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4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古诗词三首》教案及课后反思优秀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9: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1
一、案例背景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第八册23课的第一课时。教学时,主要是引导同学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同学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课堂中关注个体差别,珍视同学独特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对同学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同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
  本课执教老师是一名年轻老师。执教班级是四年级三班,共36名同学。该班是学校小班化教育的实验班,同学们思维敏捷,能说会道,大胆发言。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独立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同学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同学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其中学习重点是:读懂诗意,熟读成诵;学习难点是: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二、教学过程描述
  老师在同学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领小朋友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师:从小学一年到现在俺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俺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下面俺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假如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师: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和句的意思?
    生:俺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师: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俺不理解蚕桑。
    师:谁理解了?
    生:蚕子、桑叶、蚕桑树…..
    师:刚才俺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
    师点拨: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
    师:乡村人家多忙呀!难怪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组词说一说吗?
    生:清闲、悠闲、空闲、休闲、闲暇……
    师: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
    生:清闲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事情做,所以放在这儿最合适
      空闲的意思是人们没有事情做,很无聊……
    师: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俺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齐读第二句诗。
  2、这句写人赞人,而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生:雨如烟是什么意思?
    师:刚才俺们知道子规的意思是杜鹃鸟,读读第二行诗,你知道杜鹃鸟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吗?
    生:杜鹃鸟在雨中鸣叫
    师:雨下得怎么样?像什么?你能用上比喻和拟人手法说说吗?
    生: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
      蒙蒙细雨一直下着,让天空蒙蒙胧胧,像童话中的仙境。
      那雨丝很细,细得像牛毛、花针、银丝,俺的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轻纱。
      雨丝轻得像烟雾在俺眼前萦绕……
  3、师:简单疏通诗意后,俺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现在让俺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师:在第一行诗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生:绿遍山原的“遍”
    师引导:绿遍山原就像什么?
    生: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
    师:你抓住“遍”字想开去,一用上比喻句,画面就变得更活了,更美了。谁还能用上比喻的手法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此刻的山原已经变成了绿色的海洋,像绿墨水打翻了似的;
      这绿色仿佛是山原的绿衣裳,让山原充溢生机;
      山原绿得仿佛是被绿油漆染过似的……
    师:在大好的春光下,你都看到那些绿色?
    生:到处都是绿色,深绿浅绿,耀眼的绿,灰暗的绿;或浓或淡的新绿……
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充溢了生机。
    师:抓住能引起你想象的词,联系生活的场景,选一行诗,写写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上学过得好词佳句就更好了。
    (放音乐自身写,再交流)
    师评:随着你的描述,俺仿佛看到看到一块块明镜似的水田,泛着点点银光,使乡村得更纯,如同无瑕的翡翠。你丰富的想象,让俺听到了杜鹃鸟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让这幅画卷充溢生机,这真是一首动听和谐的春之曲呀!
  4、师: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溢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齐背)
    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是农家耕种的时节,看着乡村四月大好的春光,看着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俺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一年之计在于春”,你能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吗?
    生:他们很快乐。
