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用户名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41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案与反思《富庶的四川盆地》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29 20:5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开课  《富庶的四川盆地》教学设计
浙江省景宁县民族中学 陈晶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四川盆地在中国的位置;初步学会描述四川盆地的自然环境特点;体会四川盆地富庶的具体表现;理解四川盆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中提供的各种地图和文字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学会描述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生生合作学习,体会四川盆地的富庶,理解四川盆地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体会我国区域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体会四川盆地富庶的具体表现



(二)难点:四川盆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对盆地内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一)采用情境创设法,利用丰富的视频、图片等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学生采用同桌、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采用读图和材料分析等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四川盆地相关视频,文字图片介绍。



(二)学生准备:预习课本,通过网络、资料等收集四川盆地的资料,准备好上课展示的工具(如小黑板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3-29 20:57:30 | 只看该作者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播放《北纬30°中国行》中盐都自贡、访巴蜀文化、拜水都江堰、熊猫故乡生态雅安、成都休闲生活等视频片段,并配有简洁的文字说明和相关的背景音乐。
设问:视频为我们展现了哪些景观?它们位于哪个地形区?
引出四川盆地。


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回答问题。
欣赏四川盆地的美丽风光。


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四川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识──紫色盆地

1.问:认识一个区域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2.展示图6-31《四川盆地在中国的位置》,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四川盆地的位置。
3活动一:认识盆地自然
展示:
1)四川盆地紫色土壤图片。
思考:四川盆地为什么被称为“紫色盆地”?
(2)图6-32四川盆地的地形图;
(3)图6-33盆地内各类地形面积的比例饼状图;
思考:读图,说出环抱四川盆地的高原、山脉和盆地的地形特点及盆地内的主要河流。
可引用李白诗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道出古代四川盆地是一个“四塞之国”,对外联系不便,但今天的四川盆地已经交通便利(历史与现实结合)
(4)重庆的气温与降水图及杭州气温与降水图比较;

指导学生读图。
(5)展示文字资料:
资料一:重庆市夏季均温最高达到35°C,被称为长江流域“三大火炉之一”。
资料二:图片展示加文字说明“同是三月初的油菜花地,四川盆地已经油菜花盛开而长江中下游地区还没有”。
资料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中“巴山夜雨”以及俗语“蜀犬吠日”和四川盆地的气候特点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
1.知道认识区域应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等方面入手。
2.独立思考:
读图,尝试用多种方法描述四川盆地的位置,比如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盆地内主要分布着四川省和重庆市;或与四川盆地相邻的省级行政区等。
3.先独立思考,后同桌合作讨论。认真读图,思考问题,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
1)四川盆地富含紫色土壤,土壤肥沃,所以被誉为“紫色盆地”;
2)总结说出环抱四川盆地的高原和山脉:西面是青藏高原与横断山脉;北靠秦岭和大巴山;南接云贵高原,东连巫山。
3)盆地内地形主要以丘陵和平原为主。
主要河流有:嘉陵江、岷江、长江等。
4)学生各抒己见,从材料中得出结论:
从气温降水图中得出重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因为盆地四周山脉环绕,北靠秦岭、大巴山,大大减弱了冬季寒潮的影响。因而,具有春早、冬暖、夏热的特点。
5)尝试分析“巴山夜雨”和“蜀犬吠日”是受到地形和降水量多的影响。
注意学法指导,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认识区域,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方法,自主学习其他区域知识。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准确描述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从而让学生知道四川盆地在中国的位置。




通过一系列地形图、气温降水图、图片的展示、讲解和分析,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运用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合作探究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共同解决问题。在学生探究以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对四川盆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游──富庶宝地


1.展示文字资料:
资料一:蜀相诸葛亮曾赞其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资料二:《战国策》:田肥美,民殷高,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使,此为天府。
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2活动二:感受盆地富庶
图片展示,引导学生从农业、矿藏资源、动植物资源(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引出这里珍稀动物多)、水资源、旅游资源等方面思考四川盆地的富庶。
请学生上台展示讨论成果。
教师适当引导。
3.出示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工程图片及“天府美自古堰来”,问:怎样理解这句话?
播放都江堰水利工程视频介绍。
引导学生从现实和历史两个角度思考都江堰的水利价值和文化价值。
1.思考回答,各抒己见。
共同说明了四川盆地是一块富饶之地。
2.结合图片,课本文字介绍以及课前预习资料,尝试独立绘制表格:从发达的农业(是我国最大的水稻和油菜籽产区;饲养业发达)、丰富的水资源和矿藏资源(如天然气、芒硝居于中国之冠;井盐资源丰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这里有1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和5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旅游资源(九寨沟、乐山大佛、峨眉山等)等方面来介绍四川盆地的富庶。
同学相互交流,派学生代表上台讲解,讲解完毕同学间相互补充和评价。
3.观看视频介绍,读图及课本《阅读卡》介绍,尝试回答都江堰在过去与今天发挥的水利价值和文化价值。
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为了突出本课重点。

