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33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公开课教案精华欣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2: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本文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课文内容距同学生活较远,描写的事件中感情变化细腻,课文的主体局部描述了《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文章字里行间表示了贝多芬卓越的才气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是读懂本文的基础,充沛读好文章的主体局部――描述贝多芬演奏《月光曲》的段落,理解《月光曲》所表达的内容、意境和感情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抓住重点段落,想像《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4.认识本课11个生字,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会正确书写并能正确运用本课写字表中要求写的11个字。
   5.集体创作班歌。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同学读书欲望
    1.让同学根据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贝多芬。(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2.教师小结或简介贝多芬生平及音乐创作。
     [点评:充沛利用课程资源, 激发同学的阅读激情,培养同学收集资料的习惯。]
     过渡语:贝多芬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月光曲》(板书课题)(播放《月光曲》片段)提问:听了乐曲,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就题提问,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同学提问。同学可能会提出:《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月光曲》表示的是怎样的景象?贝多芬为什么创作月光曲?……(老师依据同学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点评:问题是发生学习的起点。鼓励同学从题目入手,发现问题,调动起同学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同学整体掌握课文内容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2.在同学提问后,同桌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每个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协助的问题。
     [点评: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同学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让同学从理解课文的角度去筛选问题,教同学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
    3.同桌,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不需统一问题,确保同学个性化阅读,但均需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带着问题自读自悟,一边读一边考虑,一边根据自身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让同学自身去进行阅读实践,自身去感受、考虑,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同桌交流。
    6.个别提问。
  (三)细读课文,探究创作原因
    1.独立阅读。理出全文层次,找出重点局部。
     (1)读: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2)说:同桌说一说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特定环境中,创作出《月光曲》的;
     (3)思: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贝多芬能创作出《月光曲》?
     (4)悟:《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总结出创作原因,说说《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
    3.鼓励同学根据描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的有关内容,大胆设计板书并交流。
    4.全班交流。在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启发想像(在同学说出原因后,想像贝多芬会怎样想?) 
     [点评:倡议同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读、说、思、悟、议,设计板书内容等项活动,培养同学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重点品读,体会乐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
    1.默读第5~10自然段,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与同桌互读)
     仔细品读文中对表达中心很重要的重点词句。如难以理解的词句,个人先联系上下文和通篇内容多读、多思、多悟,然后跟同桌交流。真正有难度的,教师要做必要的指点乃至讲解,如:“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路旁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来”“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播放《月光曲》录音。
    2.配乐范读,同学边听边想像画面。
     [点评:在同学深入探究,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过程,知道了作品的内容,充沛体验了作品中的意境、人物的情感后,去欣赏《月光曲》,促使同学与音乐家和文章作者的情感交融。]
    3.引导同学用多种形式表达对《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的理解。(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作画,描述……)
     [点评:珍视同学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同学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小朋友表达阅读收获和展示才气创设机会。]
  (五)配乐朗读,感受感情变化
    1.自由朗读,揣测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2.师生配乐朗读,感受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表达自身的情感。
     (1)同桌互读、交流。
     (2)教师范读、指导。
     (3)配乐轻声读课文(自由读)。
     (4)指名配乐朗读,全体感悟。
  (六)自主学习生字
    同学根据汉字的特点和自身喜欢的方式,将本课的生字编成练习题自身做或和同学交换做,做完后,同桌或小组交换检查。
    [点评: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就要激发同学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同学发明主动参与和表示的机会。放手让同学大胆设计实践与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同学主动、合作学习的激情。]
  (七)课外延伸,集体创作班歌
    结合“初显身手”组织同学集体创作班歌。
    1.依据“笔下生花”设计的内容互相交流,组织大家选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曲子。
    2.讨论确立班歌主题。
    3.小组合作填词。
    4.汇报演唱。
    5.评选最佳作词和最佳演唱者。
     [点评:同学在教师引导下学完了课文,懂得了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是人们从心田流淌出来的歌。在配乐朗读全文后,每一位认真学习的同学都会心潮澎湃,激情满怀。都将沉溺在《月光曲》那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此时,组织同学创作班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案例点评
   1.重视情感调动。《课标》指出:“应让同学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也是同学、教师与文本中的人物和作者之间情感的碰撞与交融。同学在阅读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和思想变化,均以丰满的激情为基础。要确保同学的阅读质量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需想方设法调动起同学阅读的积极性,并不时激发同学的情感投入。