    师:为什么快乐?
    生:为秋天的丰收,为过上好日子而快乐。
    师:对,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神往着幸福的生活。春天,他们不只播下的是种子,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秋天丰收硕果,累,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5、师: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溢活力的乡村美景,放声朗读,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齐背全诗)
    在小朋友们的朗朗书声中,本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三、考虑题
  同学的个性化见解越来越多,各有千秋,但有时同学说得宽泛,甚至还会游离于文本以外,时效性的语文课堂不能为了“尊重”同学的“自主”性,不顾课文的思路,不顾全局,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在关注个体差别,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怎样对同学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同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
四、分析与研究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个性化阅读教学第一就是同学自主阅读,自读自悟,只有读懂文本,读通文本才干有所感悟和考虑。同学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让同学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只有在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同学阅读课文,同学与文本的对话及自主阅读才干够体现。因此,俺们的课堂重在给足同学读书的时间,同学在读的过程中悟得越多,积累的效果就会越好。
  教师还应成为同学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权威,并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让同学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在充溢人情味的课堂氛围中进行交流。
  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同学的独特体验:同学是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使解读课文各有千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同学对文本的理解,不要刻意寻求“统一答案”“规范答案”,为同学个性化阅读创设空间,促进同学的个性化发展。例如:在这堂课中,从这一个“闲”字的理解,就充沛体现了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同学的尊重,同学对文本的解读也非常深入,理解、感受深刻,老师没有用规范化的解读去规范同学的阅读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可是,在同学说得宽泛,甚至游离于文本以外时,俺们不能为了“尊重”同学的“自主”性,不顾课文的思路,不顾全局,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在关注个体差别,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还要对同学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同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
  1、交流感悟体验要以同学的读书与考虑为基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假如同学只是粗粗地读了一遍课文,句子都尚未读通,教师就花很多时间让同学说感悟,这样做且不说收不到教学实效,还把浮躁的风气带到读书活动中。因此,应让同学在充沛读与思的基础上说感悟说体验。例如:在对“绿遍”的理解上,老师首先让同学仔细品读第一行,在同学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同学用上比喻的手法,说说绿得像什么?有哪些绿色?在充沛想象、充沛说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写下这时优美的画卷,进而将自身的感受带到读书中展现出来。就这样,读书、感悟层层推进。
  2、交流感悟体验要有层次感,要突出重点:
    读课文时,同学的思维活动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情感活动有一个入境入情到动情抒情的发展过程。多读课文不是傻读课文,而是让阅读层层推进,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和质量。读中说感悟与体验的要求也随之步步提高。如在品读诗句的一开始,从教师与同学的对话中,俺们不难看出,老师在学习中提出的要求具有很明确的层次感,在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的情况下,抓住关键字词品读诗句,了解诗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所感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3、说感悟说体验还要选择重点,忌泛忌滥。课文的重点往往是全文的精华所在,是深入阅读的切入口。它可以是一个片段,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关键性词句,即所谓的“文眼”“点睛之笔”。对课文的重点,首先要细细地读,读出课文的情味;继而细细地思,思它在全文中的地位、作用,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例如,这堂课中,教师抓住“遍”,引导同学展开想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将同学头脑中的画面再现,既体会了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又进行了语言训练,一举两得。
  4、为课堂教学的生成而预设:
    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生成”强调的是教师、同学、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同学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俺主体的建构。“生成”者,当然首先是同学,同时也是教师与文本,三者通过对话,一起进入一个新境界。
