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0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3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1: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1
  《语文课程规范》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历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没有提到的。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同学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
  何为对话?《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是:① 两人或更多人的谈话。② 国际上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哲学意义上的对话,中国最早是老子阐释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即对立两极的相互作用,最后达到一种具有再生能力的和谐状态。文学意义上的对话,集中体现在巴赫金对话小说理论中,他认为:“对话性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文艺学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它自身便是一种发明历史的力量。”综上所述,对话有以下共性:首先,对话展开的前提是对话各方不能完全对立,有共通性。二是对话展开的条件是各方能互补、互促,对话各方具有平等性。三是对话的结果具有创新性。通过开放的对话,“重新建构、生成意义”,打破“二元对抗”的封闭状态。因此,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同学、文本在平等地位上发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同学发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
  “对话”成为语文教学必定的选择,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对话教学改变了保守阅读过程单向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关系。而对话教学是多向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交流,是生命主体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悟和融合。二是对话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改变了儿童作为工具、手段、奴隶的处境,使学习活动成为促进儿童言语和精神生长的一局部。三是对话教学顺应了开放教学的需要。开放教学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其他学科以及校外生活的沟通。这样,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权威被消解了。“对话”的实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交流,通过“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过程。
  对话有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一是师生之间的对话。首先,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语文课程规范》摒弃以教师为轴心,同学绝对服从教师的“教师中心论”,也不主张以同学为轴心,教师无原则迁就同学的“同学中心论”,认为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蹲下身来看小朋友”。其次,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这种对话是一种双向交流,双方是互相促进的。师生之间的互动依赖于三个技巧:“倾听”,倾听的目的是为了吸收,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倾听要充溢期待与耐心。“表达”,表达要有中心,有条理,有依据,还要注意表达的表情和语气。“应对”,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身的表达的内容和方法,灵活、迅速地处置偶发事件。另外,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有意义的。这种对话是一种启发,一种提高,是意义建构活动。我们应该做到四个“关键词”──“吸收”:能接纳对方的信息并转化为营养。“宽容”:容纳对方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考虑”师生各种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引发进一步考虑。“提升”: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促进新意义的生成。
  二是人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从根本上说,言语理解就是同学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过程,文本是一种语言,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对话”中,文本不时地向同学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通过这种“对话”,同学的“实际视界”与文本的历史视界不时融合,不时形成新的视界。这样,“对话”就成为同学与文本之间意义联系的纽带。在“对话”中,双方并不只是各自陈说自身的观点和见解,也不是由一方去消灭或征服对方,而是双方都会受到对方的影响,在同学和文本之间对某一个问题达到意义的认同和共识。
  在阅读教学中,要实现同学与言语作品的“对话”,首先,初读整体感知,巧妙选择话题。同学主动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藏设身处地感受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形式整体感知,感知文本的“语表层”。其次,熟读文本精思,自主领悟话题。要以学习文本的言语为本体,选择文本独特的言语形象、言语蕴含、言语情感、言语音韵、言语规律等有价值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通过对文本中的言语进行熟读精思,潜思体会,切己体察,含英咀华,自主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个性化的感悟。再次,研读探究交流,多元解读话题。文本作为言语作品,它是“言”和“意”的统一体。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同学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同学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案例】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给你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生:李大钊同志临危不惧。
  师:请你把你的话写在黑板上。
  生:李大钊同志特别爱国。
  生:李大钊很了不起,他很伟大!
  生:李大钊关心他的家人。
  (老师分别让同学把自身的感受写在黑板上。)
  (点评:黑板的“易主”,使同学一下子进入到了“自身是学习的主人”的角色。)
  师: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一同走近那段历史,去感悟李大钊同志的风采、形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书边考虑,并做批注。
  (同学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在书上圈画批注,写下自身的理解、感受和问题。)
  (点评:要留给同学充分的读书时间,感悟课文必需让同学自身“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师:我发现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身的读书感受,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好吗?
  生:读课文的第17节,我认为最能看出李大钊的临危不惧,“他没有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说明他已经受了苦刑,据我查阅的资料,敌人在这期间曾对他使用了“剥指甲”等酷刑。可是他仍坚持着“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他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师:你很细心,这是文章中的一个细节,被你发现了,读书就应该这样。对于这一局部谁还想说?
  生:(激动地)敌人实在是太残暴了。在电影、电视里,我以前看过这样镜头……李大钊真坚强!
