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3-30 19:12:00
|
只看该作者
《最佳路径》课后反思3
昨天,区里的领导来听课,因为周一的下午才知道,所以在周一晚上和周二早晨备的课,终究是不同于常态课,还是要上出板书课的水平来,所以在时间比较短促的情况下,俺还是有压力的。依照进度,俺上的是第2单元的第2课《最佳路径》,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公开课教案。
第二节课的时候,俺的老师徐善俊老师和文教局的副局长等领导走进了教室,俺们组的老师也都坐在了教室后面。
一堂课上下来,俺认为满意的地方是:
一、公开课教案体现了整体性。
作为教师要学会整体掌握教材,目的是为了指导同学进行知识的自俺建构,在进行公开课教案的时候,俺有意识地这样布置:
课首,和同学通过交流,让同学明确本单元的主题“创新篇”,并在学习本课前,回顾上一篇课文与主题的关系,提示同学要关注本篇课文要和主题联系起来,并拓展到第三篇课文的学习,并在课文中不时与主题呼应,让同学的思路清晰,整体掌握。接着,让同学通过自由读书,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本篇课文要也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围绕两个中心问题,有所偏重的展开学习:1、迪斯尼乐园的路径为什么被评为“最佳路径”?2、 格罗培斯是如何设计出这一“最佳路径”的?其中,第2个问题把课文的学习串了起来,俺感觉整堂课的条理清楚,整体性比较强。
二、公开课教案中注意了训练同学的思维。
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同学的思维发展,但是俺们的语文教学缺失最多的就是“让同学学会考虑”,在学习课文的的时候,俺提了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节,一边读一边想,你从这一节读懂了什么?”“你从3、4节能看出格罗培斯是怎样的人?”“你从‘马上’这个词能看出什么?”“……”这样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问题,假如不经过训练,同学是回答不出来的,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从课文中找答案,不经常进行深入的考虑,就不会考虑了。所以经常问一问“你从哪个字、哪个词、哪一句中看出……”让同学边读边考虑,在品读语言文字中读出文本背后的深刻含义。
俺觉得,语文老师在公开课教案的时候应该关注同学考虑能力的训练,只有让他们的脑子动起来,他们才会越来越聪明。
三、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的交流自然和谐。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假如能够在课堂上自由地交谈、发表自身的看法,对老师对同学都是很愉快的事情。在这一点上,俺自身感觉还是在不时地进步,记得2001年参与鼓楼区和徐州市的语文优质课竞赛,俺非常紧张死板,陈红老师说俺太严肃,俺的脸上笑意就多了一些,于永正老师却说俺“在不该笑”的时候笑,弄得俺手足无措,不知自身到底应该怎样。经过这几年的锻炼和专家的引领,俺现在越来越放松了。俺也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课堂是同学的舞台,上应该更多地关注同学的所得、同学的发展,而不是关注自身的表示、听课老师的反应。因为心里装着同学,所以和同学交流 亲切自如。
俺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一、同学的朗读能力还要扎实训练。
这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假如课文都读不好,别的就不要谈了,更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更何况作为课题研究者,更要关注同学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学发言的声音、吐字的清晰等方面都需要俺努力改进,扎扎实实地学好语文。
二、同学的思维训练还要加强。
尽管俺的公开课教案关注了同学的思维训练,但是同学的表示依然不令俺满意,他们在思维还不够深入,还不够独特,比较肤浅和“大众化”,尤其通过“品词析句”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深刻含义”上都比较欠缺。但是,同学们终究还只是四年级,随着年龄的增加感受力的提高和有目的的训练,相信还是会有很大进步的。
三、同学还没有做到“每个人都发言”。
同样坐在教室里,同样的课堂,应该让每个小朋友得到锻炼,所以俺最常说的话就是“抓住机会,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在课堂教学中,俺也尽可能不喊重复的同学,把机会平均分配,使每一个同学得到锻炼。但是,回到教室,俺统计了没有发言的同学(包括举手没有喊到的),仍然有十余名,俺深感遗憾,请他们分别谈了谈“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他们有的思维敏捷快速谈出,有的还是比较缄默。看来,还是要在课堂上不时关注他们,锻炼他们才行。
今天俺又在5班和6班上了一遍,根据学情,对于一些环节有所改进,上课时和这两个同学的交流很愉快,还是收获很大的!
|
|