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隆之谜》公开课教案1
今天,支教的吴老师和教导处的刘主任来听我的课,我执教了《克隆之谜》第一课时,大致把课堂记录如下:
师:同学们,通过《梦园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两课的学习,相信你们一定对科学充溢了好奇,对生活充溢了幻想。带着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科学的殿堂,去研讨有关克隆的话题。(板书:7 克隆之谜)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读)读了课题之后,同学们想提出什么疑问呢?
生:什么是克隆? 生:这个谜是什么样的?
师:同学们很会提问题,这是个什么样的谜呢?请打开到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读一读,看看哪一个词最能表达谜的特点?(生自由读)
生:奇妙。
师:谁理解奇妙这个词?
生:奇特美妙。
师:这谜奇特美妙在哪儿呢?请同学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阅读时请记住老师的殷殷嘱咐:不动笔墨不读书,并且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课堂,张明珠同学问“凡此种种”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告之。)
师:文章读熟了吗?
生:读熟了。(他们高喊。)
师:那老师要看看你们和生字交没交上朋友,(出示生字)谁来读?(生1读得很通畅)
师: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个字的读音呢?
生1:我想提醒同学们不要把“饲”读成“sī”。
师:是的,我们平常总会说“sī养”。
师:还有谁想读呢?(举起好多小手,让薛换玲来读,也很流畅。并提醒同学们注意不要把“例”读“列”)。
师:那让我们开一节小火车来读一读这几个生字,从哪呢?(同学们齐刷刷举起小手)从庄须宝开始吧,(这一列有好几个拼音不是太好,庄须宝开始读了,张口就把“例”读“列”,同学们笑了,纠正他的读音,他居然还是迫不和待地连读了两个“列”,同学们高喊:“例”,我也连忙打园场说是受了薛换玲的误导。这下庄须宝才把这个字读准了,过了一关。接下来几个同学没有读错。)
师:同学们刚才读课文过程中有哪些词语让你感兴趣?找出来读一读,并把理解的意思说一说。(几个同学分别找出不同的词语来读,有的解释了其意思。)
师:那老师也找出了一些词语(出示词语),请同学们来读一读。看看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提出来我们一起研讨。(同学们读词语,李萌同学提问;“微生物”是什么意思?王学路同学解释:是很小的物体,用显微镜才干看见。我进行了补充说明:微生物就是形体微小,构造简单的生物的总称,这些生物用显微镜才干看见,比方,细菌、感冒病毒等。)
师:生字和词语是阅读的助手,同学们已经有了这些助手,能把课文读流畅吗?(同学们齐喊:能。)
师:哪请一个小组长找四个组员来读课文的第一至四自然段,能邀请上老师吗?(李同锁这个组长指定了其它两个组员加上了我,我们这一组读得很认真,的确很流畅,连我也有点得意。)
师:我们组读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有信心超越我们吗?
生:有!
师:那第五小节谁来读?(李同娟同学来读这一节,她把几个地方读错了。)
师:同学们想为李同娟同学提点什么建议?(两名同学指出其错误。)
师:李同娟接受这个建议吗?
生:接受。
师:那你再重新把这一段读好,行吗?
生:行!(这一次,她读得好多了。)
师:第五至八自然段哪个小组来读呢?(又有三个同学自由组成的小组有序地读完这一大段,当然读书的水平并不比我们第一组差。于是也给了他们褒扬。)
师:同学们,让我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生高昂地读着。)
师:接下来,想让同学们读自身喜欢的自然段。(几个同学各自找了喜欢的段落来读。)
师:课文我们暂且就读到这里了,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从头到尾浏览课文,回答我们课前提出来的问题:1、克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2、这个谜的奇妙表示在哪些方面?(生浏览考虑)
生:克隆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繁衍后代。
生:克隆就像孙悟空拔把毫毛变成许多小孙悟空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还有谁来说说第二个问题呢?(没有同学举手,课堂一片恬静,最后王学路同学把问题回答出来了。)
师:或许同学们还没有真正地搞清这个问题或者说没有这概括水平。那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师:同学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生字还有问题吗?仔细观察一下,看哪个生字比较难写,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生提“薯”)
生:“薯”笔画较多,上下结构,注意把写紧凑。(我板书了“薯”,后让同学们在桌子上用手画画,接着在课本上描红这个“薯”字。随后用同样方法解决了几个难写的字。接下来让同学们练习了习字册。)
课堂困惑:
对于理清课文内容这一关(大体相当于分段,概述大意),在第一课时,我总不能很好地让同学们掌握,也许是一个县教研组长评课时的话语给了我心理暗示。他说:在第一课时,完全没有必要把分段、概述段意提出来,留在第二课时,在同学对文章熟悉的情况下来解决不是很好吗?于是,我平常的教学中,总不在第一课时提出这类问题。今天,我只是为了让课堂看上去更完善一点,才爆出了冷门。吴老师在课后交流时提出了这个问题,他的意见是这个问题可以提出来,但要降低坡度,可以由老师直接告诉同学,哪些自然段意思相近,自成一体,可以分为一个大段,让同学再来读读,具体体会这一段的内容。我想,我会接受这个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去实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