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苏教版《半截蜡烛》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3篇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3-31 11:28
标题: 苏教版《半截蜡烛》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3篇



《半截蜡烛》公开课教案1
【说教材】
〖教材简析〗
  《半截蜡烛》是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十册第12课。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可分为四段。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相当细腻。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教学目标〗
  目标句有激励,导向功能,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五年级同学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2~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厄运”、“摇曳”、“镇定”等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小朋友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这些教学目标是在课堂中综合渗透完成的。
〖教学重点、难点〗
  从不脱离教材自身和同学的接受能力考虑,围绕课后练习题,确定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课时布置〗
  计划3课时完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同学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同学主动学习、发明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2、学法:
    引导同学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从读到思的学习方法。在读中抓关键词,体会人物心理,进一步考虑理解,教师适时点拨,同学细细揣测,突破难点。
【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
  1、激趣直接板书课题──半截蜡烛,同学质疑,你会想到什么?是不是会想:为什么会是半截蜡烛?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用呢?然后同学带着问题自读。简炼地概括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或含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人冷静地和德国军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维护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
  2、简单介绍二次大战:
    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需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同学从小了解善恶,了解历史。适当拓展了同学的知识面。
二、自学课文,及时反馈
  这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培养同学自学能力,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十分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及应用。
  1、检查生字词。
  2、检查朗读。
    指名同学逐段朗读,扫除字词障碍,协助同学理清文章思路,中间采用同学自评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同学体会课文语言的简练和准确。
    指导同学抓住人物活动的主要情节,围绕中心来归纳段落大意。
三、紧扣中心,重点体味
  教师先提出一个考虑题提纲挈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维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方法在跟敌人周旋?让同学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同学深入研读课文语言资料,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感知思想内容。
  教师相机板书:
一吹二端、外静内急
  “外静内急”,这不只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人跟三个德国军官的斗争方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整个法国人民的一种特有的斗争方式。
  “外静内急”,着急什么?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文章2、3、4自然段是重点段落,要着重让同学反复朗读,教师要引导同学抓住关键词来领悟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和勇敢。例如:从哪看出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冷静?同学通过浏览、默读找出“许多、始终放心不下、绝妙”等词语读出人物当时紧张却不慌乱的心理。
  大儿子杰克和小孩子与敌人的周旋以同学的学为主,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还是通过同学找出表示任务机智和勇敢的关键词来体会心理活动。圈画出动作、神情、语言的有关语句。通过指名读,赛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感受。
  板书:
镇定、勇敢、机智
  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
  学会合作,提高课堂实效,交流升华。
四、回归文章,课外延伸
  1、小节全文:
    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师要追问、生疑。引导小朋友再读。
    同学对人物的体验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更丰满了,更深入了;小朋友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小朋友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小朋友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方联系上下文,结合自身的生活,将自身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2、第三课时可让同学扮演课本剧,课前准备好,加深同学体会。
  3、续编故事: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假如被发现会出现什么情景?假如没有被发现又会出现什么情景?
    给同学自由思维的空间,说话的机会,提高同学的口语能力。
  4、作业:
    将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写的过程,不只仅是训练了小朋友的写作能力,也是小朋友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小朋友个性化体验得到充沛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小朋友的写作中教师也能发现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
【板书设计】
半截蜡烛
                镇定
         一吹二端
                勇敢
         外静内急
                机智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3-31 11:28

《半截蜡烛》公开课教案 2
师在学习课文前,组织同学默写词语:半截、蜡烛、绝密、绝妙,其中“绝密”“绝妙”
  师说意思,生根据意思写词语。
  师评点,强调“蜡”是“虫”旁,“绝密”的“密”是“山”字底。
  师:现在谁能说说,课文中的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说的时候尽量用上“绝密”“绝妙”这两个词语。
  生:这半截蜡烛藏有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这是伯诺德夫人想出的一个绝妙主意。
  生:伯诺德夫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将装有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了半截蜡烛里。
  师:你把“绝妙”放到了前面。同一个意思经常有不同的说法。那么,这个绝妙的主意就绝对安全、万无一失吗?
  生:不是
  师:快速默读课文,看看它存在着什么隐患。
  同学默读课文后交流
  师出示:“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师:这情报也许是自身部队的作战计划,也许是敌人的又一个阴谋行动。现在,蜡烛已经被敌人点燃!