    同学的学习和发展具有动态性与整体性,教师在课前是很难完全预设的。正如钟启泉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生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例如在这堂课中,老师引导同学通过组词理解了“闲”的意思,让同学明白了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接着由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诗,让同学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同学的回答是:(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神往着幸福的生活,累并快乐着。)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学而导,说:对,在春天,他们不只播下的是种子,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秋天丰收硕果,累,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同学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获得了新的自俺体验,进入一个新境界,使课堂真正成为了极富生命力的课堂。
五、感悟
  阅读教学中,只有在关注同学个体差别,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对同学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同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才干使语文课堂成为真正富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才干让同学在阅读活动中真真正正地健康地生长起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9:18:00 | 只看该作者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2
  这是俺在教学古诗《四时田园杂兴》的一个课例。
  ……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想想:你准备怎么读好这首诗?
  (课前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生:朗读课文。
  (俺在同学中巡视,一会儿听听这位同学读,一会儿看看那位怎么读。突然,俺发现同学读书的神态特别有趣。你瞧,他们有的低声默念,有的昂首大声读,有的还闭着双眼,摇着头,晃着脑,有滋有味地读,煞是可爱。俺忍不住地想:要是有架照相机就好了,把此时此刻的情景拍照下来,再让同学瞧一瞧。他们准会喜欢,有的还会捧腹大笑呢。想着想着,俺踱回了讲台前,随手拿起课本,看到了文中的插图。忽然,有个念头在脑海里一闪。俺深思了片刻,于是,改变原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在读诗的时候,诗人邀俺到他的家乡做客,他还告诉俺很多乡亲们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的故事。正巧路过一棵大树时,俺发现有两位天真可爱的小朋友在学大人种瓜呢。俺赶紧拍成相片带回来了。你们想看吗?
  生(迫不及待地):想看,想看,老师,快点让俺们看一看吧。
  (俺把课本上的放大插图展示在黑板上。)
  生:老师,你骗人。这是书上的插图嘛,怎么变成你拍的了?
  (课堂一下子乱哄哄的,同学似乎都在怪俺骗了他们。俺一言不发地笑着看着他们。忽然,有个调皮的男孩站起来,大声喊:“老师,那,俺也会拍照。”“俺也会。”“俺也会。”一时,有好几个同学都激动得站起来了。哈哈,同学上“钩”啦!俺心里乐极了,却一本正经地说:“你们也会照相?俺才不信呢?”有个同学特神气地把头一昂:“老师,你会,俺们也会。”)
  俺(故作惊讶):“真的?那好,请大家说一说你们拍的是什么相片,上面讲了什么事?”)
  生1:老师,俺拍到的相片上有个叔叔在田里干活。
  师:叔叔在田里干什么活?
  生1:在锄草,在给禾苗锄草。
  师:你能说得具体点吗?
  生1:行,俺这张相片上,有一大块的田地,无边无际的,有叔叔头上戴着帽子……(同桌提醒:错了,应该是戴着草帽。)对,是戴着草帽,手里还拿着锄头在给禾苗锄草。
  师:你说得不错。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
  生1:放假的时候,俺在外婆家玩。那些叔叔就是这样干活的,他们还给禾苗施肥、治虫呢。到了秋天,他们就割稻子了。
  生2(急了):哎呀,你别再说了,不然,俺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师:别急,现在你说吧。
  生2:俺拍得是丰收景。上面有一大片金黄的稻子,叔叔阿姨们都拿着镰刀,正弯着腰收割呢。稻田边,还有一群小朋友,提着篮子拾稻穗。
  师:你真不赖,竟然拍到了丰收景。你是不是也在乡下呆过了?
  生2(摇头):没有,不过俺爸爸小时候在乡下呆过,他告诉俺的。
  师:爸爸说过的事,你还记得这么清楚,记性真好!
  生3:老师,俺也照到了一张。是一位叔叔牵着牛犁地。
  生4(马上站起来反对):老师,他说错了,牵着牛怎么能犁地呢?
  师:那你说说,他们应该怎么犁地?
  生4:俺在一本连环画上看过的,叔叔一只手拿着一根细长的鞭子,一只手扶着犁,犁套在牛的身上。牛在前面走,叔叔赶着它在后面犁。
  师:哦,从书上得到的知识,看来,你很爱看书了。大家可要向他学习哟!
  生5:老师,俺来说说俺照的相片吧,是在一个屋子里,光线很暗,一位老婆婆在油灯下织布。
  师:你怎么会想到是在“光线很暗的屋子里的”?
  生5:俺想,这首诗里写的是穷苦人家热爱劳动的情景,假如家里很富,就用不着“日出耘田夜绩麻”了。穷人的屋子大多数很破旧的,那时点不起电灯,只能点着油灯做事情了。师:瞧,他能根据诗句的意思来想象画面,说的多好!还有谁也来补充一下,在屋子里还能做什么?
  生6:还可以好几个人凑在一起,边聊天,边做事。
  生7:对,他们可以做鞋子,洗衣服,补衣服,小小朋友也可以在一旁帮助。
  师:你怎么会想到这些?
  生7:俺家的邻居就是这样的,尤其是夏天,吃过晚饭,妈妈和阿姨们就会坐在阳台顶上一边聊天,一边干活。
  师: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事。看来,你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了不起!
(这时,俺发现有一个平时上课从不发言的同学很犹豫地举着手,似乎有话想说。俺急忙请了他。)
  生8:老师,俺拍的是一群小小朋友在河边钓鱼、游泳的相片。
  (大家听了,都笑他:这首诗里又没有提到游泳这件事,你乱说什么呀。)
  师:你说法与众不同。你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拍的?
  生8:有一个暑假的黄昏,爸爸带俺到郊外钓鱼,俺看到很多小孩在河里捉鱼。
  师:那,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8:俺还看到农民伯伯到河边挑水浇菜,阿姨洗菜。
  师:大家听到了吧,他用亲眼看到的情景拍成的相片,能说不行吗,你拍得好!
  (大家都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
  师:谁还愿意说的?请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同学们又你一言俺一语地说开了。下课铃声响了,大家还意犹未尽呢。)
  ……
  没想到,瞬间的“灵机一动”,竟“动”出了丰富多彩的画面,“动”出了同学智慧的火花,“动”出了课堂的新景观。
  通过这个课例,俺体会到:⑴ 课堂教学是灵活、富有生命的,作为教师应有创新意识,大胆地进行教学实践,体验新课程教学的魅力。⑵ 把生活引进课堂,让同学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体验、感悟,发明性地学习。⑶ 要相信同学的发明潜能是一块等待开发的广阔天地,只要老师能慧眼发现、挖掘,同学的智慧就会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9:18:00 | 只看该作者

