
  
  第三题:8+6=
  选 项:1. 11
      2. 12
      3. 13
      4. 14
      5. 15 (这道题有36人答对,4人答错;通过率为90%)
  第四题:8+3=
  选 项:1. 11
      2. 12
      3. 13
      4. 14
      5. 15 (这道题有38人答对,2人答错;通过率为95%)
  
  师:这四道题目都答对的同学作下面这道题目: □+□ =13 ,这四道题中有做错的同学到老师这里,让老师帮你们弄明白。
  【学生利用手中的遥控器选择相应的答案,老师利用“学易”信息反馈教学系统,及时准确地获得每一道题目的答题统计概率和每个学生的答题情况。根据这四组统计数据,组织分层教学,即:老师请这些答错的学生(6名)到前面,将刚才的四道题目进行重点讲解,帮助他们分析出错的原因,使学生当堂就能掌握知识要点。老师在学生已经理解的基础上,又出了一组训练题目(9+2、9+3、9+4、9+5、9+6)。通过这些题目,学生发现一个规律,于是老师给他们机会,请这些同学说出他们发现的规律--得数的个位比加数少1,少的这个数给9凑10,这不仅帮助学生及时查出问题、掌握知识,还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种花游戏的四道题目是“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知识点的体现,对于已经掌握知识点的同学,老师启发他们发散思维,实现认知的螺旋式上升。对于还没有掌握知识点的学生,对其进行及时辅导,通过再练习,让同学自己发现规律,掌握“凑十法”。在这一环节,如果不是通过信息反馈技术,只是通过察言观色,老师就很难知道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能充分地实现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分层教学也就很难进行。】
评析:
  从本节课的教学可以看出,教师能将情境教学、分层教学以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本课的设计,不仅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设计,更注重学生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的设计。从整体规划教学过程,为学生学习开发良好的环境。
  1.注重问题情境设计。
  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把教材内容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本节课的引入部分创设了森林王国中的小动物进行射击比赛的情境。一方面增添了课堂情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自然地提出了数学问题--谁是射击比赛的冠军?激起了学生的参与愿望,立即要解决谁是冠军这一数学问题。为探究新知识做好了准备。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算法多样化”的活动,积极鼓励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由于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不同的学生常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当他们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会产生更有效、更积极的效果。
  3.注重学习效果的设计。
  首先,在“学易”高互动信息反馈教学环境下,实现全员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使分层教学的实现更为容易,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教育要关注孩子的终身发展,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利用信息反馈技术,老师将传统的定性评估转变为现在的定量评估,同时,通过信息反馈数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其次,“学易”系统中的学生遥控器符合低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引进竞争机制。学生兴趣盎然。“学易”系统进入课堂,为真正落实个别化教育的思想,实施因材施教原则带来了生机与希望。老师可以组成小组及时调整教学,实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9:34:00 | 只看该作者
《秒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

曾珍执教(重庆市江北区华新实验小学)

李光树评析(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0—61页。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教学活动.逐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中国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什么?(春节)让我们再一次聆听新年的钟声吧!(放映春节晚会倒计时的课件,师生一起倒计时数数。)

    师: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我们一起倒数的10、9、8、……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距新年钟声还有多少秒。)同学们都是用“秒”作单位,为什么不用“时”或者“分”作单位呢?(因为刚才倒数的这段时间太短了。)我们计量很短的时间,常常要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秒。

  (揭示课题:秒的认识。)

[评析:课件再现除夕之夜的钟声,并通过随钟声倒计时数数引出学习课题.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切实感受“秒”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时间单位“秒”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观察探究,建立概念

    1.认识钟表。

    (1)认识电子钟表。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用这些钟表来计量秒(课件出示各种式样的钟表),这是电子钟表(课件出示一个电子钟),钟面显示的是什么时刻?(6时35分。)“分”后面的这两个数表示秒,现在是6时35分10秒(课件出示一个电子表),钟面显示的是什么时刻?(3时45分17秒。)

    (2)认识秒针。

    师:电子表可以计量秒,机械钟表也能计量秒(课件出示一个机械钟面)。钟面上计量秒的是什么针(秒针)? 哪根针是秒针?

    生1:最长的那根是秒针。

    生2:最细的是秒针。

生3:走得最快的是秒针。

    师:钟面上有1根针,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针(课件:秒针闪动并出示字

幕“秒针”)。

    2.认识时间单位“秒”。

  (1)认识1秒。

    师:秒针走1小格是多长时间?

    生:1秒。

    师:对1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板书:秒针走1小格是1秒。)

    (2)认识几秒。

    师:秒针从12走到1经过的时间是多少秒?

课件出示如下图:

    生1:秒针从12走到l是5秒。

    生::秒针走1大格就是5秒。

    师:秒针从12走到这儿经过的时间是多少秒?