  师:我理解你的心情。
  (点评:对话促发了同学的思维,促发了同学的灵感,师生心灵才相通,情感相融。)
  生:他见到自身的亲人,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可是他在敌人的恐吓下并没有慌乱,也没有因为见到自身的家人而激动,他仍用“安宁”“冷静”的表情感染他的家人,暗示他们要坚强。这都说明他非常爱自身的国家。
  师:他是我们党早期的开创人之一,他对革命有着必胜的信念。
  生:从课文的第7节中,我读出了李大钊的爱国之情。他把自身的平安问题已经置之度外,心里想的是国家。
  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手指着课本)咱们书上的这一张照片就是李大钊在他临刑前留下的,面对死亡,他是那样的平静,你们看,他那浓黑的眉毛下神情多么坦然。
  师:我要为你竖起大拇指,你的目光关注到了课文的插图,考虑的角度与众不同。你是怎么知道这张照片是李大钊临刑前留下的?
  生:我是在网上看到的。
  师:大家都来看看这幅照片,是不是这样?
  生:他的表情很坚定。
  生:我在咱们学校的宣传挂图里看到过这幅画,下面有他的一句话:“人生之最高理想,在于求达于真理”,他说的那句名言,我今天终于感受到了。
  师:处处留心皆学问呀!谢谢你把这句名言介绍给我们。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好不好?
  生:好!
  (同学齐读。)
  生:在李大钊被捕时,他“从容不迫”,“坚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说明他有胆识,心里已经有了被捕的准备。
  师:是呀,无论是被捕前还是被捕后,我们都能感受到李大钊那一份坚定的爱国热情和坚定信念。谁愿意读一读这一局部?
  (指名读,大家自由读。)
  生:李大钊不但爱自身的国家,他也爱他的亲人。父亲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给“我”讲解。
  师:这一次,父亲“含糊”地回答,使你想到了什么?
  生:局势很紧张。
  生:老师,在法庭上,我觉得课文里的“我”确实很机智、很勇敢!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你看,课文里几次提到敌人,都是那样的残酷。可是“我”却“骗”住了敌人,保住了哥哥。
  生:(急切地)我补充一句,当时的“我”很小,敌人这么凶狠,“我”都不怕,更能看出“我”勇敢、机智。
  师:课文重点回忆李大钊,为什么这里写了这么多“我”的事呢?
  (点评:高质量的对话离不开“点拨”,“点拨”的功用就在于“化难为易,引向深入”。)
  生:(兴奋地)我知道了。父亲在敌人面前是那样的“镇定”“冷静”,是父亲的行动影响了“我”。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
  师:读出问题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好呀,请讲。
  生:她哥哥是干什么的?
  师:你们说她哥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我”受父亲的影响,变得这么勇敢、机智,她的哥哥一定也受到父亲的影响,也会是一个搞革命的青年。
  师:有道理。不过关于她哥哥的事情,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阅一下资料。
  (点评: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生成的课堂信息有时会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她哥哥是什么样的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研讨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李大钊同志的形象。)
  师:课文最后“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此刻他的心里会想说些什么呢?此时无声胜有声。在那样的时刻,李大钊不能说,现在就让我们把他心中的话儿说出来吧!
  生:我的好孩子,你懂事了,你长大了。
  生:好小朋友,我很快就要被害了,你们一定要接着我的工作做下去。
  生:孩子,我为你感到自豪、感到欣慰!
  师:读书,就是要把自身融入书里。你们读进了书里。
  生:他的目光里充溢了希望!
  师:好!好一个“希望”的目光!
  (点评:对话式的课堂是师生情感、体验、生命的交流。一个“希望”的目光,包括了同学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让老师惊叹!这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相互间分享精神与幸福。)
  师:读书要读进去,还要能读出来。对于这篇课文谁还有自身的想法要说?
