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3-31 11:41:00
|
只看该作者
《和田的维吾尔》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小标题的含义及其作用,并从中找出它和文章主旨的关系;品读文中用来表示维吾尔人的优美准确的语言;体会作者对维吾尔人乐观豁达精神的由衷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小标题的内涵,品读文中用来表示维吾尔人的优美准确的语言。
2、难点:掌握小标题和文章主旨的关系。
【教学目标说明】
1、新疆的和田地区和维吾尔少数民族对于我们终年生活在上海的同学在感性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空白,因此很有必要使用一些感性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同学很好地进入教学情境中。对于文中关键性的词句的品读,分析有助于同学理解小标题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旨。
2、用小标题的方式来组织文章的众多资料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因此理解小标题的内涵与文章主旨的关系及其在资料组织上的作用是在教学中解决“长文短教”的有效突破点。
【教学准备】
维吾尔风情图片和民歌、同学朗读课文两遍。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新课导入
(预备铃时间播放维吾尔风情图片和维吾尔民歌《我们新疆好地方》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师:从刚才大家观看大屏幕专注的眼神,老师已经感受到了你们对新疆地区,新疆的维吾尔人浓厚的好奇心,你们想不想看看真正意义上的维吾尔
生:(齐声回答)想!
师:那么让我们赶快进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吧!请同学们把书本打开,翻到37页,《和田的维吾尔》。(PPT展示课题与沙漠背景)
二、初步感知
师:民间流行一种说法:真正的维吾尔在南疆,南疆的维吾尔在喀什与和田。喀什有维吾尔城市,和田有维吾尔乡村。在工业化进程加剧的今天,浑身披满塔克拉玛干大漠沙尘的和田维吾尔人给人展示的无疑是原装的“西域货”。你们同意这种说法么?
生:同意。
师:能不能说说你的理由。
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维吾尔人的民族特色也在渐渐消失,只有在最遥远的南疆农村和田地区,还坚持着浓郁的西域特色和维吾尔民族风情!
师:说得很好。刚才这位同学提到了“西域特色”,“维吾尔风情”,这是和田的维吾尔人的标志!假如现在让我们为和田的维吾尔人设计一张有浓郁的西域特色,维吾尔风情的明信片,你将选择哪些事物作为背景呢 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互相讨论一下。
(同学热烈讨论,教师参与个别组讨论,有的同学拿起笔来画。)
师: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我看到这位同学已经拿起笔来画了,你来谈谈你的设计方案好么。
生1:我要以广漠无边的沙漠作为背景,然后画上一两株盛开在沙土之中的迎风挺立的野花。
师:能不能说说你的设计意图。
生1:沙漠是和田的维吾尔人的生活环境,他们的生活离不开沙土,然而他们又像这野花一样乐观坚强!
师:(带头鼓掌)说得真棒!其他同学还有别的设想么。
生2:我想把维吾尔人载歌载舞的情景作为明信片的背景,因为维吾尔人能走路就能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
师:这位同学把文中的维吾尔谚语已经熟记在心了,真不错!还有人有别的创意么
生3:我打算把像花一样漂亮,像谜一样神秘的维族姑娘作为背景。
师:这位男同学对维族姑娘果然是情有独钟啊,能说说你的理由么?(全班哄堂大笑)
生3:这样能吸引更多人来和田旅游!(又一阵笑声)
师:大家的设计和老师的不约而同(PPT展示教师设计的明信片)我们都捕获到了沙土,花朵,谜,歌舞等事物,你们是在文章的什么地方很快发现这些事物的?
生全体:小标题。
师:谁能来为我们说说小标题的知识?
生4:行文中的小标题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横式结构与纵式结构。本文属于前者。它的作用是:
1、便于将资料分门别类地组织,多角度展示资料,表达主题,使行文条理清楚。
2、吸引读者,在通读之前对全文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更加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意图。
师:说得很好,你在哪里找到这些知识的?
生4:课后的学习建议。
师:这位同学预习得非常到位!不只熟读了课文连课后的学习建议也看得很仔细。刚才这位同学说小标题是对全文概括性的了解,那它必定具有简洁凝炼的特点。下面老师要求你们依照“和田的维吾尔人有着一样的”的句式来扩写标题。老师先拿第一个小标题的内容来给你们做一下示范。
三、研读文本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小标题中的这个“土”字。这里的“土”指的是那种土啊!
生全体:沙漠的尘土。
师:这些尘土和维吾尔人有什么联系么?
生5:维吾尔人每天都要清扫沙土,出门都要带防尘的面纱和花帽。
师:嗯,这是沙土给维吾尔人带来的麻烦,那沙土有没有给维吾尔人带来什么好处啊!
生6:文章第六第七节写道……
师:你能不能为大家朗读一下这两段?
生6:(朗读)。
师:维吾尔人的吃离不开沙土,穿也离不开沙土。可有一样和沙土有关的东西他们是不喜欢的,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生全体:沙尘暴。
师:在座的同学中有谁亲身经历过沙尘暴么?
生全体:没有。
师:对于我们这些生长在江南地区的人而言,沙尘暴的确难得一见,那大家想不想体验一下沙尘暴的威力?
生全体:想!
(播放沙尘暴视频录像。)
师:沙尘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7:震撼,恐惧。
师:那维吾尔人面对沙尘暴时是怎样的呢?