    课件出示如下图:

    生1:秒针走1大格是5秒,秒针走了6大格,就是30秒;再加2秒也就是32秒。

    生2:秒针走半圈是30秒,再加2秒,也就是32秒。

    师:秒针从1走到3经过的时间是多少秒?

    课件出示如下图:

    生1:15秒。

    生2:不对,不对,秒针是从1走到3,不是从12走到3,所以经过的时间是10秒。

    生3:秒针走了2大格是10秒。

    生4:对,经过的时间是10秒。

    师:真聪明!孩子们也来拨拨钟吧!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每人拨一次秒针。其余的小朋友注意观察,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经过了多少秒?(小组活动:拨钟、认钟。)

    师:谁愿意在实物展示台上来拨一拨,请全班同学认一认。

    生.:一边拨秒针,一边问:“秒针从12走到8是多少秒?

  学生齐答:40秒。

  生2:一边拨秒针,一边问:“秒针从3走到8是多少秒?

  学生齐答:25秒。

  (3)体验1秒有多长。

  师:我们知道秒针走l小格是1秒。1秒有多长呢?(播放课件:钟面上秒针走1小格,同时发出“嗒”一声。)谁来学一学秒针走动时发出的声音?

    生:“嗒”。

    师:时钟“嗒”的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想一想,你能在1秒钟之内做一个什么动作?

生:我可以拍1次手。

师:1秒钟真的可以拍1次手吗?看着钟面试—试。(播放课件:秒针走动。学生看着钟面,尝试1秒钟拍一次手。)

    师:1秒钟你还能做什么?

    生:我可以跺1下脚。

    师:试试看!

    师:1秒钟你还能做什么?

    生:我可以说1个字。

    师:试试看,行吗?

    生:行。

    师:1秒钟真的很短,但是时间就是由这样的1秒1秒积累起来的。我们来一起看一看,听一听(播放课件:秒针一边走,一边发出“嗒,嗒”的声音)。让我们跟着秒针走动的节奏点点头。(生按照秒针走动的节奏,一秒点一次头。)轻轻地数一数,1,2,

    师:谁能按照秒针走动的节奏数一数(学生数,师注意调控节奏)。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秒针走动的样子。(停顿数秒)轻轻地数,1,2,……

    (4)游戏:估计时间。

    师:孩子们真棒!小闹钟也想和你们做游戏了!(播放课件,小闹钟交待游戏规则:“小朋友们当你听见‘开始’,就把眼睛闭上。如果你认为10秒到了,就举起手并睁开眼睛看钟面,比一比谁是合格的小闹钟。”)准备,开始!

    (全班学生开始游戏,游戏结束后交流估计的方法。)

    师:虽然是第一次当小闹钟,可有的孩子闹得真准。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1:我一边打节拍,一边数。

    生2:我一边点头,一边数。

    生3:我在心里默数。

    师:孩子们都是用数的方法,按照什么节奏数呢?

    生:按照秒针走动的节奏数,这样才能闹得准。

    师:再来一次“15秒小闹钟”。

    生:全班开始游戏。(学生都在15秒左右举起手)。

    师:真能干!现在我要用毛笔写一个“秒”字,请你们估一估用了多长时间?

    生:一边看老师写字,一边估计时间,同时请一名学生用秒表计时。

    师:你们估计我写这个“秒”字.用了多少秒?

    生1:12秒。

    生2:9秒。

    生3:10秒。

    生4:11秒。

    师:实际用了多少秒?

    生:10秒。

    师:“估计”不可避免有误差.只要在一定的范围内都是可以的。

    3.探索“分”和“秒”的关系。

    师:我们知道秒针走1小格是1秒。想一想,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

    生1:60秒。

    生2:1分。

    师:秒针走1圈有的认为是60秒.有的认为是1分,到底是多少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观察“秒针走1圈.分针有什么变化?再想一想分和秒之间有什么关系?”

    播放课件:时钟走1分钟,学生观察并思考。

    师:请孩子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四人小组讨论。

    师:哪组先来汇报讨论的结果。

    生: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1圈:分针走1小格是1分,秒针走1圈是60秒;所以1分=60秒。

    师:孩子们都发现了“分针走1小格的同时秒针走了1圈。(板书:分针走了1小格秒针走1圈)分针走1小格是1分;(板书:1分)秒针走1圈是60秒;(板书:60秒)所以1分等于60秒,60秒等于1分”。(板书:1分=60秒)

  4.体验1分有多长。

  师:我们知道了1分=60秒.60秒也就是1分。那1分究竟有多长呢?我们来体验体验。请孩子们拿出题单,一分钟你能做多少道口算呢?

    (生做口算。)

    师:数一数,一分钟你做了多少道?

    生1:15道。

生2:18道。

生3:16道。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一分钟大约能算16道左右的口算题。1分钟还能做些什么呢?