《古诗词三首》课后反思3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翁 卷《乡村四月》
  
  乡村,一个多么诱人的名词:那里有田园绿野、小桥流水,那里有炊烟袅袅、牧童短笛。“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那是农村最怡人的时候,蛙声传佳音,丰收在眼前,农民们别提有多高兴;“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那是村居生活悠然自得的情境,牧童短笛的袅袅余音,飘浮在炊烟袅袅的村庄上空,渲染的是村居生活的意趣和迷人的暮景。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在远离尘世、民风朴实的乡村那迷人世界,又有多少诗人用自身的诗心与小桥流水撞击,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勾勒农村景色的优美秀丽。宋代翁卷和范成大两位诗人,就是以同样的视角,目光盯紧农村夏初这一特定时刻,勾勒出农村特有的生活画面。
  
  1、两首诗都形象再现了夏日农忙的景象:
  
    一到初夏,农村顿时便忙活起来,夏收夏种,有收获又播下希望,农民们自然要夜以继日,不辞辛劳了。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就全方位地再现出农民们繁忙的生活情景:一是从早到晚忙。白昼夜里,没有闲暇,不是到田里去清除杂草,就是将麻捻成麻线,时时刻刻,手忙脚乱。二是男女老少,人人皆忙。大人干大人的事,儿女干儿女的事,人人不得闲,个个忙得欢,就连不懂事的小孩,也在桑树荫下学大人种瓜。这情景,与辛弃疾《清平乐》词所描绘的颇为相似:“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三是农事实在太多,令人应接不暇。夏日时节,最是忙的季节,各种农事接踵而至,田里苗要培,草要除,麻要沤,线要捻,这些,范成大的诗中都如实描绘,人们看到的是农村真实的画面。
  
    翁卷的《乡村四月》虽然没有浓彩重描夏日农忙的情景,但诗人以极简省的笔墨将农忙画面很干脆地勾勒了出来。“乡村四月闲人少”,时间、地点、特点,一目了然。为何“闲人少”,这从上列范成大的诗、辛弃疾的词的叙述中自然可以看出。“才了蚕桑又插田”,则将“闲人少”三字具体化、可感化、热烈化。摘桑养蚕,是江南农家家家做、户户忙的农活,而耘田播秧,也是鱼米之乡的江南农村在夏初的“必修之课”,这里,一个“才了”,一个“又”,时间节奏很紧凑,形象再现了田家劳动极其辛苦、紧张的情景,读者的眼前自然也浮现出农民刚在桑林中采摘、一会儿又到了秧田插秧那忙碌的身影。这就是农村生活,就是农民日夜劳作的形象再现。
  
    阅读这两首诗,俺们不难看出,范成大和翁卷是诗人,但他们十分熟悉农村生活,他们笔下所写的,不是坐在书斋里凭空想象出来的乡村情景,而是实实在在、真真实实的田园风光,读者读了亲切,也在内心涌出了向往、羡慕之情。
  
  2、两首诗都流露出轻松愉快的基调:
  
    应该说,在封建社会,农村的生活是艰苦的,农民的命运是艰难的。古代实际主义诗人在反映农村生活时,一般都能再现出这种实际。像唐代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将辛勤付出与饿死田头对比,写出了农民命运的凄惨。唐代杜荀鹤的《蚕妇》:“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俺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诗以对比手法,再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对立,让俺们看到农民虽辛苦却衣难蔽体、食难果腹。宋代王安石的《郊行》:“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诗人将写实与议论相结合,反映农民痛苦,显现了社会实际。纵观这些诗,感情都比较压抑,基调都比较深沉。
  