  (点评:读书要读进去,到字里里行间去品、去悟;还要读出来,从整体感受,跳出课文谈课文。)
  生:我课前在图书室里看了一篇文章,里面说李大钊是被军阀张作霖用绞刑绞死的,他们对李大钊“三绞处决”,为了延长李大钊的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
  师:(缄默)同学们,我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痛斥那些魔鬼,那些刽子手……此刻,我相信你们的心情会和我一样激动。请你们完整地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课文带给我们的深深回忆吧。
  (同学读全文。)
  师:读到这儿,你们对于课文又有了什么样的感受和见解,请你们再一次把它展示在黑板上。
  (同学踊跃上前,又写下“忠于职守”“坚强”等词汇。)
  师: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收集、阅读关于李大钊的文章,相信你们对他还会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
【评析】
  案例中,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对话,面对同学的见解,教师给予的是密切的关注,亲切的呵护,让“有益”的课堂生成的信息开出绚烂的花朵。教师充沛尊重同学的阅读感受,以学定教,尽管同学的发言是无序的,但这样的课堂犹如一首散文诗,形“散”却神“聚”!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引导同学在读书的实践中“学会读书”,这是为小朋友们的明天着想。让我们为小朋友们的发展“构建智慧”──读书的智慧,做人的智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1:41:00 | 只看该作者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后反思2
  语文课程规范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备课的过程中,我深入学习课程的基本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小同学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学的规律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重点突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
  教学实施过程中,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引导同学领悟、分析、指导运用“前后照应”以及“对比”的写作方法上。首先,在阅读分析李大钊同志被捕是这局部内容时,我引导同学自主阅读发现“敌人的凶残”与“李大钊的从容不迫”这一对比处,深入体会李大钊的镇定勇敢,感受对比写法的作用。其次,利用阎振三的再次出现,引出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通过同学反复地去读,自主感悟,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之后,再由同学独立找出文中出现的几处前后照应的句子,再读再体会。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这堂课的一个亮点。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同学对李大钊的了解,对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的感悟学习上。这一任务的完成,是通过以下环节实现的:1、课前音乐的播放,一曲二胡演奏的《血染的风采》很容易把同学带入本篇课文的情境中。2、教师激情的语言可以让同学投入到文本内容中去,自主阅读感悟给了同学考虑的空间,给了他们心与文本内容碰撞的过程。3、李大钊被绞刑后这局部,教师通过抑扬顿挫的范读,创设情景,激发同学对烈士的缅怀以及对敌人的恨。这些环节在实施过程中,都比较的顺利。
  课堂教学中,有预设,也有生成。本节课最后所生成的环节,也顺理成章。在教学最后环节收束之后,我结合同学实际学习情况,结合课文内容对同学进行革命保守教育,教育同学珍惜今天幸福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回的新生活,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这一环节,给了同学倾诉内心世界的机会,也训练了同学的口语表达的能力。
  这节课,让我最感欣慰的事,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技巧的学习领悟。在备课的过程中,我都在不停地反思、不停地考虑,怎样才干让课堂中的各个教学环节自然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呢?说起来,这还要感谢中心校开展的读书活动,是交汇在脑中的书中的理论知识以及各种教学案例给了我更多的启示。它让我在课堂中的导入和过渡也更显自然,不再呆板。也让我知道了过度环节的设计不一定要死扣课本,教师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进行文本内容的延伸和再发明。课前不时的反思让我豁然开朗,似乎感觉各种新奇的教学方法都向我涌来,这让我对今后的教学工作也更有信心了。
  反思是老师教学工作不时提高的阶梯,当我们认真准备一节课时,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了。由于这次配合我上课的不是自身的同学,对于同学的一些基本情况了解的不是很深入,就一直担心课堂教学的时间问题,结果导致课堂中同学阅读的机会减少了很多,这是课堂中最大的失误。课后,我一直在想,这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缺点,主要在于教师,教师必需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要不时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工作时紧张的心理总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失误。这次讲课,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认真细致地备课、反思,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
  各种教学技能、教学理论的获得,都是在不停的实践和不时的反思中提炼出来的。作为一线教师,课堂是我们的主战场,也是我们专业化生长的主阵地,即便是一个很细小的问题,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因为,这不单单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我们收获的时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1:41:00 | 只看该作者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后反思3
  本课师生能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的观点有所转变,能够在布置同学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自学方式及学习收获的调查、交流,以此培养同学自学意识和能力。对教材理解较好,并能发明性的使用教材,引导同学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淡化了对文本内容的细致分析,适量地增加了课外阅读内容。课堂上做到了面向全体,并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意了教师的评价与同学的评价相结合。本课能体现出同学是学习的主人。同学能深入理解本课的思想内容,受到情感熏陶,同学能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全过程,课堂上主动求知(质疑),学会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并主动运用。
  教师情感的投入在某些时机表示得不够充沛,对同学发言后的评价有时不够及时。阅读练习的时间稍短了一些。培养同学的各项能力、全面提高同学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7: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