    课件播放:一分钟可以踢25下毽子;可以从一层走到三层;可以画一个小朋友;可以从1写到20。

    [评析:新课教学分四个层次进行,以认识钟表为起点。随后根据钟面秒针走动情况认识时间单位“秒”。并采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体验1秒有多长,让他们切实建立秒的时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分与秒的关系,总结出分和秒之间的进率,最后体验1分的长度。新课教学以认识秒、建立秒的时间观念为中心,重点突出,进程流畅,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三、巩固应用,加深秒的认识

    1.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     

    师:生活中有关时间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你会选择正确的时间单位来表示吗?请拿出题单填一填。

    完成后集体订正。

  师:生活中有哪些时候是用“秒”来计量时间呢?

    生1:火箭发射前的倒计时是用秒来计量的。

    生2:红绿灯的时间是用秒来计量的。

    生3:微波炉热牛奶大约需要30秒。

    生4:电梯运行一层楼大约需要2-3秒。

    生5:跑50米大约需要10秒。

    2.体会秒的应用。

    师:孩子们很善于观察,火箭发射前的倒计时的确是用秒来计量的。2007年10月24日我们的祖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卫星,她叫什么?(嫦娥一号)对,“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她满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奔月梦想飞向了蓝天。我们来看看当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课件播放:发射“嫦娥一号”。)

    3.谁跑得快?

    师:赛跑的成绩是用秒来计量的。(课件播放:50米赛跑的情景。)

    师:50米比赛中,跑得最快的是几号?

    生:3号。     

    师:为什么不是1号跑得最快?

    生:都是跑50米,用的时间最少跑得就快,所以是l号跑得最快。

    4.估一估。

    师:红绿灯的时间也是用秒来计量。(课件播放:马路上红绿灯以及计时器)

    师:当我准备过马路的时候,正好遇见了红灯.我要等多久才能通过呢?

  学生齐答:60秒。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计时器上显示的是“60”就是60秒。

  师:对,这里的60就表示60秒,也就是1分钟。1分钟后我要过马路了,请你们估一估人行绿灯亮了多长时间?

    (生估时。)

  师:人行绿灯亮了多长时间?

  生1:18秒。

  生2:21秒。

  生3:20秒。

  生4:20秒。

  师:实际时间是20秒。

  5.欣赏。

  师:经过紧张的学习,我们来休息一会儿。(课件播放:《鸟瞰新重庆》30秒)我们休息了多长时间?

  生1:60秒。

  师:有这么长吗?

  生2:30秒。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我一边欣赏,一边数的。

  师:你随时随地都在关注时间,这种意识真是太好了!

  生3:我感觉用了30秒。

  师:你的时间观念非常强。实际休息了30秒。

  6.进一步感受1秒的价值。

  播放课件,师相应进行解说:

    (1)世界上最快的飞机1秒钟大约可以飞行2600米,坐在这样的飞机上才能真正体会什么叫一眨眼就不见了。

    (2)三峡水电站1秒钟大约可以发电2700千瓦/时.相当于大约300户家庭1个月的用电量。

    (3)2006年中国1秒大约产值67万元。用这笔钱大约可以捐助1000名失学儿童。

    (4)在男篮世锦赛上,中国运动员王士鹏在最后1秒投进了一个三分球,将中国队成功地带入了八强。

    (5)中国飞人刘翔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世界记录,而他与第二名之间的差距还不足1秒。

    师:孩子们都在为1秒而惊叹,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1:时间多么宝贵,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它。

    生2:我们要争分夺秒,分秒必争。

    生3: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

    生4: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要珍惜时间。

    [评析:课堂练习紧紧围绕加深秒的认识而展开,练习目的明确、形式多样、素材新颖,既有填时间单位秒,用秒作单位估计时间长短,又有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有对1秒的价值的感受。这些练习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秒的理解.而且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渗透了情感教育。]

    五、全课小结,梳理归纳

    师:孩子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收获吗?有些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计量很短的时间可以用秒作单位。

    生2:我认识了秒针,它是钟面上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一根针。

    生3:我知道了分和秒之间的关系:1分=60秒。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时间单位——秒,知道了60秒=1分,并且还感受到1秒钟很短。是啊,1秒的确很短,但是它却非常重要,我们要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总评: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并体现出以下突出特点。

    1.在新课引入环节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景,该环节对后面新知识的学习起到了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2.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新年钟声前的倒计时,电子钟表和机械钟表、马路上的红绿灯等素材去认识秒,利用生活经验去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时问。

    3.强化学生对1秒时间观念的建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去感受1秒有多长,切实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4.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钟面上的时刻和拔钟面秒针等活动,自主探索秒与分的进率,感受1秒和几秒的长短;另一方面又高度重视学生的小组讨论与交流。教学较好地体现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反映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

    5.关注学生对1秒的价值的感受。无论是新课教学环节,还是课堂练习部分,都设计了旨在引导学生感受1秒的价值的内容,这既可以促进学生加深秒的认识,又便于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落实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13: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