    相形之下,范成大、翁卷的两首写田园的诗,洋溢的是轻快愉悦的氛围。范诗写农忙季节,景是宜人的,事是悦人的,人是面无饥色、容无痛苦、内心轻松的。瞧,农田耘得整整齐齐的,村头岸边桑树点缀,绿色的庄稼则在阳光下浴着和风、自然生长;农民们干的活,除草也好,织麻也好,种瓜也好,都是忙着播种,忙着收获,而田间劳作的人们,则各司其宜,各尽其职,各得其所,大家忙忙碌碌,人人开开心心。诗歌给人的感觉不是凝滞,不是繁重,确确实实,基调高昂。再看翁卷的诗,更是画意盎然,令读者陶醉不已。诗的前两句写景,用“绿”和“白”构成画面的底色,色彩和谐,以“山”和“川”作为画面的主体,搭配自然,而淅淅沥沥、茫茫如烟的黄梅细雨,掩着声声“布谷布谷”的子规啼鸣,既增添了画面声响的效果,又侧面烘托出农忙季节的来临,更让人感觉到惬意舒心;诗的后两句写人,突出了人人忙碌,状出了农事不时,也让读者体会到农民的投身劳动,非常自觉,也非常愉悦。整首诗,弥漫的同样是清新的气息。
  
    应该说,封建社会的农村,农民的负担是繁重的,农民的生活是艰辛的。何以大多数诗人笔下状出的,是荒村废井之景、衣破体瘠之形,而范成大和翁卷却写出了农村的风光优美、农民的劳作愉悦,这是不是两位诗人有意掩饰丑恶实际、有意美化黑暗生活?俺们说,这当然不是,诗人是在用诗的眼光去发掘生活中的美,并努力去再现这种美,惟其如此,他们才干写出美,并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诗情画意。
  
    虽然两诗所咏题材相同,但两位诗人终究风格独立,所以俺们在品味其共性之美的同时,还要咀嚼其个性独异之处。
  
    范成大的诗比较重于情趣的表示,诗思再现得曲折有致,耐人咀嚼。作者写的是夏日农忙,前两句从时间写,是白昼辛苦,夜里劳碌,昼夜不停,突出了“忙”字;从内容写,时而除草,时而绩麻,还有许许多多其他农活,也是一个“忙”字;从劳动者写,村庄儿女,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岗,各干各的事,也表示出“忙”。从诗歌表意的角度看,这两句已经多角度地将农忙的气氛渲染尽了,将农忙的情景表示足了,再往下写,就很难了。怎么办呢?诗人终究匠心独运,后两句,他一下子不承上面的话题,撇开了能“耘田”、“绩麻”的村庄儿女,别具慧眼地将镜头对准不懂事的“童孙”,即那些小朋友们。照理,小朋友们是不懂什么的,大人再忙,他们只会自顾玩耍。然而,不懂事的孩童却又表示得非常懂事,“学种瓜”之举正因他们对大人的体贴和受农忙热烈气氛的感染。而小孩尚且如此,大人的忙碌程度就表示得更为充沛。诗人正是从这一角度措意,把农忙的气氛表示得更热烈,把诗歌的意境表示得更有情趣。而且这样布局,防止了平直、呆板的毛病,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翁卷的诗写农忙景象,不只局限于就农忙写农忙,而是善于勾划农村优美风光,写景如画,使生活之美和自然之美完整地融合为一体,发明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诗的前两句写景,用“绿遍”来写“山原”,用“白满”来写“川”,给人们展示的是一幅山川壮阔而又秀美的图画,而“子规声里雨如烟”一句将夏初富有个性的景象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梅雨不停,子规不歇,从侧面烘托出农忙季节的到来。这样的景象非常优美,农民在这样的环境中劳动,其忙碌也就别有一番兴味。读翁卷的《乡村四月》,读者感受到的只有清新,只有憨厚,只有诗情画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9 07: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