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9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爷爷的毡靴》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推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1: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爷爷的毡靴》公开课教案1
一、教材解读:
《爷爷的毡靴》这篇课文以小朋友的口气讲述了爷爷几经修复,“永世长存”的毡靴的故事,表示出爷爷对毡靴以及生活中的事物的关爱及小作者的深刻影响。
课文围绕爷爷的毡靴的曲折经历,描写“我”随之发生的不同感受。一开始就讲爷爷的那双毡靴穿了好多年,破了修修补补,又跟新的一般。以至于在小朋友的心理发生“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回消亡,惟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后来爷爷的腿痛。需要衣着毡靴下河,毡靴损坏的很厉害,“我”又想:世间万物总归有个尽头,毡靴也不可能给爷爷用个没完没了——这不,它快完啦。然而,爷爷用冰把毡靴变得更结实了,于是,“我”重又发生了那种想法:我不定爷爷的毡靴就是永远不会完结。春天来了,冰化可,爷爷的毡靴散成了一摊,爷爷终于扔掉了毡靴,他的剩余成了小动物温馨的窝。长大后,每当有缘觅得一处以毡毛铺衬的小鸟窝时,“我”总要像儿时那般思忖着:世间万物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惟独也的毡靴却永世生存。爷爷珍爱毡靴,对“我”竟然发生这样深远的影响。文章的结尾,外表是写毡靴“永存”,其实却蕴藏着深刻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在培养同学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习之前可以个同学规定阅读时间,明确要求,了解掌握同学的情况。针对这篇课文,应抓住两个重点,一个是 “我”对也爷爷的毡靴发生过哪些想法?这问题贯穿课文。始终,是一条主线。另一个重点是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在文中多次出现,作者各有不同,要激励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充沛表达自身的意见。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培养同学独立阅读的能力。
3、理解爷爷对毡靴的热爱以及生活中的事物的关爱及对小作者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1、我对于爷爷的毡靴发生过哪些想法。
2、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事物,每个人珍惜的事物也有所不同,你想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作者的爷爷珍惜的东西是什么吗?对我发生了怎样的影响吗?
二、探究新课
1、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指名读文,讨论解决字词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师出示讨论题:
1、我对于爷爷的毡靴发生过哪些想法?
2、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意思各有不同,充沛表达了自身的意思,你怎样理解爷爷的感情。
同学:
1、分小组自学,讨论交流
2、全班汇报。
3、谈感受
四、总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1:13:00 | 只看该作者

《爷爷的毡靴》课后反思2
“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
一篇好的文章会让人回味无穷,并发生许多感触。《爷爷的毡靴》就是这样一篇文章。
爷爷的毡靴已经穿了好久了。它一直伴着我(作者)长大。但是在我没出生之前,它到底穿了多久,那就无从知晓了。由于毡靴太“老”了,它总是破。于是,爷爷总是补了又穿,穿了又补。 有一次,爷爷得了腿病,医生不让靠打鱼为生的爷爷下水打鱼。毡靴可帮了大忙,爷爷每天都衣着它下水打鱼。可是这样一来毡靴损坏的更快了。但是,爷爷很是顽固,他把毡靴冻结实了继续穿。不过,等春天来了,鞋上了冰化了,毡靴也就散架了。于是,爷爷把它给了鸟儿筑巢。
文中多次出现:“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这句话。或许它就是文章的内涵。事实上毡靴也会消亡。毡靴的一生动用去温暖了他人。就算毡靴没了,它留给人们的美好印象却永世长存。从另一方面讲,毡靴给鸟儿筑了巢,等鸟儿用完了,他们就把它(毡靴)给了老鼠,老鼠用完了又给了泥土,泥土把它吸收了做了花儿的肥料。毡靴没了,但是它的贡献精神却永世长存。
毡靴只是一个引子,假如我们想“永生”的话,就应该在有生之年多温暖他人,有奉献精神。
用文中的话:
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有美好的记忆永世长存。
时间会改变一切,但是不会改变美好的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1:13:00 | 只看该作者

《爷爷的毡靴》课后反思3
中西文学比较历来就是争论不休的一个焦点,尤其在语言风格及情感表达方面中西文学存在极大的差别.从直观外表来看,中西文学的差别首先表示在文学体裁的差别上。中国文学在“意境”说(重表示)的文学理论的影响下,自古抒情性文学体裁就十分发达;与之相反,西方文学在“典型”论(重再现)的文学理论的影响下,则是叙事性文学体裁较为发达。究其原因,这主要是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别直接造成的.它首先主要表示在双方的语言观(言意观)上。这就是说,导致中西文学巨大差别发生的主要原因乃是中西语言观(言意观)的不同,也即言意观的不同。西方文化重智,东方文化惟情。前者易知,后者难察。这也许是中西文明发展过程中,思维方式差别所造成的。
本文在行文上可算其语言风格、情感表达方式都与中国文学保守有很大的相似性,特别是情感表达非常含蓄,与保守西方散文重叙事再现有所不同,但,本文在叙事再现方面又有典型西方散文的特点。因而,如何指导同学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确难度很大,假如放手让同学自读自悟,同学要么读后会不知所云,要么会做出千奇百怪的结论。因此,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同学抓住爷爷是如何对待毡靴的,每次,作者又有什么感受,然后引导同学比较祖孙两代人在对待毡靴上的态度及情感的变化,最后启发同学,作者为什么会反复强调“永世长存”这个词,文章中作者认同、欣赏爷爷的做法的句段有哪些?通过这样处置,同学就能更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原来作者深受爷爷“热爱、珍惜生活中一切事物”的美德的影响,自身也认识到应像爷爷那样“热爱、珍惜生活中一切事物”。
同时,本学期,我有意识地初步让同学接触了解中西文学的一些比较方法,这对他们将来进入中学学习更多外国文学时,必定要遇到中西文学比较这一命题做一个准备,也算是为初小衔接做一点尝试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22 23: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