生8:文中写道“忽闻一阵马车飞奔,铜铃叮咚,车上一汉子嘶着沙哑的嗓子在迎风引吭。马车远去,风中的歌声仍在夜空中渺渺回荡……当时虽然我听不懂他在唱什么,但在这样可怕的夜中竟能听到这汉子如此热烈激昂的歌唱,真令我发现‘新大陆’似的惊奇进而肃然起敬。”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展现一下这位维族汉子特有的豪气和乐观,试着迎风引吭一下
生9:(仰身做出驾马车抽动皮鞭的姿势)驾!
师:吼两声吧 热烈激昂一点!
生9:啊!……(全班大笑)
师:看来他不知道该喊什么,大家来为他设计一句台词吧!
师:能不能引用高尔基在《海燕》这首诗中的一句诗啊!
生全体: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师:再有气势一点!
生全体: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师:很好,那这位同学你能不能稍作改动把这句话热烈激昂地嘶一遍啊!
生9:让沙尘暴来的更猛烈一些吧!
(师生全体为其出色的表示而鼓掌。)
师:维吾尔人吃土馕,在沙土上晒衣服,对着沙尘暴迎风引吭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呢
生10:我觉得他们很豪迈,很粗犷,非常热爱大自然。
师:能不能从文中圈划出表达这个意思的词句 旁边这位同学你来试一试好么。
生11:我找到了第三小节的“豪气与乐观”和最后一节的“热爱大漠,崇敬大地,眷恋沙土”。
师:由此我们已经可以完成第一个小标题的扩写:维吾尔人有着土一样的豪气,乐观,质朴,粗犷……
师:接下来大家能不能依照刚才老师教大家的思路在下面三个小标题的内容中圈划一些词语,这些词语既可以形容小标题中“花”,“迷”,“歌”的特点,同时也能形容维吾尔人的特点呢?给大家三分钟时间来圈划这些词语,然后我们交流讨论。
(同学圈划词语,教师随机指导。)
师:大家都放下了手中的笔,看来都已经胸有成竹了,这位同学你来扩写一下“花一样的维吾尔”这个标题。
生12:我在文中圈划了“美丽,幽香,情调,自信”这些词语,所以我将小标题扩写为:维吾尔人有着花一样的美丽,幽香,情调,自信。
师:大家说他扩写得好不好啊!
全体生:好!
师:我们为她鼓掌吧!
(掌声。)
师:下面谁来扩写“谜一样的维吾尔”这个标题。
生13:我在文中圈划了“不可思议,耐看”这些词语,所以我将小标题扩写为:维吾尔人有着谜一样的不可思议,耐看。
师:看来大家已经驾轻就熟了,最后一个小标题谁来扩写。
生14:我在文中圈划了“潇洒,豁达乐观”这些词语,所以我将小标题扩写为:维吾尔人有着歌一样的潇洒,豁达乐观。
四、深化主旨
师:刚才我们通过扩写小标题从四个方面来概括了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下面哪位同学能不能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呢
生15:生活在豁达乐观,载歌载舞之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句话中出现了一对反义词,是什么?
生全体:苦和甜。
师:这样使用矛盾么。
生16:不矛盾。因为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在沙土弥漫的自然环境中的确是苦的,然而他们凭着乐观豁达的精神,不只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更在这样的环境中,发明着美,用歌声和舞蹈来表示着美,所以,心里感觉是甜的,生活是美好的。
师:同学们想不想欣赏一段充溢浓郁西部特色维吾尔风情的歌舞扮演啊!
全体生:想!
(播放维吾尔歌舞视频录像。)
五、安排作业
师:在这载歌载舞的欢乐中,我们今天的这节语文课就要结束了,希望大家能带着维吾尔人一样的豪气与乐观去拥抱你们的生活!今天回家作业请大家完成一篇300字左右的随笔,题目是《维吾尔印象》。
六、课后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风俗世情”,要求同学要了解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感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域文化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田的维吾尔》一文在这些方面能和很好地凸现这一落实“生命教育”的情感价值目标。因此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将情感价值目标明确地锁定为“了解新疆和田的地域特色和维吾尔人的风俗习惯,体会作者对维吾尔人乐观豁达精神的由衷赞美之情。”
为了很好地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我在备课环节上花了很大的工夫。首先我把课型确定为多媒体课。为了让同学对和田维吾尔人“土”和“歌”的特点有一个更为直观强烈的印象,我在互联网上优秀了沙尘暴和维族歌舞的视频资料,在教学实践中也证明了同学面对这样强烈的视觉冲击很准确地掌握了和田维吾尔人“土”和“歌”的特点,并由此能感悟到和田人虽然生活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却仍然能坚持豁达乐观的精神的可贵。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效地创设了教学情景,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填补了同学对新疆这一陌生的异域地区的感性认识的空白。在预备铃的时间我播放《咱们新疆好地方》的音乐渲染氛围,并且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一组反映新疆和田地区风土人情的照片,力求让同学走进教室就融入今天的教学情景。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我也运用体悟的方法,让同学扮演维族汉子面对沙尘暴引吭高歌的情景,使同学亲身体验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很好地达成了生命教育的目的。最后,我通过随笔《维吾尔印象》让课上未畅所欲言的同学有机会表达自身的感受,做到了同学对文本理解的“一个都不能少”的结果,让每一个同学再次强化,升华对和田维吾尔人以苦为乐,苦中作乐的豁达乐观的精神的感悟。
应该说,这堂课我比较胜利地完成了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的手段也比较丰富,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