  师引读万一蜡烛──
  生齐读: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
  师引读:这样──
  生齐读: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师: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便围绕着这半截蜡烛打响了──
  师播放课文3~7自然段配乐朗读录音。
  师:假如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概括自身听了这个故事的感受,你们选择哪个词?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惊险”。
  生:我选择“紧张”。
  师:换个角度再想想。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很“机智”。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很“冷静”。
  师:同学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身的体会。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惊险。请边默读边体会。
  生读书、体会
  师重点引导交流“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一句。
  师:“发出微弱的光”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蜡烛就要燃烧到金属管了,就要自动熄灭了。
  生:意味着秘密就要暴露了。
  生:意味着情报站就要遭到破坏。
  生:还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要结束了。
  师:同学们都很会读书,注意了联系上文考虑。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意味着……意味着……意味着……”?
  生答。
  师:能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此时的险情吗?
  生:千钧一发。
  生:危在旦夕。
  生:万分危急。
  师:火焰吞噬着蜡烛,也炙烤着伯诺德夫人的心。谁能读出当时的“险”呢?
  生朗读该句
  师指导用虚声表示险情,着重指导读好“微弱的光”“最可怕的东西”“提到了嗓子眼上”。
  师:面对险情,母子仨人各自想出了不同的方法与敌人周旋。看起来方法不一样,但“不一样”中是否也有着某些“一样”呢?默读课文,仔细想想。
  生:他们的目标一样,就是保住蜡烛。
  生:他们一家人的心情是一样的。
  师追问:怎么一样?
  生:他们当时心里都很着急。
  生:课文中说两个小朋友“脸色惨白”,“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这些都可以看出他们当时心里很紧张。
  师:他们的紧张心情表示在神情举止上了吗?默读课文,口头填空。
  出示: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伯诺德夫人 把蜡烛吹熄。
  在斗争的最后时刻,杰克___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___地坐待着。
  小孩子杰奎琳___地对德国人说完,得到同意后,____地端起烛台上楼去了。
  同学口头填空。
  师:看看他们仨人的表示,有一样的地方吗?
  生:他们都表示得很镇定,从容不迫。
  师:请选择一个人物说说。
  生:儿子杰克的表示给我的印象最深。读第5自然段描写杰克的句子杰克在自身的计谋没有实现的情况下,能够随机应变。尽管厄运即将来临,可他仍是那样“从容”,“默默地坐待着”,一点都没有反常的表示。
  师:杰克默默地坐待着什么“厄运”?请“瞻前顾后”考虑。
  生:杰克默默坐待的厄运是蜡烛熄灭,秘密暴露,情报站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很从容,“默默地坐待着”。教师指导朗读
  生:我特别欣赏小孩子杰奎琳。在当时那样紧张的情况下,她小小的年纪竟然表示得如此机智。
  师:请大家“瞻前顾后”,联系第7自然段想想,得到的体会会更深。大家一齐读第7自然段。生读读到这儿,你在想什么?
  生:我想说,好险啊!
  生:我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师:就请你们带着自身的这些想法再读。
  生齐读第7自然段。
  师:我们来看看伯诺德夫人的表示。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
  生:“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师: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同学各自试读
  生: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生: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干吹熄蜡烛。
  生: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生: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是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置得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置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生:都是为了防止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置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
  师:我们体会到了一家三口的紧张心理,又感受了他们临危不惧的从容神情。从他们与敌人的反复周旋中,我们是不是还有别的感受?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人都很有智慧。他们想的方法都很巧妙,没有引起敌人的怀疑。
  师:指导同学分别体会杰克、杰奎琳的表示。
  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是小孩子杰奎琳。
  师:有不同观点吗?同学们开始深思
  生:我认为杰克也有功劳。
  生:还有母亲呢。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和母亲也功不可没。要想说服对方,就必需有充沛的根据。想想,根据在哪里?
  生:在课文中。
  师:还是逐字逐句读吗?生摇头对,学习得讲究方法。请大家快速阅读相关的局部,寻找到需要的内容后,再仔细琢磨。同学间也可以商量商量。
  同学读书、考虑、讨论。
  生:我认为最后的胜利应该是全家人一起努力的结果。你想,儿子杰克在当时的情形下,假如不是那样“从容”,不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吗?