   2.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同学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问题是创新的开端。要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需注重培养同学的问题意识,让同学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参与学习;带着问题去读书、思维、探究、交流,我们就应培养同学这样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3.重视学法引导与培养。要使同学从“读会”到“会读”,必需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设计引导同学从课题入手,整体掌握课文内容,理清层次找重点,抓住重点品读体味,鼓励同学设计板书,设计作业,具体有形地对同学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实践。
   4.注意同学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通篇设计在突出以读为主的学习活动的同时,十分注意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综合素养的整体形成。让同学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说、思、悟、写,进行全方位的语文实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2:20:00 | 只看该作者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芬、券、盲、纯、汹。
  2.新词:幽静、熟练、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3.重点段:第8、9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同学不只要学习贝多芬的卓越才气,更要学习他的善良和爱心。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主要通过抓重点段落,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括的意思来解决。
  三、课时布置
  三课时
  四、教学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后设计的考虑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自学重点段,讨论、交流分辨事物和联想。
  (三)观察幻灯片,发挥想象,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朗读)。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2.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本文写的是一个传说,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放录音《月光曲》。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板书课题。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
  (2)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3)新词:
  幽静:偏僻、清静。
  熟练: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溺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4)质疑问难,教师点拨。(简介贝多芬)
  3.配乐朗读或范读课文,同学自悟。
  (1)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再读课文,想想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局部。
  本文可分两局部:
  第一段(1)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段(2-10)传说。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找同学读传说局部,按传说的起因、经过、结果把第二局部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局部可分三层:
  第一层(2)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3—9)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10)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体会创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齐读课文,考虑:从这一段中你学懂了什么?(学懂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了解到作家生活的年代,引出《月光曲》的传说。)
  (2)学习第二段。
  ①指名读第一、二层,考虑回答:
  a.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a.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只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②出示幻灯片:阅读重点段第8、9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a.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联系?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讨论、交流、点拨提高:
  a.贝多芬看到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还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这些都是他看到的实在事物。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月光曲》。他弹的是由他看到的实在事物发生的联想。因为茅屋里的一切和穷兄妹俩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喜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按起琴键来。他用乐曲把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了。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些都是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发生的联想。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惊涛骇浪的大海。”这是皮鞋匠从妹妹的表情中发生的联想。因为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③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注意体现出穷兄妹俩不同的语气,盲姑娘与贝多芬的不同语气。例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不同语气,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盲姑娘懂事地抚慰哥哥以及贝多芬说明来意时诚实、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认出自身的深深激动等,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三)课堂练习
  1.找出八、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在事物,哪是由实际事物发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在书上。
  2.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感情的变化过程。(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贝多芬被盲姑娘所感动,即兴弹奏《月光曲》,抒发自身遇到知音而激动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局部第三层。
  2.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齐读指名读)
  (2)说说文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际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发生的联想。
  2.学习第二局部第三层。
  (1)齐读第10自然段。
  (2)默读、考虑:
  ①穷兄妹俩完全被音乐陶醉了,想想他们会是什么样子?(打出幻灯片,让同学仔细观察图,启发同学想象,用一段流利的话把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表达出来。)
  (一阵风把茅屋里的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大海,在月光照耀下惊涛骇浪、向岸边涌过来、涌过来……兄妹俩如痴如醉,深深地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感染,贝多芬曲终人去,他们居然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②此时的贝多芬又怎样?情感有了什么变化?
