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65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和课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8: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同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同学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沛凸显网络优势,让同学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同学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置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同学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同学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同学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一起来背一背。
二、师生共品:
1、导语:杨万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样?让我们进入专题学习网站,打开古诗,去读一读杨万里笔下的西湖。
2、同学试读古诗,指名同学读,从字音、停顿、节奏方面评,让同学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律来。(齐读)
3、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关于这首诗,哪些字和词你不大明白?
4、不明白的地方网络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已经明白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验证一下,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好,同学们借助网络,去把这首诗的意思弄清楚、想明白。
5、同学上网学习。
6、能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吗?我们从题目开始。诗的一二两句是什么意思?三四两句的意思谁来说?(关键词的点拨:终究、四时、接天、无穷、映日、别样)
7、自身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8、知道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同学自身读;
9、指名读,评价:(先让同学评)更顺畅了;越听越有味道了。
10、明白了诗的意思仅仅是得了诗的皮毛,我们知道,古人写诗讲究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学诗就应该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同学们想不想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好,我们继续!
11、同学们轻轻读这首诗,想想:六月的西湖跟其他时候有些什么不同?
12、闭上眼睛想一想,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
13、教师引导:满湖都是荷花,挤挤挨挨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眼前是一片碧绿,远处还是一片碧绿,这绿色还在不停地向前伸展着,似乎要把整个西湖变成它的世界。你瞧,无尽的绿色中夹杂着耀眼的红色,朵朵荷花正在旭日中开放,有了阳光和荷叶的烘托,片片花瓣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14、同学们,你们说,这六月的荷花美不美?这六月的西湖美不美?怪不得诗中杨万里不写送林子方,而要写这满湖的荷花!
15、让我们再去读这首诗,读出对六月西湖荷花的深深眷恋!(读、评)
16、六月的西湖,因为有了荷花而独具魅力;六月的荷花,也因为有了这首诗而倍增娇艳!让我们依次点击“画说诗境”和“西湖视频”,去感受六月西湖的独特魅力!
17、看好了吗?此时此刻,对六月的西湖、六月的荷花,你最想说什么?
18、如此美的景色,如此美的诗句,需要我们一品再品,一读再读,戴上耳机,对着网页上的配乐美读,我们也去美美地读这首诗!
三、快乐自学:
1、导语:借助网络,同学们学得深入,读得动情,老师相信大家完全可以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方法自身学习《六月二十七月望湖楼醉书》,对自身有没有信心?
2、好,打开“快乐自学”,先看“学法引路”,指名读。刚才我们就是分这三步走的,同学们依照这样的方法快乐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同学自学;
4、同学自学结束,指名同学读古诗。
5、在线测试、自评导航;
6、大屏幕出示全体同学做题的正确率,讲评错误率高的题目。
四、对比赏读:
1、这两首诗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哪里不一样?同学轻声读这两首诗;
2、考虑、交流;
3、既然有如此的不同,我们就应该读出它们的不同来,自身试着读一读。
4、指名读,让同学说两首诗读法上的不同,再读;
5、到“音乐选择”中自身配上合适的音乐读一读,配乐诵读。
6、同学浏览网页上对两处名句的赏析。
五、结束全课:
西湖的美,美在自然,美在韵致;古诗的美,美在精巧,美在韵律。西湖,她就是一首诗,一首美丽动人、令人回味悠长的诗。在“更多资源”中还有关于西湖的诗词、传说、风味等,我们在课后可以去查阅。西湖这首诗,有待于我们每个人去慢慢品,细细品。
网络支持正好处,语文教学花更红
——《古诗两首》语文网络课整合点论述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赵 龙(226600)
小学语文的教学,因为学科自身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充溢着朗朗的读书味、静静的考虑味和融融的对话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计算机已经可以从简单的辅助教学发展到支撑我们的学科教学。对于语文学科,网络平台可以让同学查阅资料、朗读考虑、品词析句、互动交流······可以说,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正向我们扑面而来!
