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3-30 19:38: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抱母亲》公开课教案 2
于永正老师《第一次抱母亲》课堂录像 以读感悟,以读见悟
——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录像
[元月19日,苏教版全国第八次教材培训会在古城西安人民大厦的大礼堂隆重举行。20日下午,特级教师于永正为大会献课,执教《第一次抱母亲》。为了使没有机会亲临会场的网友也能领略大师的风采,现根据录像资料将课堂录像整理出来,以飨网友。该录像未经于老师认可,如有不当之处,纯属绿宝石个人水平有限,敬请批评指正。]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俺吗?
生:(或摇头,或不作声)
师:俺们第一次见面,是不是啊?
生:(齐答)是。
师:你们知道俺姓什么吗?(生不语)不知道?连俺的姓儿你们都不知道?老师没给你们说?没说呀,猜一猜,俺看谁会听,刚才老师介绍了,他提到俺的名字了,俺看谁会听。(请一同学)你来说。
生:于老师。
师:对,于永正。她听到俺姓于啦。姓于,干钩于(边说边用手书空),两横一竖钩,干钩于。这个字好不好认?
生:(齐答)好认。
师:上课以前,你们老师一个字都没说俺吗?没说俺一个字?(同学无人举手)没说呀!哎呀,怎么能不说俺呢?哦,说了,怎么说俺的?
生:她说今天有一位著名教师于永正来为俺们上课。
师:哦,说了,而且还加了“著名”两个字,是吧?你信不信呢?
生:(踌躇了一会儿)嗯——信!
师:信!不过她很勉强,想了一会儿说:“嗯——信!”。她这个表情很好,说信吧,又不太信;说不信吧,是老师说的。你用个词儿来形容你现在的心情,你的这个态度。
生:很犹豫吧。
师:这叫“将——”,“半——”(女生一时回答不上来)要不要他人帮助呢?
生:(女生终于想起来)是半信半疑。
师:对,半信半疑。听她说的话,看她的表情,就知道对老师说的话半信半疑。究竟你们老师说的对不对,看咱们的课上得好不好,看于老师会不会当你们的大朋友,是不是你们很好的大朋友。咱们两节课以后你们再说说你们的看法,好不好?
生:好。
师:见到俺是不是很难过呀?(几个同学说不是)不难过呀?有失望吗?你看俺往这一站,看到俺会失望吗?肯定失望!肯定跟你想像中的于老师不一样,能不能告诉俺,在你没有见到俺以前,你想像中的于老师是什么模样?是什么样的老师?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是男的还是女的?说说看。
生:他长得很年轻,高高的个子。
师:哦,她想像中的老师是年轻的,高个子的。可俺呢,一不年轻,二不高。能不难过吗?能不失望吗?
生:俺觉得于老师是一位老爷爷,很稳重。
师:哦,你想像中的是一位老爷爷,很稳重的。
生:因为俺觉得人经过岁月才会有一定的收获。(听课教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哇,名言啊,这是名言;经典啊,经典。谢谢你,谢谢你对俺的鼓励,这样俺心里感到好受了,感到欣慰了,看来俺们能把课上好了。你们是西城区实验小学四(6)班,俺猜得对不对?
生:(齐)对。
师:四(6)班的同学都很棒,给俺留下的印象非常好,咱们将在这一起上一节课,知道俺们今天学什么课文吗?
生:(小声齐答)不知道。
师:不至于吧?真不知道?
生:(小声答)不知道。
师:书看过没有?
生:(齐)没有。
师:说实话,看了没看。
生:(齐)没有。
师:哎呀,很遗憾,俺希望你们看一看,结果没看。好,今天俺们学的课文题目是《第一次抱母亲》。先跟俺一起写课题好吗?(生:好。)把右手伸出来,俺这样写能看见吗?(生:能。)
师:(边板书边口述)写第一次的“第”,“抱”上面的横折钩短一些。读一读。(生读课题,速度较慢。)
师:速度再快一点,——第一次抱母亲。(生再读课题。)
师:像说话那样自然,——第一次抱母亲。(生又读课题。)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说说看。
生: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
师: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这个问题问得……好象……得改一改。分两次问,能改一下吗?……不想改?不想改也行。
生: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俺是什么感受?
