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5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四年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材研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9: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示了少年周恩来的广博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疑惑;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标明了自身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课文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疑惑,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衔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经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深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同学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同学考虑自身读书的目的,激励同学将自身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同学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9:54:00 | 只看该作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上文写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身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身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与其他同学的志向对比着理解,俺们可以看出,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已经立下大志,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
  
  2、对词语的理解:
  
  焦点: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点。这里指当时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点地区,是民族危机极其深重的地方。
  
  耀武扬威:课文中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得意扬扬:课文中指那个大个子洋人看到租界里的中国巡警不给受伤害的中国人撑腰而显得十分得意,神气十足。
  
  铿锵有力:这里指周恩来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诸生:这里是敬辞,总称教室里的所有同学。“诸”是“众、许多”的意思,类似的用法还有“诸位”等。
  
  胸怀:胸襟。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广博宽广的内心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9:54:00 | 只看该作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喧嚷、得意扬扬、惩办、志向、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广博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9:54:00 | 只看该作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建议
  
  1、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同学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教师可以指导同学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2、教学时,同学可以先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同学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同学掌握课文的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深入阅读时,重点引导同学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考虑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同学感受少年周恩来广博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课文的第一局部,可以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同学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疑惑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疑惑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时地追问和考虑。
  
  第二局部,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考虑,逐渐明晰了自身的人生目标。教学时,可以引导同学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如,让同学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再让同学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身的同胞在自身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还可以让同学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俺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实际,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第三局部,先引导同学考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并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经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深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学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激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沛的考虑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教学时,可以引导同学抓住“同学们经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深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实际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深思什么,让同学谈一谈或写一写自身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另外,还可以引导同学在对比中理解,考虑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使同学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同学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广博胸怀和远大志向。
  
  3、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音,“范、巡”是前鼻音;“惩”的声调是二声,不能读成三声;“惩办”的“处”是多音字,在这里读chǔ。要求会写的生字中,“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巡”字中的“”是撇点,不能写成半圆;“嚷”字的右半局部应写得紧凑一些。教师可以结合同学书写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指点。课文中生词的含义,可以让同学运用已经掌握的查字典和结合上下文的方法来体会,还应引导同学找出文中的四字词语,誊写、积累下来。
  
  4、教学后,可以让同学谈谈课文哪些局部给自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畅谈自身读文后的感受;可以让同学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想想自身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还应引导同学认真阅读“阅读链接”中的文字,假如同学不理解局部诗句的内容,教师可以作一些讲解。
  
  5、课文后面布置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回忆自身生长的经历,一是了解他人生长的故事。布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让同学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伟人、名人或身边的人的生长故事,并在感受他人生长经历的同时,汲取营养,获得启示,主动考虑自身生长中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同学的生活情况,协助同学确定要了解的人物。在活动之前,应让同学充沛交流,并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如,怎样与长辈进行沟通,怎样设计提问。
  
  另外,《同步阅读》中选编了两则周总理的故事《飞机遇险的时候》和《周总理的睡衣》,选读课文中选编了一篇关于小仲马的故事《真实的高度》,可以优秀给同学阅读,并引导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9:54:00 | 只看该作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重点难点
  
  1、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8 18: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