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3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引“动”:让品生课风生水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11 11:35: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引“动”:让品生课风生水起
  摘要:《品德与生活》课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具体可为:设问题促学生脑“动”,导辩析激学生口“动”,融生活诱学生心“动”,重实践引学生手“动”,借评价倡学生行“动”。

  关键词:问题 辩析 生活 实践 评价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综合学科,担负着知识、能力、思想等多方面的教育任务。如何使低年级孩子们积极地学习、生活?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深入体验、获得真知,闪烁“活”的思维,接受“活”的教育。
  一、设问题,促学生脑“动”
  学生的学习往往从问题开始。在课堂上,教师要力图通过再现丰富的、生动的、形象的生活事例或生活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制造悬念,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需要,进而萌发内心的冲动,让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
  如在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时,课前可让每位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进行家庭采访、调查:爸爸妈妈累了,你是怎样做的?爸爸妈妈生病了,你又是怎样做的?爸爸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学习、生活、身体健康的?在家里,你除了学习,还做了哪些家务活呢?上课时,我们教师就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采访课前调查的情况。学生通过调查交流就可以初步认识到: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疼爱我们,我们应了解父母的辛劳,要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和感激,在家中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让父母操心,要积极主动地做父母的小帮手,学会将爱心行动落实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
  二、导辩析,激学生口“动”
  “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辩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导行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结合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评议,认清美丑;还可以自编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分清是非,辩明真伪。
  在教学《我不胆小》一课时,我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自编案例组织学生讨论、辨析。如:有一个小朋友平时表现很勇敢,上课能积极发言,与人交谈时落落大方,小朋友之间发生了争吵,他能主动去劝阻。别人都说他胆子大,是一个勇敢的孩子。可是有一次,他看见几个中学生在欺负一个小同学却没有上去帮忙,而是跑去叫大人,于是不少同学就指责他是个“胆小鬼”。这样指责对吗?为什么?通过讨论、辨析,激学生口“动”,在争议辩析中学生懂得了为了表现自我而不计后果的逞强是蛮干,那不是勇敢。那位小朋友的做法是对的,他这不是“胆小”,而是聪明机智的表现,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如果他上去帮忙却反而不对了,因为他制止不了那些中学生,而且还有可能使自己也会受到伤害,从而帮助学生确立对勇敢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融生活,诱学生心“动”
  新课程要求学校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作为品德课教师,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例如利用生活事件,运用生活问题等,去引导孩子听一听各种问题,引发他们认真去思考,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建议,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又进一步“学会生活”。
  《实话实说》《梦想剧场》《星光大道》之类的电视节目有相当高的收视率,原因是这些节目都很有创意,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为此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堂也应多一些类似这样的创意,通过开放课堂,转换我们的脑筋,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品德课老师只不过是一个主持人,负责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
  上《我不胆小》一课时,我就以主持人的角色参加,让学生畅所欲言,
  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出来,并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做法是错误的,最后老师才总结学生的发言,并提出要求,这就真正促使学生心“动”起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4-11 11:35:08 | 只看该作者

  四、重实践,引学生手“动”
  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探索情趣,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引发儿童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儿童对他们所接触到的生活内容、周围的环境、眼中的世界认真观察、发现、探究感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认识,达到在做中悟、做中学的目的。《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比如上《春天的种植》,我就设计了“我们播种春天”的主题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实践,积极地参加小种植活动。第二周上课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我汇报:“老师,瞧,这是我种的蒜苗!”“老师,我种的喇叭花籽已经长出小苗了!”“看,这是我的观察记录!”……此外,我还通过让孩子动手做些小实验、小制作,来培养孩子的劳动和操作技能。再如教学《过新年》一课时,我有意识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剪窗花和拉花、吹气球、做灯笼,准备节目等,要求用自己的双手装扮教室,喜迎新年。通过亲自实践,孩子们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养成了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五、借评价,倡学生行“动”
  “靠近清泉,心灵就会湿润;靠近评价,生命就会舞蹈”。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全面评价。要求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应灵活运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观察记录、作业、书面或口头测验、竞赛活动、成果展示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价。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可以把评价融入到少先队的“雏鹰争章”具体行动中。“雏鹰争章”活动融学校、社区、家庭评价为一体,注意幼儿园、小学、中学的相互衔接,方法多样,重在激励,是符合低、中、高年级不同年龄学生需要的新型评价模式。
  如教学《我也能研究》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争“聪明章”、“创
  造章”,教《小手拉小手》时争“礼貌章”、“友爱章”。学生要按照争章计划开展自我训练,请家长、邻居当教练给予辅导,督促学生执行训练计划,还可请家长、同学、其他科任老师当评委,必须经常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除此,我们还可以依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在校内校外的生活实际,编印《小学生日常品德行为评定手册》。每两周开设一节品德评价课,对学生的“按时上学、勤奋学习、文明活动、尊重老师、团结友善、认真做操、爱护公物、讲究卫生、热爱劳动、走好路队”等十个方面进行评定,评定呈现形态是主体参与性活动,即:个人评、小组评、大组评、全班评。这样通过多元的评价,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争章活动的要求去做,规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性,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从而促使学生将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些理论观点内化为行为习惯。
  上述“五动”学习法是运用新课程理念,激活《品德与生活》课的基本策略。我想,作为一个品德教师,如果在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中能够注意合理选择运用这些行之有效的引“动”策略,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做起来、玩起来,充分注意教学内容、教学渠道、教学时间和教学评价的开放性,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定能风生水起、充满活力。

八士实验小学 张红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21: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