  (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月光曲》记录了下来。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异常激动,他要把《月光曲》记录下来的心情也非常急切。)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要把兄妹俩被琴声陶醉、贝多芬异常激动的语气读出来。)
  (3)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让同学依据板书快速浏览全文,然后讨论、交流。)
  本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示了贝多芬卓越的才气,表达了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大自然的热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演奏带,让同学边听边进入情境,展开丰富的联想。)
  (1)整篇课文应该用徐缓、抒情的基调读。
  (2)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的内容: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用舒缓的语气读;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用逐渐增强、有曲折的语气读;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了,这时用高昂激越的语气读。
  可以齐读、指名读,反复练习,掌握好语气、感情。必要时教师示范读,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4.指导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师引读:一阵风……。月光……,茅屋里的一切……,显得……。贝多芬望了望……,借着……,按起……。教师打出幻灯片,同学根据老师的指点,边观察边练习背诵。)
  (教师引读:皮鞋匠……。他好像……,月亮……。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忽然,海面上……,……。被月光照得雪亮的……,……皮鞋匠看昏……,月光正照在……。照着她……。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同学闭目想象画面,想象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展开的联想,看到月光下的妹妹发生的联想,达到背诵。)
  (教师引读: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他……,花了……,把刚才弹的曲子——……。这段主要写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怎样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去干什么了?这样,同学很轻松地达到背诵。)
  (三)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在写作上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谈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发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读出文中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发生的联想,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涌过来。她仿佛也看到了,……惊涛骇浪的大海。这样写就把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对大自然的爱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用一段话写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并展开联想。(例文见作业三)
  六、安排作业
  1.誊写生字、新词。
  2.背诵、默写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阅读短文,说说哪些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发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出来。
  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我坐在汽车上,雾钻进车厢。路边的树木只能看出个黑影子,分辨不出是什么树。我的脑海里忽然展现一个奇特的想法:瞧,这云雾弥漫的情景不正像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吗?我们在这山雾中穿行,不正是在腾云驾雾吗?要是去寻访九天仙女,不知能否找到?再瞧瞧我们乘坐的汽车,多像一艘舫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轮船,正劈风斩浪,奋勇向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2:20: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气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括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学时间:三课时
  公开课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你们听说过《月光曲》这一钢琴曲的名字,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吗?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怎样谱写成的吗?那么,我们就先来听一听《月光曲》,然后再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吧!(教师放《月光曲》请同学欣赏。)
  (二)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1.请同学默读课文,画下不认识的生字和词。
  (1)读准字音 qùn券
    这个字的声母是“q”,不是“j”,特别注意引导同学读准字音。
  (2)记住字形。
  生字中,有两个字的字形容易写错,我们可以这样指导同学。
  “券”,下半局部是“刀”,我们可以这样记:
  

  “盲”,上半部是死亡的“亡”字,“亡”是丢失的意思,眼睛丢失了,不就瞎了,成了盲人了吗?所以“亡”不要写成“云”。
  (3)理解字义。
  课文中有的词语,同学理解起来不容易,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让同学记忆。
  例如:
  ①通过查资料或查字典记住词语。
  莱茵河:西欧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奥、德、法、荷等国,全长1320公里,流域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
  ②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幽静、恬静、恬静
  这三个词语都有静的意思。但是,“幽静”比“恬静”更静,多用于形容环境、夜色等。如:清晨,学校十分幽静。
  恬静:恬静、宁静。
  恬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入场券:就是我们用来进入场地的票据。
  ④抓住重点字理解。
  入场券:抓住“券”,“券”就是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那么“入场券”,本课就是指听贝多芬演奏作入场凭证的纸片。
  ⑤有的词可以采用拆合法理解。
  水天相接:先解释“相接”,即“连接起来”。水天,就是水和天。把拆开的两个词合起来解释,就是水和天连接起来。
  微波粼粼: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波,微小的波浪。合起来解释为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2.教师引导同学学习生字词。
  3.请同学再读课文,看一看刚学过的生字记住了没有。
  4.出一个小小的练习,给同学做。
  (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   )       (   )             (   )
  券           熟练             惊涛骇浪
  (2)组词
  谱(   )        旅(   )        券(   )
  普(   )        旋(   )        卷(   )
  芬(   )        盲(   )        纯(   )
  粉(   )        育(   )        吨(   )
  汹(   )        涌(   )        陶(   )
  凶(   )        通(   )        淘(   )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同学自由读文,考虑: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同学可能一时还说不清楚,但是,我们必需引导同学围绕题目,扩展内容说清:课文主要记叙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2.引导同学分段。
  我们看看课文主要记叙了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那么请同学默读课文,看一看哪几个自然段介绍的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呢?画下来。
  那么,这篇课文怎么分段呢?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至结尾。
  3.同学按分好的段读文,读熟。
  (四)安排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考虑课后考虑·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气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所写的事实和联想。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考虑:
  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①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②有一首曲子叫《月光曲》。
  ③下面一段将介绍有关《月光曲》的传说。
  ④这是一种倒叙的开头写法。
  2.练习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至结尾)。
  1.这一段,可以用同学提问的方法来学习。
  同学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我们以同学的问题贯穿整个段落的学习中。
  (1)贝多芬为什么会给一位盲姑娘弹曲子?(我们引导同学看书,从书中找答案。)
  请同学默读2、3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
  (同学默读后,要找同学分别读这两段。怎么理解的,就怎样读出来;然后用自身的语言回答。)
  ①贝多芬虽然是个音乐家,但是他并没有脱离群众。他能在演出的间歇到小镇上走一走,正是有这样的行动,才干与兄妹俩相识。
  ②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A.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身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B.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方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
  C.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
  (可出示投影片,请同学选择。)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
  a.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   )
  b.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你别在意。(   )
  c.姑娘在抚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   )
  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2)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给姑娘听?
