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26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鹬蚌相争》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优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1: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鹬蚌相争》公开课教案1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括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寓言更是这样。古人发明出的寓言故事,内容虽然浅显,但其中都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怎样让三年级的小朋友明白“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呢?本课引导同学溯本求源,解读寓言故事的出处,力图协助他们较为深刻的理解寓意。
《语文课程规范》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在本课的公开课教案中,除了充沛为同学创设历史情境协助他们理解寓意外,还通过扮演、想象、练笔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沛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激活同学的思维和想象力。在反复诵读及想象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鹬蚌相争》是北京版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六册26课《寓言二则》中的其中一则寓言,重点是通过对寓言故事的解读,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因为完成本则寓言教学任务只用一课时,所以,指导书写难字“鹬”,理解重点词语“互不相让”,培养同学概括能力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都要融入其中。
同学情况:三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假如想让同学通过自身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1) 溯本求源,在创设情境中理解寓意。
以历史故事导入,抓住问题的生成点,激发了同学的探究兴趣。并在同学深入理解课文后,引导同学融入历史故事当中,通过体会历史人物思想,理解寓意。
(2)抓住重点词语,协助理解寓意
抓住重点词语“互不相让”,通过朗读,扮演等形式,引导同学由浅入深理解词语内涵,协助同学理解“鹬蚌相争”造成两败俱伤的真正原因,从而锻炼同学的理解能力,激发想象,体验情感。
(3)片段练笔,落实情感目标
通过想象填补文本的空白,通过叙说丰富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化寓意。读写结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使情感目标的渗透不落痕迹。
技术准备:由“鹬”、“蚌”图片各一张和战国七雄分布图制作成的演示文稿。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3.培养同学的概括能力;发展同学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教师 环节  同学
    故事导入
自读课文
激发兴趣
熟读概括
了解内容
初读指导
合作扮演
指导朗读
体会角色
回归历史
角色换位
理解寓意
想象交流
创编故事
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假如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身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教学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自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小同学爱听故事,开课伊始,教师用故事导入,一下子就能抓住同学的兴奋点,紧接着提出问题“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不但激发了同学的探究兴趣,而且将故事与文本很自然地结合起来,为下面同学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同学书空并数出笔画。
(出示“鹬”图片)认识鹬。
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同学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身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身练习朗读。
(2)伙伴间互相读,帮助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褒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
完成板书: 鹬 蚌
↘ ↙
相争
↓↓
渔夫
(教学意图:深刻理解的前提首先是要“读懂”。因此,在同学初读课文时,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的指导融入其中:引导同学运用自身熟悉的方法识记生字,把识字方法的选择权交给同学;通过图片认识并了解“鹬”和“蚌”的特点;通过引导同学由“复述”到“概括”等方式使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就像及时雨一样点点入地,润物细无声。)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
(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同学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
生1读:河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地饿死!”(生气的语气)
师:你为什么这么生气呀?
生:那鹬啄住我的肉,居然还威胁我,我才不怕它呢!
师:你从哪儿看出蚌不怕鹬?
生:从“毫不示弱”这个词知道的。
师:谁跟她读得不一样?
生2读:河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地饿死!”(慢条斯理,但很坚定)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生:我觉得河蚌还会想:你不是要把我干死吗?我就不放开你,看你能怎么样?气死你!
(同学们都笑起来。)
师:哦,看来河蚌不光有股不服输的劲头,还很会气人呢!那鹬岂不是更生气了!我们再一起读读鹬和蚌的对话,感受它们各自的心理。
(教学意图:阅读是同学的个体化行为,每个同学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同学对阅读内容必定有个性化的反应,有自身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同学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充沛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积累,联系生活阅读体验,使自身学得更自由,读得更精彩。)
2.扮演体会鹬蚌相争的过程。
重点引导同学体会“互不相让”。
同学们两个人一组,合作扮演鹬蚌“互不相让”的争斗过程。
看完几组同学的扮演后,同学们纷纷提出意见:
生1:它们不能说完话就放开,应该“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
生2:那个鹬的嘴用力往外“拔”是不对的,因为说的是“互不相让”,就说明鹬并没有想“撤离”的意思。
生3、对,应该是一个啄住不放,一个夹住不放!
…… ……
板书:互不相让
(教学意图:因为本则寓言的主旨就在于双方的“互不相让”,因此,理解课文的重点就放在理解这个词上。首先,通过引导同学读出鹬“生气”和蚌“毫不示弱”的不同语气,使他们初步体会双方“互不相让”的态度;然后,利用扮演的形式强化理解“互不相让”,使同学更加深刻的理解“互不相让”这个词语的意思,同时利用同学好说、好动,表示欲望强烈的特点,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生1:它们这样一直僵持下去的话,鹬会被活活饿死,蚌会被活活干死,谁都不会有好下场!
