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9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年级下册《幸福在哪里》公开课教案和课后反思在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8: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幸福在哪里》公开课教案1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小诗
幸福是什么?我经常想……
我问森林,
森林说:“幸福就是不再听到树木被砍伐的声音。”
我问小草,
小草说:“幸福就是为大自然增添一抹绿意。”
我问蚂蚁,
蚂蚁说: “幸福就是搬到一块大糖果。”
我问妈妈,
妈妈说: “幸福就是我们一家人永不分离。”
我问同学,
同学说:“幸福就是结交一个好朋友。”
……
2、问同学们,你认为什么是幸福?
3、介绍作者
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保加利亚著名作家埃林彼林,从1909年开始,近40年的时间里,他为儿童写了许多书,由童话、寓言、短篇小说。他为小朋友们发明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那他认为什么是幸福,真正的幸福又在哪里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童话故事《幸福在哪里》,一起去寻找答案好吗?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考虑: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重点字掌握情况:“畜、辫”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那我们就按时间顺序把课文分成两局部,十年前一局部,十年后一局部
5、各局部主要讲什么?
三、入情入境,精读课文,领悟幸福的真谛。
(一)、学习第一局部,质疑,解疑重点研读三个牧童挖泉井的段落(4-5自然段)
1、对于第一局部你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要砌泉井,怎样砌的,结果如何)
2、分角色朗读
(介绍提示语,1、一个小朋友说:“我们来把泉水弄干 净好吗?”(前)2、“小朋友们,你们好!”她说,“我可以喝你们泉井里的水吗?”3、“好,就这么办!”他的两个朋友愉快地响应了。(后)4、“我就留在村子里,我认为幸福就在这里。”(无)在课文第一局部找出对话的提示语都属于以上哪种情况)
过渡:三个牧童在智慧孩子的引领之下要去寻找幸福,那他们找没找到幸福呢?下面让我们默读课文第二局部
(二)、学习第二局部
1、默读考虑:三个小朋友各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在书上作批注。(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2、三个牧童都找到了属于自身的幸福,此时此刻,他们该有多么骄傲、自豪,下面让我们再来自豪的读读他们说的话。
3、介绍劳动者资料
实际生活中就有许多默默无闻却为社会为人类做着有益劳动的人,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收集了相关的资料,谁愿意和同学们分享你的资料?
4、在生活中,你做过哪些事情会有幸福的感受呢?生汇报,
老师小结:我都听到了,你们的话已经证实:你们领悟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好,就让我们大声地对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们说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对那些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们说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对那些想寻找幸福却又迷失方向的人们说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5、(课件出示风景图片)这些风景迷人吗,也学十年前三个牧童的无心插柳会使那片森林变得比这来要漂亮。出示第20自然段,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四、教师小结
课文中三个牧童通过劳动寻找到了幸福,领略了幸福是用自身的双手辛勤劳动,做对人类有益的事情。是啊,只要我们肯于付出,就一定会拥有幸福。这时,你可能会问,怎样才干持久的拥有幸福?让我来告诉你,只要认真对待生活中的每件小事,珍惜身边所有的人,给予他人协助,自身感到快乐,你就能持久的拥有幸福。
五、仿写课前出示的小诗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想你对幸福一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课前老师带来的那首小诗,请你试着仿写几句,把你此时此刻的感受记录下来,好吗?
同学们写的真好,那现在就让我给你们的小诗加个结尾:哦,我终于明白了,幸福就是——他人幸福,我就幸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8:31:00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在哪里》公开课教案2
教材分析
   《幸福在哪里》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了三个牧童把一口喷泉挖成一口泉井,得到了智慧孩子的祝福;十年后,通过他们自身的劳动,亲身找到了幸福的事,说明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同学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2、学习本课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合作扮演课文内容。理解智慧的孩子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培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同学: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对幸福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时 2课时
  板书设计
               幸福在那里
               三个牧童
               寻找幸福
               幸福的含义
           幸福在对人类有益的活动中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审题入手,设疑激趣。
   1、板书“幸福”,什么是幸福?你有过幸福的感受吗?
     板书“在哪里”,幸福在哪里?怎样才干得到真正的幸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找寻其中的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出示生字词,检查同学预习情况。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分别找出写三个牧童童年挖泉井的经历和十年以后他们再次相聚经历的相应段落。
  三、入情入境,精读课文,领悟幸福的真谛。
  (一)课文的前19个自然段向我们展示了三个牧童挖泉井的经历,指导同学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语言、动作、神情和智慧的孩子说的话中领悟幸福在哪里。
   1、自读这局部内容:
     读懂了什么?把读不懂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2、重点研读三个牧童挖泉井的段落(1-5自然段)
     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
     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愉快,高兴极了,心满意足)
     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浑浊的泉水变成了清洁透明、清澈的、如同镜子一般的泉水)
   3、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从文中的6-19自然段中找寻答案。
     ①朗读小朋友们说的话“我们把它弄干净了,就是供大家喝的”,领会其中的意思。
     ②出示智慧孩子的话。
      从“代表……代表……代表……代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智慧孩子是这么说的,你会怎么对牧童说呢?请用四个“代表”说一句话。
   4、回归整体,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经历中,领悟到幸福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学习下文。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你了解到什么?