  请同学读姑娘的话,体会。
  “弹得多熟练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熟练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自己,才干把自身创作的曲子表示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3)为什么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可以请同学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的恬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恬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干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假如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无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4)《月光曲》的内容是什么?
  请同学仔细读下面这段话,让同学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请用“——”和“

”分别表示出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惊涛骇浪的大海。”
  同学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其余局部是哥哥听着琴声而发生的联想。
  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引导同学体会出:
  ①贝多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是带着感情创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静心地听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样一个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着月光,听着乐曲展开了联想。
  ③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懂音乐。又在自身清贫的家中迎来了著名的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她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的。哥哥非常了解自身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就知道了妹妹已听懂了音乐的内容,已被这音乐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2.练习朗读。
  (三)老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已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你们通过自身提问,自身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了全文,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下面,我们就带着感情,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指导同学朗读。
  第一处: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在读兄妹俩的对话时要注意,哥哥的话要带有痛楚的心情读,因为妹妹那么爱音乐,而自身却满足不了她,这该是多么难过的事情,所以读的时候要略低沉些,慢些。
  妹妹的话,虽然说得不在意,很轻松,但是,要把妹妹那种乖巧、懂事的意思读出来。因为妹妹懂得哥哥的心,她为自身说的一句话而引来了哥哥的痛苦而感到不安,但为了抚慰哥哥,她说只不过随便说说。这个地方要带着一种不安的心情,读得轻松一些。
  第二处: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这句话,是在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后走进茅屋时说的。贝多芬被兄妹俩的对话所深深感动,他很诚实地,心甘情愿地为兄妹俩弹琴,所以读的时候要诚实,语调坚定、肯定,降下来。
  第三处: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练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吧?”
  因为姑娘说话时很激动,她没有想到贝多芬会来到她家,更没有想到贝多芬会给自身弹琴,所以语调要高昂一些。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练啊!感情多深哪!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2:21:00 | 只看该作者

就是贝多芬吧?


  第四处:她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这一段是借作者的联想,记叙《月光曲》的内容,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曲子的变化。海面平静时,我们要读得舒缓些;海面上刮起大风,巨浪涌来时,要读得快些,声调高些。
  (四)安排作业。
  1.熟读课文。
  2.练习字词。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总结全文,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
  (二)复习生字词,练习用“幽静”造句。
  (三)练习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总结全文,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
  三、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请同学读文,考虑以下问题。
  (1)通过学习文章,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局部内容的?
  (2)自由读文,想一想贝多芬是怎样一个人?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①复习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②同学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③教师订正。
  (贝多芬是一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复习字词,练习用“幽静”造句。
  1.听写字词。
  2.指导用“幽静”造句。
  要想用词造句,就必需做到:
  (1)理解词义。
  幽静:幽深寂静。
  (2)弄清是什么性质的词,常作句子什么成分。“幽静”是形容词,一般可作谓语或定语。例如:这里的环境很幽静。
  我们需要生活在幽静的环境中。
  (3)明确所造句子要表达什么意思。
  3.同学造句。
  (三)指导背诵。
  同学已对课文有了深刻的了解,我们可采用打投影片、填空的形式协助同学背诵。另外可让同学先背喜欢的句子,然后再背其它句子。或者采用小组互助的形式背诵。
  (四)安排作业。
  做课后作业题第4、5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2:21:00 | 只看该作者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本文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课文内容距同学生活较远,描写的事件中感情变化细腻,课文的主体局部描述了《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文章字里行间表示了贝多芬卓越的才气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是读懂本文的基础,充沛读好文章的主体局部――描述贝多芬演奏《月光曲》的段落,理解《月光曲》所表达的内容、意境和感情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抓住重点段落,想像《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4.认识本课11个生字,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会正确书写并能正确运用本课写字表中要求写的11个字。
   5.集体创作班歌。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同学读书欲望
    1.让同学根据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贝多芬。(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2.教师小结或简介贝多芬生平及音乐创作。
     [点评:充沛利用课程资源, 激发同学的阅读激情,培养同学收集资料的习惯。]
     过渡语:贝多芬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月光曲》(板书课题)(播放《月光曲》片段)提问:听了乐曲,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就题提问,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同学提问。同学可能会提出:《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月光曲》表示的是怎样的景象?贝多芬为什么创作月光曲?……(老师依据同学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点评:问题是发生学习的起点。鼓励同学从题目入手,发现问题,调动起同学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同学整体掌握课文内容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2.在同学提问后,同桌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每个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协助的问题。
     [点评: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同学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让同学从理解课文的角度去筛选问题,教同学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
    3.同桌,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不需统一问题,确保同学个性化阅读,但均需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带着问题自读自悟,一边读一边考虑,一边根据自身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让同学自身去进行阅读实践,自身去感受、考虑,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同桌交流。
    6.个别提问。
  (三)细读课文,探究创作原因
    1.独立阅读。理出全文层次,找出重点局部。
     (1)读: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2)说:同桌说一说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特定环境中,创作出《月光曲》的;
     (3)思: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贝多芬能创作出《月光曲》?
