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格物致知的教育启示
在如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虚无主义兴盛的今天,人心不古,士风日下。教育也越来越偏离其最初的本真,欺骗与功利色彩充斥其中,实用技术与智慧大势盛行。其实,真正的教育应自然朴素,顺性而为。怎样让教育“拔乱反正”?愚以为要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育之路中找到方向,必然要使教育回归到原点。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得到一些启示,其中“格物致知”的精神与思想犹为重要。
“格物致知”一词源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它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后经不同历史时期的名儒研究与诠释,至今仍难穷尽其博大意境。笔者对古典思想向来敬畏,自感没有发言权。好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因内心抵挡不住其精神清凉的诱惑,所以禁不住将其比照教育随心而语,哪怕有一丝触类旁通也欣慰。
据《现代汉语词典》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而传统思想中对此研究的我颇推崇南宋朱熹的观点:“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古今对照,不难得知认识事物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更需要抛根究底的意识,若能穷尽其理,“通达至极”更为佳境。我观现今教育,缺少的就是虔诚的教育情怀,缺少真正的思考与探究精神,更难产生自然而朴素的教育智慧与思想。那么,“格物致知”对教育有哪些启示呢?
首先,教师应该正其心,心诚则灵。教师的责任与使命让教师必须以真诚为首要原则。真诚必须是发自内心,求真求诚。它拒绝欺骗与矫情,以真求知求教,以诚待生待学。课堂教学与育人“真诚“为先,不要含糊不清,不要故弄玄虚,更不能以假乱真。要将真的知识、方法、技能、情感引入学生心灵。从教师修身来说,要真心诚意地投身教育,守得住淡泊与清静。如此,才有可能生发朴素的教育愿景,求得真诚的事物之理。
其次,教师应正其智,智而则深。教师的专业成长必然需要教育智慧作引领与支撑。赵宪宇老师在《教育的智慧》一文中指出:“朴素的教育智慧是什么?就是不要矫饰,不要浮躁。也不要把智慧弄得太技术化了,其实智慧是一种心理,是一种能力和素质。”用它来给教育智慧正名形象妥贴。正其智就是需要教师不要唯技术是瞻,不要矫情掩饰,不要过于急功近利,要有长期的积淀。如此才能形成如赵老师所言的心理、能力和素质。那教育智慧从哪来?除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更需要向学生学习。因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赵宪宇老师也指出:“真的教育智慧,是让学生产生智慧,是师生的共同智慧。”巧妙地诠释了只有实现教学相长,教学双赢,共同提升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教育智慧。这里的智慧其实来源于“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双向乃到多向对话交流活动。所以,求得教育智慧理应向学生学习。而虚怀若谷,真实无华必然是正其智的核心要素。
最后,教师要正其行,行而则远。身教重于言教,行动胜于空谈。教师应光明磊落,正直坦荡。要言行一致,所教所言最终更要见诸于行动。与学生交往,要身体力行,要以行动让学生默默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正为范就是此理。在教学知识上,要不止于教师传授多少,而要注重学生运用多少。只有在知中行,在行中知,知行统一,学生才能领会于心,所学知识才能举一反三,深入浅出。而且一定意义上“行”既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又是知识向能力乃至情感态度价值观过渡、升华的归宿。如此,师生才能迈得更稳更远。
“格物致知”蕴意无穷,对教育的启示非常深刻。教师只有正其心、正其智、正其行才能研究好学生之道,探得好万物之理,让教育真正向自然朴素的原点一步步靠近。
张泾中学 胡小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