  生:还有妈妈,她也是表示得那样镇定,一开始就“轻轻”地把蜡烛吹灭。
  生:还有,一开始妈妈从厨房取出了一盏油灯,这样,小孩子杰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蜡烛。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可忽视。课文最后说小孩子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那么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呢?是妈妈。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
  师:大家前后联系起来考虑,非常好。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一点。
  生:两个小朋友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我想,那是受母亲长期的影响形成的。
  生:再说,“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原本就是母亲想出来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假如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可思议吗?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生: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了贡献,小孩子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生:情报站能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孩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师:同学们,假如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你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该是什么?闭上眼睛想想。
  生:是那半截蜡烛。蜡烛是贯穿整个故事的,蜡烛牵动着大家的心。
  生:我觉得是墙上的一面钟,“滴答滴答”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听着钟声,伯诺德夫人和两个小朋友越来越紧张。
  生:我眼前总是闪过德国军官阴险的眼睛。伯诺德夫人总觉得他们似乎发现了蜡烛的秘密。
  师:你们都是出色的导演。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觉得你们的意图都是一样的。能说说吗?
  生:我们都是为了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生:我们都是为了突出当时的危险,表示人物的紧张心情。
  师:蜡烛在燃烧,火苗在跳动,烛油在流淌,屋子里是那么恬静,连空气似乎都凝固了。然而,他们一家三口的内心却像风暴一样。接下来,咱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想象一下他们当时的心理,好吗?
  生:好我先说还是你们先说?
  有同学说老师先说。
  师:好,那我就试着说说当时伯诺德夫人的心理。……这可怎么办才好?……两个小朋友脸色惨白。杰克、杰奎琳,你们可千万不能慌。……得赶快想个法子,不论怎样,一定要镇定,不能让敌人瞧出破绽。哎呀,杰克,你干嘛站起来,你要干什么?杰克,真是好样的。……蜡烛呀蜡烛,你烧得慢一点儿……怎么,强盗们恶狼般的眼睛正盯着蜡烛,难道他们发现了什么?就要烧到金属管了,快想法子,决不能让情报落到敌人手里!杰奎琳的眼睛在发亮,哦,她说话了。谢天谢地,敌人没怀疑,情报保住了。狗强盗,你们要完蛋了!同学热烈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看来还比较胜利,请你们给我总结总结吧。
  生:周老师想象的内容很合理,是有根据的想象。
  师:你真了解我,我想象时就注意了“瞻前顾后”。
  生:我觉得周老师把伯诺德夫人心情扮演得声情并茂,想象紧张但不慌张。
  师:谢谢夸奖,我一定再接再厉。下面,就请同学们从杰克、杰奎琳中任选一个说说,当然也可以挑战我,选择伯诺德夫人。说时,要“瞻前顾后”,想象一下他们的心理。
  生在小组里热烈想象描述
  师指名数人全班交流。
师:假如有兴趣,课后可以几个人合作,将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3-31 11:28

《半截蜡烛》公开课教案 3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体验当时紧张的局面,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适时复习
  同学们,60年前那一场几乎席卷整个人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无数国家染上战火,人民饱受煎熬。为了捍卫自身的家园,课文中的伯诺德夫人一家参与了秘密情报传送工作。一天晚上,他们为了半截蜡烛与闯进屋子的德国强盗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战斗。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关系到国家利益的、关系着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命运的“绝密”)
  二、学习课文,感悟理解
  (一)感知内容
  让我们走进课文,关注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命运。
  1、同学自由读3-7小节,看看故事情节发生了几次令人紧张的变化?(组织同学交流,掌握三处:(1)、当德军把蜡烛点燃(2)、当德军把吹熄的蜡烛重新点燃(3)、当端走的蜡烛被德军夺回)
  2、文章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二)研析情节
  在这些危机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呢?
  1、自学课文,要求:(1)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的句子,认真读一读,体会当时的那种气氛。
  2、组织同学交流学习收获。
  ◆语言: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同学各自试读)
  生1:(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生2:(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干吹熄蜡烛。
  生3:(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生4:(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置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置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不引起德军的怀疑,保住那半截蜡烛。
  生:都是为了防止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置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依照自身的处置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
  重点提示:为什么要轻轻吹?