师:从这个课题看,第一次抱母亲,肯定是她的子女,要么是她的儿子,要么是她的孩子。她提的问题非常好,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作为子女的,抱母亲的子女是什么感受?还有没有问题要提?
生:他是多大的时候抱母亲?
师:哦,作者——也就是文章中的“俺”在多大的时候抱母亲?多大的年纪抱母亲?
生:俺提的问题是,发生了什么事使俺第一次抱母亲?
师:哦,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要抱母亲呢?
生:俺提的问题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抱母亲?
师:好,看来同学们很会提问题。俺们读文章,第一次读到的是题目,读到题目就要想,刚才你们提到的问题就是你们考虑的结果。提得非常好,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抱母亲的人是什么感受?还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抱母亲?为什么要抱母亲?现在打开书,答案在书里,请翻到《第一次抱母亲》。找到了没有?请翻到第69页。请你们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课文里的生字都有拼音,不认得的字可以拼读一下,要求大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字记住,同时要考虑你们的问题,好吗?各人读各人的,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时间大约五六分钟)
师:读完的同学请坐好。读了一遍课文,刚才你们提的问题,答案找到的请举手。手放下。你们提的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当中,只要一读,就能找到。其实,俺关心的不是你们的答案能不能找到,俺最关心的是字,通过预习,通过读,认识不认识,课文能不能读正确,读流畅。生字都认识的举手。(同学纷纷举手)于老师写一字,看谁认识,大家都不要读。看俺写字。(师板书生字:越)认识的举手,请你来读。
生:这个字念“yuè”。
师:一起读。(生齐读“yuè”)它在文章中组成了一个什么词?
生:翻山越岭。
师:对,翻山越岭。“翻”也是一个生字。(边说边板书)小朋友看黑板,注意这个“翻”的写法,右边的横折钩在“米”的一横的地方起笔。一起写“岭”。“越”在这里当什么讲?猜。
生:“越”在这个词中是“越过”的意思。
师:越过的意思,跨过的意思。“翻山越岭”连起来说怎么讲啊?
生:走过很多的路。
师:走过很多的路。翻过一道道山,越过一道道岭。这是字面的意思,还有一个最难认的字,俺看谁记住了。看黑板,一起跟俺写,点,横……(板书:“疚”)这是个什么字呀?
生:这个字念“jiù”。
师:一起读。(生齐读“jiù”)它在课文里面组个什么词?一起说。
生:愧疚。
师:(边板书边说)竖心旁怎么写?先两边后中间。光讲这个“疚”就是心里面不安,很不安。“愧”呢?谁能连个词?
生:羞愧。
师:“愧”是羞愧,“疚”是不安,甚至有些痛苦。羞愧、不安,就是“愧疚”,懂了吗?(生齐答:懂了。)
师:一起把黑板上的两个词读一读。(生齐读两遍)这是课文中最难认的两个字,俺们都能认识了。好了,现在有掌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举手。这次举手的人少了。同学们,把书读好的确不容易,举手的那么少,俺再给大家5分钟时间,把课文读一遍,好吗?各人读各人的,俺一会儿请同学们站起来读。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师:俺发现同学们第二遍读课文的时候,表情和第一遍不一样,你们的表情告诉俺,你们课文读懂了,俺从你们的表情上看出来了。谁愿意站起来把课文读一读?俺想请五位同学来读,五段,一人读一段。谁愿意读?(同学纷纷举手,师示意同学把手放下,走到第一排一个没有举手的女生跟前)你没有举手,俺想请你读,不知道你愿意不愿意。(生小声回答:愿意。师又走到后一排女生)你举手了,你来读第二段。(师又走到第三排、第四排、第五排女生跟前,依次叫起了五名同学。)其它同学注意听。俺来读课题,(走到第一个女生旁)还是你来读课题吧。
生:十三,《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
师:(打断同学)停下来。听俺说,十三,可以不读,假如要读,就读成“第十三课”。咱不读,上来就读课题。读完课题以后要停一会儿,再读正文,要让人家考虑,自身也考虑一下。然后读正文,这样读——(师拿起书进行示范)第一次抱母亲,(有意在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一会儿)母亲病了,这样读,给他人、给自身留出考虑的时间。再读。
生: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的时间稍长)
师:有进步!停顿的时间再长一点儿。再读。
生:“第一次抱母亲。(题目与正文之间留下了足够的时间)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俺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
师:俺提示一下,句号要停顿。为什么要停顿?因为一句话说完了要想。住下读。