  二、课文的后14个自然段向我们再现了十年后,他们再次相聚的经历,放手让同学用心读书,从人物的话语中领悟幸福的真谛。
   1、三个小朋友分手后,各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
     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
   2、出示智慧的孩子的话。
    ①理解“领悟”一词的含义。
    ②结合三个小朋友的经历理解“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3、分角色朗读此局部,感受三个青年的幸福经历。
     [点评:以上设计,紧紧围绕着小朋友们十年前、十年后的生活经历,从具体的语言、动作、神情中,引导同学明白“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层层深入,恰到好处。]
  四、拓展交流,情感延伸。
   1、合作扮演课文内容。
   2、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联系亲身经历谈谈自身对幸福的理解。
   3、出示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同学交流谈感受。
     举例:“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身自身也是幸福的——马克思”
        “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身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发明出来的——高尔基”
    激发兴趣,畅所欲言
    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字眼,提和幸福,对于同学来说,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可幸福在哪里,怎样才干得到真正的幸福?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无形中激起了同学读书找寻答案的兴趣。
    文中自然段颇多,为便于同学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同学理清文章脉络,是非常必要的。
    分别找出写三个牧童童年挖泉井的经历和十年以后他们再次相聚经历的相应段落。
    指导同学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语言、动作、神情和智慧的孩子说的话中领悟幸福在哪里。
    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愉快,高兴极了,心满意足)
    放手让同学用心读书,从人物的话语中领悟幸福的真谛。
    联系亲身经历谈谈自身对幸福的理解。
    出示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同学交流谈感受。
    学文后,让同学在一起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一起的拥有中,细心地回味着“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作业设计
   1.规范地书写生字。
   2.完成基础练习中的题目。
  课后反思
  学文后,让同学在一起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一起的拥有中,细心地回味着“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从而,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教育同学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劳动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8:31:00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在哪里》公开课教案3
教材分析
   《幸福在哪里》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了三个牧童把一口喷泉挖成一口泉井,得到了智慧孩子的祝福;十年后,通过他们自身的劳动,亲身找到了幸福的事,说明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同学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2、学习本课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合作扮演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同学: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对幸福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时 2课时
  板书设计
                幸福在那里
         幸福在对人类有益的活动中
           工人、农民、医生、清洁工、建筑师等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小故事:《手尖上的幸福》
   1、故事中的小女孩用一双孱弱的小手描画出了动人的幸福,生活中的你幸福吗?你有过幸福的感受吗?
   2、你曾感受过怎样的幸福?
   3、幸福在哪里?我们怎样能找到幸福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找寻其中的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出示生字词,检查同学预习情况。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入情入境,精读课文,领悟幸福的真谛。
  (一)指读文章最后一局部----幸福就在于对人类有益的劳动中。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二)、三个小朋友分手后,各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
    1、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
      为什么说他们的劳动是有益的?
    2、出示智慧的孩子的话。
     ①理解“领悟”一词的含义。
     ②结合三个小朋友的经历理解“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3、分角色朗读此局部,感受三个青年的幸福经历。
  四、在这之前,小朋友们也做了好事,为什么就没有体会到幸福呢?
   1、自读这局部内容:
     读懂了什么?把读不懂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2、重点研读三个牧童挖泉井的段落(1-5自然段)
     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
     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愉快,高兴极了,心满意足)
     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浑浊的泉水变成了清洁透明、清澈的、如同镜子一般的泉水)
   3、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从文中的6-19自然段中找寻答案。
    ①朗读小朋友们说的话“我们把它弄干净了,就是供大家喝的”,领会其中的意思。
    ②出示智慧孩子的话。
  五、回归整体,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经历中,领悟到幸福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课文的后14个自然段向我们再现了十年后,他们再次相聚的经历,放手让同学用心读书,从人物的话语中领悟幸福的真谛。
    [点评:以上设计,紧紧围绕着小朋友们十年前、十年后的生活经历,从具体的语言、动作、神情中,引导同学明白“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层层深入,恰到好处。]
  六、合作扮演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说说你与家长交流的“幸福是什么?”
   1、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2、爸爸妈妈眼中的幸福是什么?
     儿女的长大
     依据贴心的关怀
     下班后我们送上的一杯热茶
     我们优秀的学习成果
   3、你眼中的幸福是什么呢?
   4、这些幸福是从何而来?
   5、出示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同学交流谈感受。
     举例:“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身自身也是幸福的——马克思”
        “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身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发明出来的——高尔基”
     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直入文章主要内容
     学文后,让同学在一起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一起的拥有中,细心地回味着“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从而,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教育同学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劳动的目的。
  作业设计
   1.规范地书写生字。
   2.完成基础练习中的题目。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时由谈话引入,激发同学考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文章语句,联系自身的生活实践,理解幸福的含义,教育同学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4 05: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