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3-31 11:38:00
|
只看该作者
《跨越百年的美丽》课后反思3
《跨越百年的美丽》讲述了居里夫人完成放射性元素镭的伟大的科学发现的过程,表示了她献身科学、为人类造福、视名利如粪土的伟大人格魅力。文章字里行间含着作者对居里夫人的满腔赞誉、钦佩之情。我在备课时想力求通过引导同学理解、体会文章中深刻意含,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出同学的感悟和体会,进而真正明白“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上完《跨越百年的美丽》后,第一感觉就是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没能更好地调动起小朋友们情感。尽管教师很努力地用语言激励小朋友,但是感觉小朋友们一直很拘束,不能以轻松的状态面对课堂生活。仔细分析原因有三:
1、对同学的已有知识和情感感受能力估计缺乏。没能在小朋友们的情感发展区激励。
在刚刚开课的时候,想让小朋友们谈谈对课题的理解,没想到小朋友们一脸茫然,不知从何说起的样子,显然被我的问题问住了。耐心等待一段时间,仍然没有期待中的反应。只好自身将对课题的感受与小朋友们分享。试图暗示他们面对一个陌生的课题应该有自然发生疑问的习惯,即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这需要长期的熏陶和感染。
2、内容容量过大,仍然有想求完整的心态。所以没有给同学留更多时间阅读、考虑。
尽管一再告诫自身课堂节奏应该按着小朋友课堂的发展韵律来掌握,可是一到上课的时候就又犯了毛病。此刻更能感受老师们上公开课时的求全求美心态。可见某些形成的固有心智模式是很难改变的。之所以有这样的心态仍然是来自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明显高于同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仍然占据着我们的课堂,尽管对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理念有了深刻的认识,可是把这一理念转变到实践中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此的深刻认识,是上这节本课对于我而言极珍贵的价值。
如何创立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是目前需要更加深入探究的重点。前路漫漫,尚需不时思索。最关键是必需根植课堂,大胆实践,以研究的心态面对课堂教学的开放。
当然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也有几点自身感觉还算满意的:
1、和小朋友们交流的时候是用心地倾听小朋友的发言,并及时给予了评价。
2、在安排小朋友们自身阅读时,真正走近同学,了解他们的阅读感受。认真地观察了小朋友们边读边划下的句子,做到真正地了解小朋友们的也现状,然后有针对对性地请这些小朋友起来回答。给予他们充沛的鼓励和信心。这应该是关注学情的具体体现吧。
3、尽管小朋友们不能用丰富发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但是从他们的眼神里我感受到课堂内为他们展示的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美丽还是征服了小朋友们的心,他们让我感到了一种只能在心中意会而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的愤悱状态。假如在课堂上再多给一点具体的引导,再多给一点时间,让他们从容地考虑,从容地表达就更好了。很多习惯需要在一日一日的课堂学习中慢慢渗透的。
4、有一个课堂上的临时发挥觉得处置得较好。因为考虑时间的问题,出示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我没有主动去提问分析,而是让同学自身默读这段话,看看自身有什么疑问?果然小朋友们提出了文章的核心问题:“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原的追求,使玛丽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人生意义的发现是什么?
可以感受到小朋友们的思维开始在起火花了,只要给他们时间去考虑,智慧的火花就会绽放。其实只要顺着小朋友的这个问题让他们回到文中去细读课文答案就会自然出来。课堂上给小朋友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对同学思维品质的重要训练。
一节课总是有很多的遗憾,尽力而为,往理想里走,望美好里去。和小朋友们一起享受课堂生活的乐趣是我的追求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