师:这就叫——
生:两败俱伤!
生2:假如有渔夫走过来的话,它们一个不能飞,一个跑不了,就会被渔夫一起抓走……
生3(抢着说):渔夫把它们抓走后,很可能会把鹬卖掉,把蚌用来煮汤喝……
生4:鹬也可能会被吃掉……
(这一问题的提出,一下子激起了同学想象的欲望,而且,他们的想象逾越了文本:首先,打破了课文中原有的结果——渔夫得利,想到即使渔夫不来,鹬和蚌也会两败俱伤;其次,延伸了课文中的句号,想象出鹬和蚌被渔夫捉走后的凄惨遭遇。同时,同学在想象过程中,也经历着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情感体验”:惋惜、痛恨、替它们感到后悔等)
4.回顾历史故事
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假如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生1:我会想:假如我和燕国打起来,还不得跟“鹬蚌相争”一样,最终两败俱伤,谁也得不到好处?
生2:我不能去打燕国,一旦我们打起来,一定会劳民伤财,秦国再像那个渔夫一样乘虚而入,把我们都消灭了,那就惨了!
生3:我不但不能去打燕国,而且我们还应该和好,团结起来一起对付秦国……
(教学意图:这种角色体验,使同学很自然的穿越时空,走出文本,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不必再挖空心思的去总结寓意,也不必再去寻找实际中的实例“上纲上线”。从“赵王们”的“反思”中,我们就能看得出来,《鹬蚌相争》的道理,小朋友们懂了!)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 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教学意图:此前,同学已经理解了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而且也模模糊糊的感觉到了它所蕴含的道理,但是,让他们说出这个道理,仍然有难度。所以,此时,再把故事和寓言背景结合起来,与文本对话,既协助同学通过“赵王之口”理解了寓言的本意而又防止了空讲大道理的弊端。使教学“文中有道,道中有文,文道统一,水乳交融。”)
(四)创编故事,发散思维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教学意图:想象力是一种认识能力,是构成同学智力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比知识更重要。因此,设计了这一读写结合的训练。这一训练,不只是对寓言的一个深化,同时又能培养同学想象能力;不但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使同学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且通过同学续编故事,达到让同学自身明白:在生活中要理智,懂得互相谦让的目的。这比通过教师之口说出来效果要好得多!)
(五)作业超市
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把自身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3.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教学意图:这些作业的安排包括训练同学“说”、“写”、“搜集课外资料”三方面的能力,而且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喜好,自主选择其中的一项来做。目的就是为了减轻同学作业负担,给同学自主选择的权利,达到“兴趣作业”的目的。)
[板书:] 鹬 蚌
  ↘ ↙
    相争
   (互不相让)
   ↓↓
    渔夫得利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概括说出《鹬蚌相争》的故事。
2、检查评价同学所写的续编故事。
3、讲一讲搜集来的寓言故事,并说说它的寓意。
课后反思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他人得到好处的道理。课文不长,小朋友们读起来困难不大。但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让他们真正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处置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他们读完后兴味索然,机械谈寓意。
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改变了以往学习寓言“读故事____谈寓意 ____联系生活举实例”的教学模式,从小朋友们的兴趣动身,引导同学以自主探究、合作扮演、个性体验、联系生活,角色转换、创编想象等多种学习方式,将故事与历史事件巧妙结合,于小故事中自然体会出大道理。
实践证明,这节课新颖的设计,不同方式的学习,给了同学不同的感受,同时,也让小朋友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体验了过程与方法,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1:19:00 | 只看该作者

但是,对于课上发生的一个“小事件”的处置我一直耿耿于怀: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假如我是赵王,我就联合其他五国,一起去攻打秦国!”当时我一愣,别说,我还真没想到这一说法!我心里暗暗叫苦。这说法与教学目标不相符啊!原本是想让同学明白“和平相处”的皆大欢喜,怎么他会跳跃到“群起攻之”上去了呢?我一直心里明白,凭我这资质,不可能像名师们一样,面对每一次课堂上的“生成”都能灵活处置的恰到好处,甚至精彩连连。我一直相信“生成的精彩源于课前充沛的教学估计”,所以,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尽量多去设想同学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想出相对的方法。可是,这小朋友的说法我还真没估计到!怎么办?让同学讨论吗?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出于天性,我只好提示同学联系当时赵国面临的问题去想。好在,后面的同学回答又转入“正轨”,我赶紧进行下面的环节!
