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5-3-30 01:01:59
|
只看该作者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思想品德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学习动机,需要教师精心创设使学生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
新课程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是学生容易学到的,但里面所蕴含的许多道德概念,学生却一时难以理解和掌握。此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补充一些有趣的童话故事,对学生将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往往可使学生的兴趣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如教学小学思想品德第五册《不挑吃穿》《节俭光荣》《珍惜劳动成果》一组课文时,教师可以补充诗歌《锄禾》、故事《千人糕》等让学生讨论,从而领会到劳动成果得来不易,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此外,游戏是一项适应儿童心理特征的活泼、有趣的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开展相关的游戏活动。如教学《团结协作》时,组织学生做“两人背夹气球”的赛跑游戏,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寓理于趣味的游戏中。2
2.展现事例,明白事理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讲述有关的道理。”根据《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展现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事物,让学生的道德认识不局限于内容,而是以学习生活中的实例深化、明白事理。如教学《要勇敢不胆小》时,可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讨论胆小怕事的事情。如:怕发言、怕雷雨、怕打针、怕天黑等实例,有的放矢地引导出小朋友表现出勇敢的行为。培养学生克服胆小的弱点,自觉做个勇敢的孩子的优良品质。总之,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实际,能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扩大教育效果;能促进学生由感而发,分辨是非,明白事理。
3.延伸实践,内化行为
实践是小学生道德行为形成的基础,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不断得到深化。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让学生有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内化自己的行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实践大多为一些模拟性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容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在生活中进行体验,使小学思品教学效果得到升华。如教学《待人热情有礼貌》时,除让学生明白道理,理解礼貌用语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以此为规范自觉在家庭、学校、社会中践行自己的行为,把感性的内容转化为理性的、内化的行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