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当“呆若木鸡”中学老师随笔日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23 16:56: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当“呆若木鸡”中学老师随笔日志
  “呆若木鸡”现多解释为呆头呆脑,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若细细究其归初的本意,倒能看出很多道道来。读《傅老师讲庄子》才知“呆若木鸡”一词出自《庄子·达生》篇,我们现在更多的倾向于把它作贬义解,殊不知其本意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治学的智慧。窥得一二,也会有醍醐灌顶之效。
  原文并不长,现引用于此。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影。”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从中不难看出,纪渻子训练斗鸡经过了四个阶段:一是虚张声势,全靠意气;二是随外而动,伺机反应;三是目光锐利,盛气凌人;四是德行圆满,无动于衷。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前面三个阶段都不适于去斗鸡竞赛呢?按理意气用事,会沉稳不足,发挥失利。那在伺机反应与盛气凌人阶段已经是训练有素,实力非常了。为何时机还不到呢?究其缘由,不是外在的实力问题,而是个人修行的问题。前三个阶段都表现得急于求成,求功心切。对外在的对象关注远超过内在的神若淡定。这样即便暂时获得斗鸡的成功,也不会持续长久。那么,庄子写这则寓言的用意何在呢?笔者一介教师,不敢枉加揣测其蕴含的真正精髓。但细细琢磨,掠得一丝的智慧启示也欣慰至极。
  我想,呆若木鸡不是真呆,看似呆气有余,不善好斗,实际上是不动声色、修炼圆满。以鸡喻人,君不见很多人义气用事,逞一时之能,急于表现自己的才能。或一味作口舌之争,努力从言语上战胜别人。表面上咄咄逼人、气势汹汹,实际上自身的实力及修行并非让人望而却步。即便表面上赢得了胜利,实际上无形当中已降低了自身的份量。真正的武林高手是不会过于的锋芒毕露,而是从容淡定间凝聚于全身的一股气,让人望其心虚,闻风而逃。颇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之神奇。凡辈如我,难抵此佳境,但换个角度看,“呆若木鸡”启示我:一是成任何事都要学习与磨练。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唯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抵达完善境界。二是学习处世要静心淡定,不作义气之争和无谓之争。三是注重收敛内省,而不是发制于外,争强好胜,成一时之功。尤其是读书求知,不可急于求成、求立竿见影之效,更不可卖弄学问,好为人师。而是要守得住宁静,观照内心,反省不足,常思常进,亦步亦趋,如此才能日臻完善。
  忆年少时,常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优异而洋洋得意过,甚至活在长辈及乡亲们的美誉声中。一时间争强好胜,处处争先。在小学初中倒能名列前茅,怎知步入高中,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强中更有强中手。一时的心理落差带来的失挫感让自己无所适从,直至徘徊,彷徨转而最后承认现实,尽力面对。如果那时就能学当“呆若木鸡”,沉静淡然,或许早已释然。不过,现至而立之年,平心静气虽不能完全达到,但意气风发逊色许多。生命内在涌动的自然之道在逐步教我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张泾中学 胡小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13 02: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