事后,我进行了反思,我感觉,有这一说法的那个小朋友一定已经明白了“鹬蚌相争”所蕴含的道理,他也一定清楚了“燕赵相争”与“鹬蚌相争”的关系,只不过,他直接从解决眼前的事跳跃到了如何处置当时的战局。应该说,这样的小朋友思维是跳跃性的,他具有很强的考虑问题的能力,或者说,这小朋友具有很高的战略思想!可是,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我能肯定他的想法吗?是应该让他明白“和平相处”更好,还是就事论事呢?我是不是应该帮他分析一下这样“群起攻之”的不幼稚因素?假如这样做,是不是又偏离了这节课的初衷呢?不论怎样,我觉得自身今天这样的处置肯定是不正确的,或者说是不妥当的,可是,我该怎样做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1:20:00 | 只看该作者

《鹬蚌相争》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培养同学学习古文的兴趣。
  3.诵读古文,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2.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难点:
  1.读准字音:曝、雨、夹、即。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
  2.正确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为正确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础。
  教学模式:激趣——自学——交流——诵读——拓展——实践。
  教学战略:
  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贯衣着苏代劝阻赵王出兵的故事。通过建立考古小分队,激发同学探究古文的兴趣和自信心。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引导同学自学研究,讨论交流,诵读古文。教给同学自学方法,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知内容,把课堂真正还给同学。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同学,扎扎实实求发展”。
  教学流程:
  一、创设返古情境,点燃学习兴趣
  师板画战国七雄形式图,生动地讲述赵王欲伐燕的历史故事。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最强了。它总想一统天下,可一举吞并六国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国只能等待机会。有一次,赵国和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赵王为了出这口气,想出兵攻打燕国。燕王听说了,就委托当时著名的游说家苏代,去劝阻赵王出兵。他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使赵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场战争呢?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古人作文往往是在某种情境中有感而发。能够点燃作者创作热情的往往是同学最感兴趣的。)
  (大屏幕上出示古文《鹬蚌相争》。)大家看一看,全文只有59个字,就起了这么大的作用,真是一字千金啊。古文乍一看不懂,可细研究起来还挺有意思。你们想让老师讲给你们听,还是想建立考古小分队,通过自身的力量去把这个故事读懂呢?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培养同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应注重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同学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二、建立古文学习小分队,探究古文文意
  有了兴趣,同学一定想知道“在这个情境中,作者写了什么”?让同学自主理解文意。此时我给同学提示自学方法:这样吧,你们前后4人组成一个考古小分队。先自读几遍古文,直到读得通顺流畅为止。把你觉得难写的或者容易写错的字在本子上练会。联系上下文,参考译文,弄懂这个故事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组内同学请教,然后再读课文。注意:一定先自身学,听懂了吗?开始吧,给大家8分钟的时间。咱们比一比,看哪个考古小分队的考古能力强。(同学自学,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里我注重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教给他们自学方法。立足于使同学学会学习,具备基本的学习语文的能力。《语文课程规范》在总目标中也对同学提出了学习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三、展示考古效果,体验胜利快乐
  1.检查朗读情况,适当指导。(正确、流利、停顿适当即可。)
  各位小考古学家,想不想展示一下你们的考古效果啊?谁敢第一个站起来读?他读的时候大家认真听,听他是不是在读古文,听他有没有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2.讲故事以检查同学是否读懂。
  哪个考古小分队把这篇古文的意思弄懂了?能把这个故事简单明白地讲给大家听吗?
  有谁把重点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谁能站起来给大家讲一讲?除了讲这个字的意思,还要讲一讲它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方、曝、箝、雨、得、禽。)
  3.在字词理解方面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假如还有问题,教师也要注意把它放回语言环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4.归纳条理。
  后人从这个故事提炼出了一个成语,叫什么?鹬蚌相争。(板书:鹬)“鹬”字最难写了,谁来讲一讲,你是怎么样记住它的?我也有个好方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换个“矛”,右边站只“鸟”。就念“鹬”。(板书:蚌相争)谁来讲一讲这个题目?鹬蚌相争,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的?争。(师板书:鹬啄蚌,蚌夹鹬。互不相让翁得利。)
  5.明理。
  两千多年前,聪明的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故事,巧妙地劝阻了赵王,免去了燕国的一场祸患。(板书:智者苏代)你能体会到这个故事的言外之意吗?(燕赵相争,秦国得利。)你从这个故事受到什么启发?(板书:警后人)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自身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板书:权衡得失要牢记。)
   西汉的刘向专门把战国时候劝说君王将士的高招编成一部书,叫《战国策》。(板书:《战国策》)一共有33篇。我们以前学过的成语《惊弓之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都出自这部书。