《古诗两首》(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包括了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怎样进行基于网络教室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现古诗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在充沛研读教材、分析同学和考虑网络利弊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几点作为本课的整合点:
一、根据诗文的特点,用网络引拨同学逐步感悟:
在古诗的教学中,理解和感悟是关键。在出现诗文的同时,我配插进相关而丰富的资料,有诗人的介绍,有关键词的意思,还有了解性的常识等等。让同学根据自身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自主查阅,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明白古诗的大意。这种集中性的出现和翻页式的查阅,简单并不复杂,覆盖面广又易于操作。
对于古诗情境的体悟,如何让网络平台中丰富而鲜活的图片、视频更好地启发同学想象与体验,走进诗中的境界?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过早出现会“先入为主”,对同学的想象和感受提前抑制,禁锢他们的思维。我让同学先根据诗句闭上眼睛,想象“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此时,同学的想象根在文本,想象的主动权在他自身手中,他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感受和理解进行独具个性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同学利用网络平台看“画说诗境”,观“西湖视频”,证明自身的猜测,强化自身的感知,丰富自身的体验。此时,这些教学环节的进行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自然是充沛遵循同学认知规律的必定,也是教学程序合理推进的必定。
二、运用方法的迁移,让网络引领同学循法自得:
在短短一节课中,带领同学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和是不可能的事。对于《古诗两首》,一节课教两首诗,要么急急忙忙难免蜻蜓点水浮于外表,要么按部就班可时间有限只得作罢。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考虑到网络教学的优势,抓住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大胆地将两首古诗并到一节课来教。一首精讲,提炼学法;还有一首放手自学,让同学利用网络平台循法自得,形成能力。在指导自学时,先是“学法引路”,接下来是与“师生共品”板块里相似的理解与品悟的学习程序,供同学按步进行学习。
放手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为了让教师明白也为了让同学自身清楚这段时间的自学效果,在网络平台中我设置了“自评导航”板块,“自评导航”主要由题目组成,按“读书——理解——赏析”有层次地进行编排。同学自学结束,在网上提交练习答案,专题学习网站实时给同学反馈评判结果。没有全部答对的同学,可以根据反馈结果的指引,重新考虑后再做再提交直至全部答对。在这里,智能化的评价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轻轻点拨,默默鼓励,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利用大屏幕显示出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全班同学答题情况的统计,对其中正确率较低的题目进行和时地讲解与点拨。这样的实时互动、反馈是平时的教学无法实现的,给组织同学进行有效的自学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三、进行后续的延展,用网络引导同学形成习惯:
短短的一节课,带领同学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和是不可能的事。怎么办,那只能进行后续的延展,告诉同学,这节课仅仅是一个开始。《古诗两首》的网络平台在“更多资源”的栏目下有 “西湖诗词”、“西湖传说”、“西湖风味”以和互联网上有关“西湖”和“西湖诗词”的网址,利用这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资源激发同学后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让同学们在课后按课上学习古诗的方法用“百度”、“google”、“爱问”等搜索引擎去搜寻资料,查阅图片,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古诗......
如此,当我们的同学面对一个课题,以后即使是离开课堂、老师和学校,他们也能够利用网络去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这样的意识,这样的习惯现在我们就应该用网络课去引导、去培养、去激发,让同学更新学习理念,认识网络学习的无限魅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8:48:00 | 只看该作者

《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2
教材透视]
《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两首古诗都描写了西子湖畔夏日的景象。古诗格律整齐,文字优美,诗句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其中《望湖楼醉书》生动地记叙了夏天西湖景色的变幻,表示了景物的动态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诗中没说送别,则显示了夏天西湖荷花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下的美丽,是诗人通过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的一首脍炙人口诗篇。
[设计思路]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需建立在每个同学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同学自身的知识建构以和多元认识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动身点。要真正理解古诗,就应设法使同学入境,让同学和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课程规范中所要求的:“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这样,同学 才干把古诗读写真切,理解得更透彻,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情感的熏陶。
签于上述认识,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同学的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同学,尊重同学的自主选择,重视同学的独特体验,有效地组织同学进行小组学习达到资源共享,追求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化,努力锺炼语言,诗化课堂,以情感为线,语言为链,建立起同学、教师、文本三者的和谐对话,使同学双方都能在充溢诗意的课堂中一起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感受夏日西湖的自然美,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4、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诗,感受古诗的丰富力涵,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
以“情”为线索,以景为辅佐点,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难点]
教师对同学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反馈的调控。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到过西湖吗?了解西湖吗?西湖的哪些景色,令你记忆忧新,回味无穷?(指同学回答)
[设计意图:看似不经意的一问,链接了同学的记忆,勾连出大量的阅历和体验。电视、书本上或耳闻目睹的有关西湖的信息。纷纷踏来,交汇,共享,丰满同学的认知世界]。
2、师:是呀,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景色的诗很多,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两首宋朝诗人写的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西湖美景是怎样的?
