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学应当防止“弱化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更加清晰地确定了语文课程的奠基功能。如何落实语文课程的基础作用?北京师范大学马新国教授曾指出:“语文课程对人的发展的奠基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文化的奠基、工具的奠基、思维的奠基和创新思维的奠基,学会学习养成终身习惯的奠基,其中文化的奠基是基础、前提与凭借。”然而,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偏向文人性,课文中的字词句都不讲了,拿出一句话来让学生无边无际地讨论。结果一篇课文讲完了,生字还是那个生字,课文还是那个课文。
笔者在江苏省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培训会上执教《雾凇》,在引导学生感受雾凇的奇特时,将文中描写雾凇奇观的词语分组列出,并辅以图片、音乐,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潜心涵泳,加深感受,这整齐排列的四组词语,如一首诗,如一幅画,极具感染力。在引导学生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时,老师更是让学生深入语词,并根据学生的发现,用红色字体突显出“渐渐地”“慢慢地”“一层又一层”“最初”“逐渐”“最后”等关键词语,让学生体会出雾凇形成缓慢的特点,并进一步地引导学生辨析“慢慢地”与“轻轻地”之间细微的差别,从而让学生品味出雾凇凝结时的轻柔舒缓的神韵,接下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雾凇形成的过程。这一环节,我注重了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又注重了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与培养,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如果语文课上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其他的一切活动都成了空中楼阁,也谈不上扎实奠基了。因此,实现高效的教学,教师必须力戒“弱化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