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3-31 11:54:00
|
只看该作者
《我站在铁索桥上》公开课教案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局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同学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由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同学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同学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同学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
同学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身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此时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同学结合图片展开自身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身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同学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发明,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局面。这里,对同学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同学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同学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同学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同学朗读,比方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第二课时
“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同学学习第2节诗。
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同学的实际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同学初步感知后,先自身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局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同学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
再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突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
“攀着、冒着、突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同学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同学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局部描写的内容与同学的实际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
同学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身的理解、自身的感受读。
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同学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同学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同学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3、课后欣赏。(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攀着 冒着 突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