二、初读古诗,引生入境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身读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望湖楼醉书》这二首诗,想想,这两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谈谈初读后的感受
小结:是呀,同在西子湖畔,不同的作者领略了六月时西湖不一样的风光,并写得独具特色。
[设计意图:初读是同学感受文本的重要环节,应舍得花时间让同学背文本读通顺。这是同学文本对话的第一个回合]
三、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早晨,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老师诵读古诗后,同学自由诵读古诗,达到琅琅上口,并且说说在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用自身的话描述一下。
[设计意图:以学定教,根据同学所描述的进行组织教学,体现同学教学的生成性]
3、放媒体欣赏:西湖荷花
①用一个词来形容怎样的荷花?或用你得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述这美丽的夏日之菏。放《荷花》录音(叶圣陶爷爷写的)
[设计意图:诗文整合,新旧知整合,课内外整合,激活同学的课外阅读积累,提高同学的人文素养]
4、师:一千年前的一个夏天,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随同友人刚刚走远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
师:非常投入地朗诵诗,生也听边看图。自由吟诵。
[设计意图:为同学创设了生动逼真的情境,调动了同学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同学表示欲望]
5、师:古人常以诗明志,以诗寄情。在诗句中,情感是线将语言的珠子串联起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诗人在六月的西湖畔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身刚才读到的是一份怎样的情?用最恰当的词表达出来。
同学反馈,自由读书,谈谈这份情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生读3次(请同学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设计意图:在同学已有的生活体验上建立起各自对古诗的最初理解,同时用自身的语言来置换诗句,对场景是进行描述,为同学发明了实践语言的机会。]
6、师:是呀,同学们感受到的这些都能在诗句的景物描写中得到印证。现在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诗句,在品读过程中,你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做个记号,然后向组内同学研讨,解决不了的,我们在课堂上一起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间的协作既达到了学习资源和效果共享,也使同学的问题更为集中更显出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导点拔就能实破同学们的瓶颈,使同学对古诗有更深刻的领悟而夺性化的见解。]
7、同学自由感悟,就问题互相研讨。
8、同学反馈、互相解疑、品读诗句。
9、诵诗咏诗情
①师:整首诗描写了西湖畔荷花的美丽,却又带着一丝淡淡的离愁,就让这悠扬的乐声,穿透时光的河流,把我们带到千年之前的西子湖畔,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真挚的明友之情,就让我们一起吟诵这首诗,重现千年前的这场送别。
(师生和着音乐,看着画面一起诵读古诗)
②回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充沛地感受了这文美、景美、情美之后的诵读,是一次提升了,声情融汇地读是积累,更是情的抒发。]
四、学习《望湖楼醉书》
1、导入:美丽的荷花固然为西湖增添了魅力,下边我们随着著名的诗人苏轼去领略一下,西湖边的另一种自然景象,看看作者在写诗中又流露出什么情感。
2、揭题,读题,释题。
简介“望湖楼”:望湖楼在西湖之滨,“登楼凭栏,取山形,岭碧波,借摩崖”天容水色绿净,楼阁内境中悬”,确为西湖名楼。
3、小组合作研究:
① 自由朗读诗歌,反复读,达到琅琅上口。
② 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
③ 想想诗中描绘了哪一种自然形象,从哪些诗句可见?任选其中一句或几句用朗读或自身的话来描绘。
[设计意图:同学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感,充沛尊重了同学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同学合作意识。]
4、反馈:
①“我找到了哪句”“我用……来描绘”
②教师适当点拨。
下雨前:“黑云翻墨”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
雨 中:“百雨跳珠乱入船”此时感受到了什么?(雨大)
生活中见到这样的暴雨吗?请用一个词来形容?
雨 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雨过天睛,你想到什么?体会诗人心境的舒畅。
[设计意图:尊重同学对语言的独特体验,挖掘字里行间蕴含的人文内涵。]
5、回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6、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是多么的神奇。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景象的动态美。四句短小精焊,富于音乐美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让我们通过读来读出自身内心的感受吧!
7、朗读:① 自由读 ② 指名读 ③ 指导读
④ 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儿,有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同学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8、配乐吟诵。
五、回归整体
1、学完了两首诗,夏日西湖的自然景观,如雨后空气,清新自然,沁人心脾。诗人以高招的笔法:写景抒情,寓情于景,让我们再次高呼:“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找准诗中的契合点,进行概语、总结、回归、使整堂课的结构回归一个“圆”。]
2、配乐齐读两首古诗
六、总结延伸
1、总结: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所能领略到的也只是古诗的点滴魅力,但是,我们通过自身的解读感受到的是属于我们每个人自身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是我们在这堂课中最大的所得。我想和同学们说的是,文学的大门永远向是喜好它的人们敞开的,原同学们都能在更多的诗歌、阅读中获得美的体验。
[设计意图:课堂之外天地宽,让每个同学对诗歌作品的独特体验延续到课外,让他们在更广泛地学习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获得心灵的丰盈,才是诗歌教学的真正目的。]
2、同学自身设计作业: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背写夏天的诗。
[设计意图:把代表教师至高权力的“安排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同学,真正把同学当作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同学还有选择作业的权力和自由,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照顾了同学的个性差别,同学自身设计作业的五花八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各种学科知识间的整合,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8:48:00 | 只看该作者

《古诗两首》课后反思3
翻开23课,静静看着,发现两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有着许多内在的联系:它们都是写西湖的,一个是疾风骤雨下的西湖,瞬息万变;一个是艳阳下的西湖,浓彩艳丽。两首诗为我们营造了多姿多彩的西湖,将我们拉到了西湖边,在浓郁的西湖文化里感受西湖,品味诗词,可谓诗情画意。于是决定将这两首古诗相结合教学、品析。
在释题之后,我让同学先看图,比较两幅图的不同,同学很快发现了差别,了解到诗人同样写西湖,一个写出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色,表示诗人的赞赏之意;另一个则写出了莲叶荷花一望无际和亭亭玉立的形态,红绿相映,写足了西湖的美景,表示了诗人的热爱之情。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发明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战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同学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同学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鼓励同学积累相关的诗词,同学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便会渐渐地厚重起来。于是,“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便成为同学的积累拓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作文网友  发表于 2010-5-22 16:31:00
j,j;uyjuy'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11: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