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怎么求这个矿泉水瓶的容积?引导学生得出:倒置前水的体积+倒置后空气的体积=瓶子容积。 【设计意图】课本中的例题呈现如下, 例题是直接呈现转化方法的,我是想先屏蔽相关数据信息和方法,通过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来想办法解决,才有了对数学情境的改编,以期通过转化、观察、对比,让学生发现倒置前后两部分立体图形之间的相同点,沟通两部分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顺利地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分散了难点,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小组合作,测量计算。 (矿泉水瓶内直径为6cm) 教师:方法找到了,接下来能否正确求出瓶子的容积就看你们的了! (1)课件出示: 一个内直径是( )的瓶子里,水的高度是( ),把瓶盖拧紧倒置放平,无水部分是圆柱形,高度是( )。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测量时取整厘米数) (2)四人小组合作: A.组长安排好分工: 要量出所需数据,其他组员要监督好测量方法与结果是否正确,要按要求把题目填完整。 B.组内互相说一说:倒置前后哪两部分的体积不变? 矿泉水瓶的容积=( )+( )。 C.做好以上准备工作后,利用所得数据独立计算,再组内校对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大胆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在同伴的交流中拓展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 4.交流反馈。 教师巡查,选择矿泉水瓶中原有水高度分别6、7、8、9厘米的同学板演。 瓶中水高度为6厘米的: 3.14×(6÷2)2×6+3.14×(6÷2)2×13 =3.14×9×(6+13)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7厘米的: 3.14×(6÷2)2×7+3.14×(6÷2)2×12 =3.14×9×(7+12)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8厘米的: 3.14×(6÷2)2×8+3.14×(6÷2)2×11 =3.14×9×(8+11)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9厘米的: 3.14×(6÷2)2×9+3.14×(6÷2)2×10 =3.14×9×(9+10) ≈537(毫升)。 教师:出示某品牌矿泉水瓶的标签,上面写着净含量为550毫升,基本符合。 5.解答正确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小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转化方法,像这样不规则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转化为规则的立体图形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把本环节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碰到相似的问题也可同样利用转化的思想来解决。 (三)练习巩固,学以致用 1.数学书P27做一做。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说一说。 (3)交流反馈:重点交流如何转化,倒置后哪两部分体积不变? 求小明喝了多少水实际上是求矿泉水瓶上面无水部分的体积,这部分为不规则的立体图形。 将水瓶倒置后不规则容器转化成了圆柱:该圆柱体积=小明喝了的水。 3.14×(6÷2)2×10=282.6(毫升)。 2.输液100毫升,每分钟输2.5毫升,请观察第12分钟时吊瓶图像中的数据。问整个吊瓶的容积是多少毫升? (1)请学生计算,并反馈订正。 (2)反馈要点: 整个吊瓶容积=图像中空气部分的容积+还剩下液体的体积。 根据图象,可以得出在第12分钟吊瓶有80毫升是空的。 剩下液体的体积=100-2.5×12=70(毫升)。 即整个吊瓶容积=80+70=150(毫升)。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吊瓶问题引出,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图像提取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 ,既提升了所学知识,又关注了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