  ◆心理活动: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能把当时的心理活动以你自身的口吻表达出来吗?。
  (蜡烛就这么点着,情报很快就会暴露,怎么办呢?不行,我得赶快想个好方法!)
  指导这是你的心理独白,你这么大声说出来,不引起敌人的怀疑才怪呢。谁再来做一回伯诺德夫人。
  小结: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示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危机暂时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被中尉重新点燃,形势再一次变得严峻起来。(板书:重新点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来越短。真令人担心哪!危机有没有过去呢?
  交流杰克。
  ◆语言:(“天真冷。”)指导朗读。平淡的语气,但让人觉得很有这个必要。
  ◆动作:慢慢站、端、(“疾步”还是“不急不慢”)走去、从容(在什么情况下表示得这么从容的?为什么能这么从容?提示母亲的教育影响)、生火、坐待
  读句子。
  师:同学们,杰克能有这么镇定自若的神情、动作、语言,你们能知道他站起来前,心里想了些什么?
  生:过不了多久,蜡烛就会烧到金属管的!妈妈已经做了努力,可是没有胜利。我该怎么办,总不能坐着等……有了!
  生:可恶的法西斯,又把蜡烛抢去了!怎么办?跟他们吵吗?不行!妈妈说过:越是危急的关头越要镇定,不能慌。我要装着没事一样,把蜡烛拿走。
  过渡:
  1、杰克仍然没有保住蜡烛,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课文是怎样描写这种紧张的情节的呢?指导朗读
  2、在半截蜡烛即将熄灭之际,伯诺德夫人的小孩子——只有10岁杰奎琳勇敢地站了起来。她是怎么做的?
  (提示:可以抓住“娇声”、“司令官先生”、“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这些词语和句子去想一想,你就会找到答案了。)(恭维的话很多人都会感到很受用,又是这么一个可爱礼貌的小姑娘提出合情合理的一点不过份的小要求,让人实在无法拒绝,从而巧妙地化解了危机)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
  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是小孩子杰奎琳。
  师:有不同的观点吗?
  (同学开始深思)
  生:我认为杰克也有功劳。
  生:还有母亲呢。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母亲也功不可没。同学们,要说服对方,就必需占有充沛的根据。能从课文中找出根据吗?
  生1:我认为最后的胜利应该是全家人的贡献。你想,儿子杰克在当时的情形下,假如不是那样“从容”,不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吗?
  生2:还有妈妈呢。她也是表示得那样镇定,一开始是“轻轻”把蜡烛吹灭。
  生3:还有,一开始妈妈从厨房取出了一盏油灯,这样,后面小孩子杰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蜡烛。
  生4: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可忽视。课文最后说小孩子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那么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呢?是妈妈。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
  师:大家前后联系起来考虑,非常好。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一点。
  生:两个小朋友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我想,那是在母亲长期的影响形成的。
  生:再说,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原本就是母亲想出来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假如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可思议吗?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生: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了贡献,小孩子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生:情报站的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孩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师:同学们,假如现在让大家做个导演,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你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该是什么?
  生1:是那半截蜡烛。因为这半截蜡烛不只关系着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命运,贯穿了整个故事,也牵动着大家的心。
  (师:所以文章以它作题,因为用“半截蜡烛”作题目一下子就把焦点展示给了读者,很吸引人。)
  生2:我觉得是墙上的一面钟,“滴答滴答”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伯诺德夫人和两个小朋友的心越来越紧张。
  生3:我眼前总是闪过的是德国军官的阴险的眼睛。伯诺德夫人总觉得他们似乎发现了蜡烛的秘密。
  师:你们都是出色的导演。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感觉你们的意图都是一样的,能说说吗?
  生1:我们都是为了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生2:我们都是为了突出当时的危险,表示人物的紧张。
  (三)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在他们的屋子里,一家三口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紧张激烈的战斗。你有哪些心里话想对他们说?(板书: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三、总结全文,加深认识
  课文依靠生动的描写,让我们仿佛也身处其境,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的热爱,与法西斯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惊心动魄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的机智与勇敢取得了胜利。象他们这样的家庭,在和平年代本应该过着幸福安定的日子;像杰克和杰奎琳这样的年纪,原应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什么让他们丧失了这并不过分的权利呢?(战争)
  小结: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让我们发出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远离战争,拥抱和平吧!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