     (4)悟:《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总结出创作原因,说说《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
    3.鼓励同学根据描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的有关内容,大胆设计板书并交流。
    4.全班交流。在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启发想像(在同学说出原因后,想像贝多芬会怎样想?) 
     [点评:倡议同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读、说、思、悟、议,设计板书内容等项活动,培养同学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重点品读,体会乐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
    1.默读第5~10自然段,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与同桌互读)
     仔细品读文中对表达中心很重要的重点词句。如难以理解的词句,个人先联系上下文和通篇内容多读、多思、多悟,然后跟同桌交流。真正有难度的,教师要做必要的指点乃至讲解,如:“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路旁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来”“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播放《月光曲》录音。
    2.配乐范读,同学边听边想像画面。
     [点评:在同学深入探究,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过程,知道了作品的内容,充沛体验了作品中的意境、人物的情感后,去欣赏《月光曲》,促使同学与音乐家和文章作者的情感交融。]
    3.引导同学用多种形式表达对《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的理解。(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作画,描述……)
     [点评:珍视同学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同学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小朋友表达阅读收获和展示才气创设机会。]
  (五)配乐朗读,感受感情变化
    1.自由朗读,揣测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2.师生配乐朗读,感受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表达自身的情感。
     (1)同桌互读、交流。
     (2)教师范读、指导。
     (3)配乐轻声读课文(自由读)。
     (4)指名配乐朗读,全体感悟。
  (六)自主学习生字
    同学根据汉字的特点和自身喜欢的方式,将本课的生字编成练习题自身做或和同学交换做,做完后,同桌或小组交换检查。
    [点评: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就要激发同学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同学发明主动参与和表示的机会。放手让同学大胆设计实践与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同学主动、合作学习的激情。]
  (七)课外延伸,集体创作班歌
    结合“初显身手”组织同学集体创作班歌。
    1.依据“笔下生花”设计的内容互相交流,组织大家选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曲子。
    2.讨论确立班歌主题。
    3.小组合作填词。
    4.汇报演唱。
    5.评选最佳作词和最佳演唱者。
     [点评:同学在教师引导下学完了课文,懂得了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是人们从心田流淌出来的歌。在配乐朗读全文后,每一位认真学习的同学都会心潮澎湃,激情满怀。都将沉溺在《月光曲》那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此时,组织同学创作班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案例点评
   1.重视情感调动。《课标》指出:“应让同学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也是同学、教师与文本中的人物和作者之间情感的碰撞与交融。同学在阅读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和思想变化,均以丰满的激情为基础。要确保同学的阅读质量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需想方设法调动起同学阅读的积极性,并不时激发同学的情感投入。
   2.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同学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问题是创新的开端。要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需注重培养同学的问题意识,让同学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参与学习;带着问题去读书、思维、探究、交流,我们就应培养同学这样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3.重视学法引导与培养。要使同学从“读会”到“会读”,必需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设计引导同学从课题入手,整体掌握课文内容,理清层次找重点,抓住重点品读体味,鼓励同学设计板书,设计作业,具体有形地对同学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实践。
   4.注意同学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通篇设计在突出以读为主的学习活动的同时,十分注意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综合素养的整体形成。让同学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说、思、悟、写,进行全方位的语文实践。
    (评析:宁夏灵武市教研室吕玉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9: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