生:“轮到俺的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俺让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费劲。”(同学把“都”字读得较重)
师:“转身下床都很费劲”,假如像你那样把“都”读得很响,“转身”的后边应该加个顿号,“转身、下床都很费劲”说明“转身”和“下床”这两个动作都很费劲,但是书上没有这个顿号,因此这个“都”要读得轻一点儿。(示范两遍)“转身下床都很费劲”、“转身下床都很费劲”。跟着读。
生:(齐读)“转身下床都很费劲”。
师:(面对第一个女生)你也读一遍。
生:转身下床都很费劲。
师:会读了,大家像她一样再读一遍。
生:(齐读)“转身下床都很费劲”。
师:你接着读。
生:俺赶紧说:“妈,你别动!俺来抱你。”俺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俺用力过猛,差点儿仰(áng)面摔倒。
师:“面”前面那个字读什么?后面有拼音,(老师帮同学将书翻到后面的生字表)拼一拼。
生:仰(yǎng)面。
师:对,读yǎng,再接着读。
生:差点儿仰(yǎng)面摔倒。护士在后面扶了俺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俺说:“俺没想到俺妈这么轻。”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俺说:“俺以为俺妈有一百多斤。”母亲说:“俺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在同学读的过程中,于老师始终一手为同学手持话筒,一手扶在同学的肩上,俨然是一对亲密的朋友。]
师:很好。正确、流畅。俺告诉你,读书要像说话那样,俺举个例子,大家都注意听。(范读后两句话)像说话那样自然。来,一起把最后两句话读一遍。
生:(齐读第一段最后两句话)
师:好,进步了。(走到第二个同学跟前)请你接着读第二段。
生:“母亲竟然这么轻……假如你跟俺妈生活几十年……”
师:这样读,(示范)“假如你跟俺妈生活几十年”,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假如你跟俺妈生活几十年。
生:(接着把第二段读完。)
师:好的,读得非常流畅。有一句话大家要注意:“背(bèi)上背(bēi)着妹妹”,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背(bèi)上背(bēi)着妹妹。
师:再读一遍。
生:(齐读)背(bèi)上背(bēi)着妹妹。
师:(第三位同学)请你接着住下读。
生:“俺愧疚(de)地望着……俺愧疚地(de)……俺愧疚地(dì)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师:愧疚地(de),俺愧疚地(de)望着,读。
生:“俺愧疚地(de)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接着把第三段读完。)
师:很好。要知道你们才读了两遍课文。
生:(第四位女生)“俺突发奇想地说……(生流畅地读完第四段)
生:(第五位女生)“俺坐在床沿上……(生流畅地读完第五段)
师:到目前为止,读了三遍课文。三遍课文下来,就能读得那么好,你们四(6)班朗读的水平非常高。于老师备课的时候也读了好多遍,但俺读得不一定有你们好,俺也不一定读得正确,但是俺想读一遍给你们听,好吗?(生齐答:好)请把书打开。非常感谢你们,都坐得那么好。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此时台上台下鸦雀无声,大家都在静静地听着于老师的朗诵,都被于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带进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深深地被课文中的母子之情感动着。当读到最后一段时,于老师按下了录音机,一段舒缓的音乐渐渐响起。当于老师把课文读完,台上台下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有人把读书叫“煮书”。(板书:煮书)一起跟俺写这个字,能看见吗?饭可以煮,肉可以煮,书怎么煮呢?煮书就是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所以有人把读书叫“煮书”。刚才俺听你们朗读,对俺有一层打击,俺觉得你们真了不起,读了两遍课文,就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俺想,你们听了于老师朗读课文,也有一定的打击,一定会想到自身。于老师那些地方比俺读得好,俺想都是这样的,互相学习,相信大家有这样的感受,因此,请大家再一次把书拿起来,好好地读,读懂,读出味道来,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这才是真正的读书。好,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好,把书放下。这一次俺又认真地看同学们的表情,和第二次又不一样,俺一看这表情,俺知道这一次你们读进去了。下一节课俺们接着读,好吗。(下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