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在《人民教育》上看到李镇西写朱永新的文章:《着眼于“最好”,着手于“可行”》,仅看文章的标题,我就被深深的吸引,对于一个教育人来说,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如何在教育梦想与教育现状间搭好桥梁?……这些问题,恐怕是教育能否进步、发展的关键了。
着眼于最好,这是每个人都会做的事情,每一个人都期待或梦想着自己的幸福。看看小学生的作文,孩子们梦想着长大后成为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科学家发明改变世界的技术,成为联合国秘书长让世界永远和平,成为亿万富翁投资教育让以后的孩子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孩子们的理想宏大,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想象。想象能否实现呢?从孩子的文章中看,他们根本没有把想象与现实联系起来,没有找到通向理想的桥梁,那么,理想也只能变成空想了。
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如此普遍呢?因为我们大人被“现实”所累,从内心深处认为孩子的这些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在批改作文,聆听孩子发言时,更多地关注着语言是否流畅,文字是否通顺、优美,从来没有认真倾听过孩子的内心声音,自然也不会帮助孩子寻找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实施路径,久而久之,孩子与理想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远,甚至,他们会失去兴趣,丧失拥有理想的能力。
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起点处总是人潮涌动,终点处却所剩无几。我们在鼓励孩子远眺未来时,为什么没有让他们关注眼下,让他们在规划梦想时,分析一下可行性,分析一下需要经过那些努力呢?
如果一个孩子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我们能不能给孩子分析一下作家需要那些素质?如社会责任感、敏锐的观察能力、坚强的毅力、独立思考能力、丰富的想像能力……能不能帮助孩子了解一下作家的生活,例如为了完成作品,每天要在电脑前工作十几个小时。
如果一个孩子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我们能不能追问一下孩子对哪一方面的研究感兴趣?能不能问问孩子对科学有哪些了解?能不能帮孩子分析一下从事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基础?
……
着眼于最好,着手于可行。这句话可以做为每个人的座右铭,帮我们理性地把理想与现实连接起来,不断努力,坚持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