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2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年级下册《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下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9: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用自身的话或自身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同学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公开课教案】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到公园或其他名胜古迹游玩,有没有注意到在树杆上、竹子上、柱子上和墙壁上有些什么东西?
  同学说出“某某到此一游”……
  2、师:是啊,在公共场所,这是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可不能做呀。可是在古代,这却是发表作品的一条途径呢。古代的酒楼、驿站、寺院等地,大多有一处粉刷不错的墙壁,专供文人墨客题咏留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宋代诗人苏轼留在一座寺院的墙壁上的。(板书课题)
  3、大家看课题,对照文中的注释,谁来跟我们说一下课题的意思呢?
  同学回答。
  4、师:大家说得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发表在寺院的古诗说了些什么。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庐山的风景录像。看了这段录像,大家对庐山有怎样的印象?
  同学说出“庐山真雄伟”、“山峰连绵不时、高低起伏”……
  2、师:大家观察仔细,说得不错。我们再来看看作者眼里的庐山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请大家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试着翻译,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同学反复自由诵读,划词语。
  3、同学用自身的话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说出来。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教师配乐诵读,同学考虑:作者是站在一个地方来观察庐山的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同学回答:
  从“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可以看出诗人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
  3、师:“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思大家都了解,可是,谁能明白这种现象呢?请大家伸出自身的手掌,从正面和侧面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同学照做,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会看到不同的模样。教师引导同学明白该诗句的意思。
  4、同学想象“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画面。
  5、分组讨论下面几个问题,然后交流:
  ⑴ 庐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
  ⑵ 从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大家想想看,怎样才干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⑶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1、师:这么富有哲理的一首古诗,我们是不是应当把它背诵下来呢?背诵的诀窍就是多读,在读的时候,要掌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的朗读方法。如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但也要读出起伏;“真”、“只”要读重音。
  2、分组竞赛背诵古诗。
  3、誊写古诗,提醒同学要书写正确、规范。然后试着默写课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9:07:00 | 只看该作者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2
  
  年级:四年级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课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九课《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同学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同学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同学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同学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同学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同学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同学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赞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假如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依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志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同学)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假如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同学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方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局部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需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同学交流学习效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同学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同学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考虑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局部——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局部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局部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同学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局部)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身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需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
                              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9:07:00 | 只看该作者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3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 庐 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身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掌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原本面目,只因为自身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局部。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同学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同学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假如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同学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和: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0 09: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