通过独立思考,绘制表格,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对四川盆地的富庶进行全面了解和感受。
学生上台讲解,在培养能力的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时甚至会比老师的讲解更吸引同学的兴趣。同学们相互补充和完善又是一个不断质疑、释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旨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整合知识的能力。
对都江堰工程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帮助学生感悟都江堰在过去与今天发挥的重要作用,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品──巴蜀文化


过渡:四川盆地不仅有富饶的物产,还形成独特的巴蜀文化。
活动三:品味盆地文化
1.展示(1)川剧图片;(2)麻辣美味的川菜;(3)成都人的安逸生活;(4)巴蜀文化名人图片(利用学生熟知的课本、诗句等猜一猜)。
2.思考:说说巴蜀文化表现在哪些方面?给你怎样的感受?
1.欣赏图片;
2.独立思考完成问题,各抒己见,相互补充。
巴蜀文化主要表现在:“吃”文化、幽默活泼的川剧、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四川茶文化、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众多巴蜀名人等。
3.各自表达对巴蜀文化的感受。


通过此环节,有助于学生感受四川盆地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之丰富多彩,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四)探──人地关系
合作探究: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1.四川盆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当地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业、人们生活饮食、性格、文化特色、旅游等方面的影响。
学生完成探究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复杂的地质构造,造就了多样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丰沛的降水,使江河奔腾;起伏的地形,孕育了巨大的水能资源;巍峨的群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富饶的资源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我们家乡有哪些自然环境特征,这与家乡的人文环境之间有哪些关系?
指导学生从家乡的气候、地形、土壤、河流等方面描述家乡自然特征,从农业、饮食、生活、文化等方面思考人文环境特征。
归纳总结。
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1.挑选其中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讨论回答:
1)对农业的影响:这里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土壤肥沃,全年适宜耕种。
2)对饮食的影响:四川盆地降水多,空气湿度大。湿润的环境容易得风湿疾病,吃辣可以去湿。这是聪明的四川人长期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中形成的饮食习惯。
3)对旅游资源的影响:四川盆地地表结构复杂,峡谷地貌景观突出;植被繁多,山地景观秀美奇特;巴蜀文化特色鲜明,古代闻名灿烂辉煌。所以造就了孕育了奇特的旅游资源。
4)对文化的影响:四川盆地在地形上为“四塞之国”,古代交通甚为困难。但正是因为如此,又反过来激励巴蜀先民向外开拓、努力改善自身环境的决心和勇气。于是,环境与文化相交融,造就了巴蜀先民封闭中有开放、开放中有封闭的历史个性。随着时代的推移,开放和兼容终于成为巴蜀文化最大的特色。
2.学生结合家乡自然环境特点,分析这与人文环境的关系。
通过四人小组合作突破本课难点,即四川盆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对盆地内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因而小组合作可挑选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讨论,可以降低难度。在探究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时学生将不断感悟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联系家乡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本课主旨思想的理解,即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并对本课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拓展升华
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不同的人文特色。
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学生根据自己所想回答感受和收获。






通过讲感受和收获,检测本课重难点问题的落实。体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初步树立因地制宜思想。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本课思路清晰,学生兴趣较为浓厚,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从游历四川盆地开始,引领学生欣赏四川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利用学生熟悉的《北纬30°中国行》丰富精彩的视频资料做铺垫,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2.注意学法指导。在教学中使用了丰富图文资料,如视频、地图、地形图、气温和降水曲线图、四川发达的农业、盐都自贡、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图片等,培养学生抓住有效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意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全面认识一个区域的特色。
4.在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上,设计了有效的学生合作学习环节。整个课堂氛围较为和谐,学生在层层深入的活动中不断思考,在合作学习中完成了教学目标,感悟了四川盆地的富庶,明确了自然环境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败笔之处:
课堂教学应该更多体现“学为中心”, 把课堂主体还原给学生。在本堂课中教师设计问题较多,教师引导略多。有些问题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比如利用地理知识分析“蜀犬吠日”、“巴山夜雨”等俗语时,学生显得有些困难。整个课堂教学内容较多,导致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思考问题不够深入。
(三)改进之处:
精心设计活动环节,精简问题。在备课中,更多关注学生的学情,不论在问题设计还是活动设计上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情。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多一些展示的机会。让他们“爱上”老师,爱上老师的课。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5 00: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