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1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我站在铁索桥上》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3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1: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站在铁索桥上》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的:
   1、 学会6个字,会认1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 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1、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2、组织同学收看电影《飞夺卢定桥》。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如。
二、 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读音。 3、齐读课文
三、 整体感知课文
   1、读课文,考虑:本诗有几小节?每节写什么?2、同学回答。
四、 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2、考虑:人在铁索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高又险)
   3、指导感情朗读
五、 学写生字。重点指导:滚
六、 作业:1、写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新课。
   1、 认读生字。2、 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时心情的词语。(心潮汹涌激荡)
  2、作者站在铁桥上,心潮汹涌激荡,思接古今,找出有关的诗句,同桌互相读一读。对自身喜欢的诗句,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作记号。
  3、 同学汇报
   (1)重点学习第二节。(A) 圈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的词语。
       (B)(补充《飞夺卢定桥》中有关资料,丰富同学认识。
(2) 指导朗读第二节
4、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三、作业1、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突破了敌人的火网!”
    2、“在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声歌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1:11:00 | 只看该作者

《我站在铁索桥上》公开课教案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局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同学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由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同学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同学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同学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
    同学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身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此时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同学结合图片展开自身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身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同学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发明,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局面。这里,对同学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同学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同学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同学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同学朗读,比方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第二课时
  “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同学学习第2节诗。
  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同学的实际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同学初步感知后,先自身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局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同学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
  再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突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
  “攀着、冒着、突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同学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同学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局部描写的内容与同学的实际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
  同学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身的理解、自身的感受读。
  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同学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同学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同学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3、课后欣赏。(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攀着 冒着 突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1:11:00 | 只看该作者

《我站在铁索桥上》公开课教案3
一、教材解读
本课是一首诗,曾被谱成曲子,填作了歌词。这首诗追忆了工农红军抢渡大渡河的激烈战斗,歌颂了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追昔惜今,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身临铁索桥,“站在铁索桥上”所看到的景物,头上的云雾,脚下的白浪;第二节,追忆红军当年飞夺卢定桥激烈战斗的局面;第三节,抚看今朝,烈士们当年激战过的地方成为今天鲜花盛开的地方;第四节,反复吟咏,寓情于景,进而直抒胸臆,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表达的主要特点。如:“二郎山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激战的楼房”“小朋友们的课堂”“梨花正在开放”……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最后直抒胸臆。全诗感情强烈,节奏鲜明。
二、学情分析
经过六年的学习,大局部同学已经能初步从整体上掌握全文,理清条理,写出课文的提纲,但这之中也需要老师给以适当的引导。同学基本都能通过理解重点语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思 想感情。
2、培养同学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
3、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使同学的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和净化。
四、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师: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由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四方面军抢渡大渡河的情景作者顾工站在铁索桥上心潮汹涌激荡写下了现代诗。(板书课题)
(二) 自渎自悟
分组学习
甲组:学习吟咏四节诗,边诵边悟。这首诗每节写什么?看到,想到什么?
乙组:吟咏每节诗,考虑诗人站在索桥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丙组:通读四节诗。
(三) 讨论交流
1、 检查自悟情况
2、 分析:作者借景抒情,直抒胸怀。
3、 指导朗读,注意韵律
(1) 找甲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鼓励乙组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
(3) 讨论考虑每节诗写什么?
4、 找出比喻句,有何作用
5、 文章结尾,诗人要歌唱什么?
6、 齐声朗诵
(四) 置疑:
1、 假如你站在铁索桥上你会想起什么?
2、 学会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五)作业:背诵诗
五、教学资源
巴金,1904年生,四川省新繁县人,原名李芾甘,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鲁迅在三十年代曾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对中国现代文学有多方面的贡献,但其最主要的贡献是在小说创作方面,他是我国现代具有独特风格、在国外有广泛影响的杰出小说家之一。重要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家》、《春》、《秋》、《雾》、《雨》、《电》。1962年出版了《巴金文集》,1981年荣获但丁文学奖。
巴金是从创作散文开始走上文学道路的。在民主革命时期,他从1927年起到解放前夕为止,始终没有间断过散文创作。巴金的散文不只数量多,形式多样,题材丰富,而且以抒情的色彩和质朴的笔调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成绩。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既是杰出的小说家,也是一位勤奋多产、文质兼美的杰出的散文家。巴金的散文作品很多,如《海行杂记》、《旅途随笔》等旅行游记;《忆》、《短简》等传记性的作品;《怀念集》、《无题》等怀念回忆性的作品;《梦与醉》、《龙·虎·狗》、《废园外》、《随想录》等富于哲理性的作品,都是比较著名的。
巴金简历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与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和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优秀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
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兴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生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捍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严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建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安澜桥
  飞跨著名都江堰上的安澜桥是中国和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古代索桥。桥以竹为缆,木桩为墩,在宋代文献上即有记载。清朝一对夫妻重修此桥利济万民,人们又尊称其为“夫妻桥”。如今,安澜桥桥头堡巍峨雄壮,沿堡侧上楼,可以俯瞰索桥及都江堰风光。
 
鱼嘴分水工程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鱼嘴的设置极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务,而且在洪、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
鱼嘴所分的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天,岷江水流量小;灌区正值春耕,需要灌溉,这时岷江主流直入内江,水量约占六成,外江约占四成,以保证灌溉用水;洪水季节,二者比例又自动颠倒过来,内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区不受水潦灾害。
在二王庙壁上刻的治水《三字经》中说的“分四六,平潦旱”,就是指鱼嘴这一天然调节分流比例的功能。
我们的祖先十分聪明,在流量小、用水紧张时,为了不让外江40%的流量白白浪费,采用杩搓截流的方法,把外江水截入内江,整就使内江灌区春耕用水更加可靠。1974年,在鱼嘴西岸的外江河口建成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电动制闸,代替过去临时杩搓工程,截流排洪,更加灵活可靠。
二王庙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恩德。(公元494年)仅塑李冰石像一尊。
宋开宝五年(972),成都平原五谷丰登,人们怀念李冰疏江导水的恩德,增塑像李二郎石像一尊。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为王,故将崇德祠改为二王庙。从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
明朝末年(1644),二王庙毁于战乱,清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年至1908年),相继修复。本世纪三十年代二王庙主体建筑毁于火灾,再次重建。“十年浩劫”中,李冰父子塑像又遭劫难,经重塑金身,才为今日之所见。
宋代以后李冰父子被封为王,改称二王庙。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自五代王建踞蜀后,因李冰父子相继赦封为王,更称今名。庙内梯回壁转,亭殿交错,飞檐叠阁,雄伟庄严。漫步其间,似入“先都”。壁间刊刻的“深淘滩,低作堰”等许多治水格言,是我国古代治水经验的种结。彩塑的李冰父子及历代“堰功”像,雕刻生动,技艺精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22 23: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