  (设计意图:这段教学的设计,我本着“整体感知”的原则,重点在于培养同学学习古文的兴趣和能力。“同学轻松地学,同学学得轻松”是我的努力方向。本册教材副主编陈铮老师在对本学年古诗文的教学辅导时说:“对词语的讲解是必要的,讲讲词语过去和现在的异同。但是无论怎么讲,这种讲解不要落到实处,不要忘记整体感知。至于它的本义、它的引申义,它是怎么发展的,对小同学来讲,他还不可能发展到这种程度,不可能一时学透。它是一种文化的积累。”)
  四、指导诵读,感受祖国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
  扫除字词理解的障碍后,再回归整体,指导同学有感情地诵读。
  古文学懂了,这回咱们再来读,看谁既能读出古文的味道,又能读出鹬蚌相争的厉害劲儿。(指4名同学,一人读一句。教师指导。各自练一遍)。我想找3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想选一名朗读最好的同学当旁白,再选一只厉害的鹬鸟,一只厉害的河蚌。咱班谁最厉害?(师根据同学的优秀指两人。教师指导。同桌两人练一练鹬和蚌的对话。教师当旁白,全体男生读鹬,全体女生读蚌。)
  这回呀,要求提高了,自身扮演3个角色,应该用3种不同的语调来演3个人是不是啊。练习一下,最好能背下来。
  谁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诵?举手的同学把书合上,站起来一齐背诵。(师关掉大屏幕上的古文。)
   (设计意图: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本教材副主编陈铮老师也说:《语文课程规范》的各个学段都提出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汉语的特点是它具有音律美。它的音律、它的节奏,它四声是带调的。它用声音来表达情感。我们应该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去体会、领略汉语的特点。同学读古文要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情感和文字自身发生共鸣。他们做不到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肢体的动作,通过一些声调来激发他们这种感情。)
  五、拓展:试译古文《狐假虎威》,培养同学学古文的能力
  同学们的进步可真大!能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吗?
  今天,同学们通过鹬蚌相争,却让渔人得利的故事,知道了做事要权衡得失。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懂得了怎样学习古文。假如通过学习,大家更愿意读古文了,那老师就太高兴了!
  我还为咱班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份小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古文《狐假虎威》。发给你们课下去阅读。学后可以和班主任交流,和同学交流,也可以和我交流,(告诉同学联系方式)欢迎大家和我联系。我会想你们的。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规范》指出第三学段同学学习古文的目标是: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同学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同学运用自身的积累和习得的方法自身去解决实际问题,相当于拿着渔具,运用方法自身去“钓鱼”。激发同学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古文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1:20:00 | 只看该作者

《鹬蚌相争》公开课教案3
(一)学习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生字: 鬻 y ù 誉 y ù 鹬 y ù 蚌 b à ng 啄 zhu ó 箝 qi á n 喙 hu ì
  正音字:舍:在本文中读 sh ě ,不读 sh è 即:读 j í ,不读 j ì
  作家:
  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作有《韩非子》一书。
  刘向:西汉末年的经学家,相传他校订、整理了《战国策》。
  作品:
  《韩非子》,作者韩非,现存 55 篇,宣传法家思想的著作。书中很多篇章都运用寓言故事来形象地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战国策》,相传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本书内容丰富,但虚构成分多,文学性很强。
  2. 能力目标
  能熟练朗读并背诵全文。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的含义。
  3. 思想情感目标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二)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难点:对寓意的理解及运用。
  (三)课文分析
  先请同学们朗读、背诵一遍课文。
  下面来讲第一则的一些字、词: 鬻 :卖。矛: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柄顶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用来遮挡箭。 其 :他,最后一个“其”应讲成“那”。陷:穿透。俄而:一会儿,表示时间的副词。利:锋利。应:接。之:他(指卖矛和 盾的 人)。 以 :用。子:你。何如:怎么样。
  全文共四句话。两句话是卖者夸耀自身的矛和 盾。 “物莫能陷也”与“无物不陷也”,这两句话的内容自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所以,自然引出了看热闹人的问话“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结果使卖矛和 盾的 人非常尴尬,无言以对。因此他夸耀矛和 盾的话 不攻自破,成为笑柄。
  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事实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这个寓意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下面来讲第二则的一些字、词:蚌:一种软体动物。方:正。 曝 :晒。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脚很长。捕食鱼、虫类。 箝 :是“钳”字的异体字,夹住。喙:鸟的嘴。雨:下雨(动词)。谓:对……说。得:获得。并:一并。禽:捕获。
  这则寓言选自《战国策·燕策二·赵且伐燕》。全文也是四句话。第一句是叙述,交待故事内容:鹬 啄住蚌 的肉,蚌夹住鹬的嘴。二、三两句是对话:二者互不相让, 互找弱点 ,等待对方死亡。最后一句也是 叙述句 ,交待故事的结局:渔翁获利。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凡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到有利的一面,要互相谦让,否则两败俱伤,让他人钻空子。
  这两则寓言故事都是以叙述、对话为主,没有任何评论,但寓意都很深刻,今天仍然有实际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4: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